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家長多帶孩子去四個地方,孩子想要不優秀,都不行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經典

"文 | 開心果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古有典故:孟母三遷,現在的家長呢?

為了為孩子能有個更好的學習環境,有多少家長千挑萬選,選擇一個好的學校,然後用畢生積蓄,購入一套學區房?對於好學區的學區房,沒人會嫌棄居住環境,只會慶幸,還好自己有這個能力,給孩子這樣的學習環境。

只是,在這個多元化的現代,僅僅靠學習好就有用嗎?只要孩子的學習環境好,孩子就一定能夠也學得好嗎?

對於孩子來説,好學校是錦上添花,打下地基的,卻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父母要深刻感知孩子的環境

在一場教育講座中,李玫瑾説到了一個很多家長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孩子的環境。

李玫瑾教授首先用自己的孩子舉例,她説她很心疼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要去重複學習,承受學業上高強度的壓力,而這樣的狀態,一持續,就是十多年。

從學生時代過來的我們,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該都知道,學習有多麼枯燥,那些晦澀難懂的知識,理解不了就要死記硬背,那時候的自己,根本不懂學習的意義,只知道家長、老師都特別重視分數、排名。

那時候的我們不理解老師家長,就如現在的家長,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一樣。

家長如果一味地將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硬塞給孩子,那麼給到孩子的環境,也是僵硬的,讓孩子窒息。

但,如果家長精心為孩子準備一個合適的環境呢?

1、孩子的深度,來源於生活

孩子的第一知識來源,並不是書本,而是生活。

走在林蔭小道上,你帶着孩子,是急匆匆地走過,還是讓孩子去感知一下風、花草香、陽光?因此,同樣的一個林蔭小道,卻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仔細感受的孩子,能夠感受並説出:"風暖暖的,特別温柔,陽光正好,像要抱住我一般,地上一片片地青色磚瓦,排列整齊,一直往前延伸……"

急匆匆走過的孩子,甚至連這個路是什麼樣子,都不記得。若是從書本里讀到這句話,即使背住了,也存在不到他的感受裏。

這便是深度,而孩子最一開始的深度,是來源於生活的。

2、孩子的學習,來源於學習環境

令人深刻的環境,更容易讓孩子產生共鳴,這或許也是很多家長千辛萬苦將孩子送到好學校的原因。

在一個融洽、學習氛圍濃的環境中,孩子潛意識裏就會覺得,自己也該學習。而這個學習環境,也並不是單一的學校學習環境,周圍有太多的地方,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力量"。

對於以上兩點,生活、學習環境,其實是能夠相知相融的。給孩子挑選好的地方,帶着孩子去感受,深度、氛圍,都有了。

多帶孩子去四個地方,孩子想要不優秀,都不行

1、多去圖書館等"有學習氛圍場所"

很多孩子的知識,僅限於書本之中,也有不少家長,覺得看書本以外的書籍,就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殊不知,書本以外還有無數本能夠增加孩子知識的書籍。

想要看更多的書籍,最合適的場所,或許就是圖書館了。

圖書館內的書,真正是多到家長無法想象。在這裏,孩子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在書中感受到快樂。這便是一種學習的氛圍,孩子在圖書館中,很容易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2、多去博物館等"參觀學習場所"

各處都有很多博物館,在那裏,有很多一個城市專屬的文化、歷史,這些都是書本上難以拓展的內容。

處在博物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很容易融入這樣的環境,去細細瞭解。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培養一個孩子"鑽研"的能力。

3、多去農村、户外

你家孩子,能夠分得清韭菜、小麥嗎?

你家孩子,除了聞滿是汽車尾氣的空氣,有聞到過青草香嗎?

不同的景色,能夠給人不一樣的感觸。無論是城市裏的燈紅酒綠,還是農村的純良樸實,又或者是景區的風景如畫,這些都能夠讓孩子擁有更多真實的感受。

讓孩子親身體驗書中的文字,那麼這個嘴上的知識,便開始活動起來了。

4、多去遊樂場等"遊玩場所"

遊樂場,是一個能夠讓人忘卻煩惱、完全放鬆的地方。在這裏,只需要盡情玩耍就好。

對於孩子而言,每天重複、高壓的學習生活,不可能是非常快樂的,總會有很多壓力、不滿、抱怨等等堆藏在心裏。而遊樂場就如"垃圾桶"一般,讓孩子的不愉快,一下子清空了。

這樣,孩子會有更多的"能量"去接受需要繼續的學習生活。

開心果媽媽寄語

學習對於孩子,本可以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家長的正確引導、換位思考,會讓孩子更加享受學習的生活。

今日話題討論:你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能夠讓孩子愛上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