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學習的“必備武器”還是商家的“營銷陷阱”?思維導圖過度應用反而影響思維

是學習的“必備武器”還是商家的“營銷陷阱”?思維導圖過度應用反而影響思維

思維導圖到底有多火?在網絡上各類經驗分享、教學書籍、培訓課程令人眼花繚亂。有學校教師用它進行教學,還給學生專門佈置畫圖作業;學生用其複習,有企業員工用它彙報工作;甚至有家長把它看作教育的“必備武器”,專門為孩子購買相關課程……

隨着思維導圖的升温,網上逐漸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方面,支持者贊其是靈丹妙藥,一旦學會使用,學習、工作便可實現質的飛躍。另一方面,有人詬病越傳越神的思維導圖只不過是營銷騙局。

為此,記者採訪多位專家和教師。他們均認為,思維導圖作為學習工具有其便捷性,可以幫助使用者實現高效學習和工作。但學習是很個性化的活動,不可能有什麼快速成功的萬能鑰匙。神化思維導圖,過度迷信商家宣傳的“偽科學”,會誤導孩子的思維發展。

思維導圖成為學習“必備武器”?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Thinking Map),是被譽為“記憶大師”的英國人託尼·博贊(Tony Buzan)提出的概念,即藉助可視化的圖形結構呈現,幫助整理思維。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已有不少學校的老師將其運用在各種教學場景中。

“我在教學中經常使用思維導圖,效果不錯。”閔行中學高中政治教師謝曉東介紹,對於在識記方面存在短板的學生,通過畫圖整理知識點,能夠提高記憶效率。臨近期末,他往往會給學生提供一份自己梳理的思維導圖,讓學生根據核心框架去完成細節內容。

如果説在學校,老師們只是將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那麼在一些平台的熱炒之下,思維導圖已成一些家長眼中讓孩子在學習上搶跑的項目。在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何駿看來,思維導圖被“神化”,背後離不開營銷市場的助推。尤其近年來,隨着學習意識的提高,不論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都渴望“培訓自己”,提升綜合素養,讓“成功”來得更快一點。

在這種焦慮心理下,不少人會受到廣告營銷的誘導。尤其家長看到廣告中提到“學會思維導圖,寫作缺乏思路、背誦古詩詞太吃力、學習筆記一團糟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等説法時,很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對號入座。

專家介紹,從心理學角度來説,商家利用了“倖存者偏差”的心理。所謂“倖存者偏差”是指僅看到篩選後的結果,從有偏向的子集中得出面向全集的結論。比如,人們總是從網上看到有人因專門學習思維導圖而實現成績提升、升職加薪的消息,便會將使用思維導圖和成功劃上等號。

“學習沒有捷徑,不能指望一個工具就能提升全部技能。須知,再好的工具背後都是人的長期努力和汗水。”上海中學語文教師俞超説。

過度使用反會影響學生思維

作為學習工具的思維導圖是否適合所有學生?多位一線教師的回答高度一致:並非如此。

尤其當思維導圖被過度使用,變成一項硬性作業,很可能帶來反向效果。這點從閲讀作業呈現中可見一斑。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就以語文為例,配合整本書閲讀,有語文老師佈置了思維導圖作業,比如:為《鄉土中國》的每一篇章都做一個思維導圖;用思維導圖梳理魯濱遜在不同階段面臨的困難和他的解決方式等。原本是想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實現深度閲讀,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有學生把思維導圖理解成了提綱,有學生提交了一份相當精美的樹形結構圖。

俞超認為,整理思維導圖本身就是一件耗時耗力的事情,若學生將重心放到了繪畫上,無異於本末倒置,反而會讓思維僵化。思維導圖只是輔助思考、提高效率的工具,圖畫得精美與否,並不能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邏輯能力劃上等號。



  作者:吳金嬌

  編輯:張鵬

責任編輯:唐聞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7 字。

轉載請註明: 是學習的“必備武器”還是商家的“營銷陷阱”?思維導圖過度應用反而影響思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