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承前啓後的時代。這一時期伴隨着私田制、鐵器的運用,中國從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都迎來了變革的高峯。
在百家爭鳴的盛況得以延續的同時,本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原則各國也為了圖強而紛紛進行變法。而在這樣的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名士、良將輩出,他們或者縱橫捭闔、或者戰場立馬,共同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副壯麗的時代輓歌。
蘇秦、張儀作為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謀士,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雖只是文弱學者,但卻憑藉過人的膽識、謀略以及“三寸不爛之舌”遊弋於各國之間縱橫捭闔深刻的影響了當時的各國之間的關係。
蘇秦以“合縱”之策,遊説山東六國結盟對抗強秦,自己更是佩六國相印;張儀則以“連橫”之策遊説六國,以“橫”破“縱”。而在各國的合縱連橫之間,兩人將自己的智慧彰顯無疑。時人甚至有“一怒而天下懼,安居則天下熄”之評語。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作為戰國時期的兩大謀士,蘇秦、張儀之間誰又更勝一籌呢?
蘇秦,生於今天的河南洛陽。家中以務農為生,生活亦是貧困拮据,但是恰逢這樣一個時代的他卻立有大志。
因此,他早年便投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不過雖然師傅鬼谷子乃是戰國時期神鬼莫測般的人物,但這並未給他帶來生活境遇上的變化。在學成外出遊歷多年之後,他依舊是貧困潦倒、狼狽不堪,甚至連家人都恥笑與他。
心中有愧的他,遂閉門不出,終於在伏案鑽研《陰符》之後,揣摩出合縱連橫之術。而此後,他的人生也揭開了新的篇章。
他求見周顯王被拒,西行秦國被拒,在趙國又為奉陽君不喜,但這些挫折並沒有打敗他。終於,在前334年,蘇秦説服了燕國國君燕文侯;而當他第二次來到趙國之時,趙肅侯在他切中時弊的分析之中也被徹底地説服了。
如是,“合縱”之策有了燕國、趙國的支持之下,蘇秦又繼續遊説韓宣王、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而在他的助益之下,山東六國終於達成了合縱聯盟,共抗強秦,秦國亦是“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
他本人也從窮困潦倒的境遇到身佩六國相印,不得不説的是這是時代造就,更是蘇秦善於運用智慧的結果。
而張儀可以説是與蘇秦“一時瑜亮”的人物。張儀出身於魏國名門,早年的張儀亦是拜入了鬼谷子門下,與蘇秦一般無二亦是學習縱橫之術。作為同門師兄弟,蘇秦對於張儀的評價甚高,認為自己的才學比不上張儀。
但是,才學是一方面,如何運用才學則又是另一方面的智慧。而在這一點上,蘇秦可以説用一件事,便折服了張儀。
我們都知道與蘇秦的“合縱”之策不同,張儀的主張乃是“連橫”之策。而張儀更是憑藉“連橫”之策在進入秦國遊説之後,獲得了秦惠王的賞識,從而拜相。期間亦是有着用結盟齊國、楚國的策略,來破除山東六國合縱之謀。
而作為同時期的縱橫家,又有着明顯分歧的主張的二人,自然難免會“交手”。可是這般交手的結果卻是“終蘇秦之世,(張儀)不敢謀趙”。
原來作為同門師兄弟,在蘇秦獲得了趙肅侯的支持同意“合縱”盟約之時,張儀彼時尚是落魄的窘況。
按理説,有着同門之誼的蘇秦理應幫扶張儀一把。蘇秦倒也真是這樣做的,可蘇秦的“幫忙”卻“別樹一幟”。深知張儀有才學的蘇秦,害怕張儀會破壞他的合縱之謀,便暗中派人指引張儀前往趙國拜謁蘇秦。
可當張儀真的拜見蘇秦之時,蘇秦有的卻盡是“怠慢之禮”。他不僅不允許門客為張儀引見,還在接待張儀時令他坐在堂下,賜以僕妾同樣的食物;更甚者還“輕慢”地説道“張儀不值得收留”。面對這樣的侮辱輕慢,張儀自然是大失所望,心有不滿。於是,張儀選擇赴秦,以期能夠施展自己的抱負。
而就在張儀入秦之時,蘇秦卻也早已派人尾隨張儀左右,並輔以資助他必要的財帛、車輛、馬匹。
很快,張儀如願以償,他的“連橫”之策被秦惠王賞識,他也因此而被拜為客卿。對於傾力支持他入秦的友人,張儀自然是滿懷感激,想要報答一番,可就在這時那位幫助他的友人卻選擇要離他而去。
對此,張儀自然是十分疑惑,便詢問緣由。而通過這位友人之口,張儀才知道真正主導這件事的乃是對他輕慢的蘇秦。至於原因乃是蘇秦害怕秦國會藉口攻打趙國,便希冀張儀能夠掌握秦國大權,從而防止秦國破壞他的合縱之謀。
面對這樣的籌謀之計,張儀説到:“嗟乎!此吾在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説蘇秦的這些計謀我都學過,但卻被蘇秦用在身上而不自知,我的才華確實不如蘇秦啊。
事實上,對於這樣的評價也絕非是誇大之詞。而張儀也果真在蘇秦在時,未曾有過圖謀攻趙的行動。
作為戰國時期的兩大縱橫家,不得不説的是蘇秦、張儀將“合縱連橫”的謀略運用到了極致,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從蘇秦的計謀而言,似乎也確如張儀所説一般,蘇秦要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