提到封建時代,我們最先想起的就是帝王將相。高居於天子朝堂的他們受着萬人敬仰,但也因為這膨脹的權力,催生出了許多畸形的制度。像是在後宮中服侍皇族的宦官,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太監。
太監在我們心中,似乎都是以反派的形象出現的,他們要不是陰陽不辯,流裏流氣,要不就是詭計多端、陰險殘忍,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惡宦魏忠賢。但是也不能被刻板印象束縛住了眼界,他們之中也出現過一位值得人敬仰的人物,那麼被明朝百姓稱為“東廠良心”的他,到底是誰呢?
宮門深似海,一生為宦官
1539年,北直隸安肅縣的一個村莊裏,有一對夫妻添了一個兒子。想必那時,無論是誰都不會想到這個剛出生的嬰兒,會在日後成為一個為國盡職盡忠、死後還有百位官員扶棺送行的大人物。
這個孩子就是陳矩 ,因為家庭極度貧困,實在是沒有辦法養活孩子,他才沒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擁有着安穩的人生,而是在幼年時期就被選入了宮中。
要知道,在當時那個窮苦的年代,可是有許許多多的人削尖了腦袋拼命地往宮裏鑽的,他能被選中,還是仰仗於天生的腦袋靈光、辦事利索。可以説,天無絕人之路,否極泰來。
按照規矩,剛入宮的小太監們不能一上來就入宮當差,得經過精心的學習才能正式地在宮中效勞。而在師傅的人選上,陳矩又再次地撞了大運。
教導陳矩的人正是明朝嘉靖年間有名的太監高忠,雖然勢力極大,卻心懷家國,為人善良。也許就是因為是在這樣的師傅的教導之下,陳矩才在日後成為了一個立志救世濟民的好宦官。
在陳矩入宮的第三年,作為皇帝心腹的高忠,跟隨龍駕前去邊境平定叛亂,看見自己的師傅被如此器重,陳矩也暗暗發誓。他想,自己不能因為身為太監就自暴自棄,只要努力地學習、磨鍊自己,他也會有機會,像其他正常人一樣為國出力。
至此之後,陳矩從沒有漏過一次學習的機會,他認真地學習着對自己來説生疏的知識,久而久之,他的才學並不亞於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
苦心人天不負,他的勤學與努力,自然也不是白費的。當時的錦衣衞頭領陸炳在看到他的勤奮刻苦後,就毫不吝嗇地極力讚揚,預言他將不會遜色於他的師傅高忠,而這位大人也的確是眼光卓絕,陳矩的康莊大道正在逐步開啓。
輔佐皇帝,掌握東廠
在師傅高忠的教導和推薦之下,陳矩的前途愈發坦蕩。等到萬曆皇帝繼位之時,陳矩早已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太監蜕變成了一個有權有勢的大宦官了。
眾所周知,萬曆皇帝是明朝歷史上的一朵小奇葩,他在他執政的一半時間內都沒有上過朝,可國家依舊太平安穩。
這得歸功於幫他治理國家的兩個人,他們中一個人是大臣張居正,另一位便是我們的主人公陳矩。
起初,陳矩和張居正是共同輔佐皇帝,但在1582年,張居正因病去世後,陳矩就獨自一人挑起了所有擔子,徹底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
但是陳矩並沒有因為手中的權力就變得風揚跋扈、目中無人,在當時那個充滿了爾虞我詐、溜鬚拍馬的年代,陳矩顯得格外的公正廉明。
某次,陳矩因公務路過老家鳳陽,準備前往祖墳行祭禮。當地的老百姓像對待其他奸佞之臣,也準備好了一大堆禮物獻上。然而,即便是面對送到手邊的金銀寶貝,陳矩也沒有生出貪婪,全部物歸原主。
除此之外,他行到各處都作風低調,從不驚擾民生。廣修廟宇和學堂還讓他得到了“佛”的尊稱。
這樣一位有“佛”名的太監在執掌東廠之後,讓聽起來就令人毛骨悚然的東廠都變得温和了許多。
在執掌東廠期間,他一直奉行着一個信條,那就是“祖宗法度,聖賢道理”,決不濫用職權公報私仇,也決不用刑法,讓大臣屈打成招。
和之前那些滿肚子折磨人想法的東廠頭子不同,對待被羈押在東廠的大臣時,陳矩多是寬大處理極力保護。他也時常規勸萬曆皇帝要仁心對待臣子,決不可任性。
雖然陳矩宅心仁厚,對人善良,但在面對禍亂朝綱的大事時,他也能做到明察秋毫,決不聽信別人的留言。萬曆年間,著名的“妖書案”便是陳矩處理的,這一由寵妃、權臣勾結策劃的案件上下牽連着的人不計其數,不少人都想趁此機會打壓政敵,於是紛紛賄賂陳矩陷害對手。
然而,陳矩面對所有人的阿諛奉承都是一個回覆,那就是拒絕。在他的鐵面無私面前,曾有過賄賂貪贓的大臣們都覺得掛不住面子,不僅沒有因為被拒絕而惱怒,反而開始以陳矩為學習的對象。一時間,朝堂之內的文武百官,都成為了陳矩的好友。
古稀之年坐逝,百官前來扶棺送行
在日後的官場生涯中,無論手中執掌着多麼大的權力,陳矩也依舊奉行着“祖宗法度,聖賢道理”這八個字。一生都廉潔愛民,全心全意地為大明的社稷、百姓着想。
和唐朝時期“兄弟姐妹皆列土”的楊氏家族不同,他從沒有向皇帝邀過功名、要過賞賜。他的家人也並沒有攀炎附勢地也爬上了權力的巔峯,而是全都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
和他與師傅高忠一樣,陳矩也有一個追隨了師傅腳步的徒弟劉若愚,要不是他的記錄,我們或許還不能得知他的豐功偉績呢。
只是,一個人的故事最終還是得走向完結的。
在萬曆三十五年,年近古稀的陳矩在內直房中端坐去世。萬曆皇帝聽聞之後,順遂他的遺願讓他立棺如高僧而葬,接着追封了他“清忠”之名,還安排了人手在他的墓地和祠堂邊站崗。
而且在他發喪那天,朝中百位文武大臣前去弔唁,城內百姓也都泣涕漣漣地為他送行。時至今日,這位有“佛”名的宦官之墓,仍然有人前去到訪祭拜。這位善良、廉潔又智慧的宦官,也的確是值得這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