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曾經是個龐然大物,但最終轟然倒下,那璀璨的曾經,就此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眾所周知,蘇聯曾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也是計劃經濟的主要實踐國家。很多人都説計劃經濟不好,而蘇聯卻在正式建國十多年後,就靠計劃經濟在歐洲取得了第一的位置,在1940年時,蘇聯的GDP是417億美元,比德國還高30億美元。
這是不是説明計劃經濟優於市場經濟,否則,蘇聯怎會獨佔鰲頭呢?
接下來,我們從概念着手聊一聊。(一)什麼是計劃經濟,什麼又是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
概念很簡單,但兩種經濟形式有着本質的區別,一個是靠國家或集體的整體安排,提前進行計劃,進行生產。一個是靠“看不見的手”,靠利潤的影響,讓各經濟主體自由選擇生產和銷售。
計劃經濟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可以集中精力、集中資源,有針對性地快速發展某個產業和行業,主要的缺點是靈活性不夠,創新被壓制,且容易滋生特權階層和腐敗現象。這點,我國老一輩商業人士多有體會,生產銷售靠批文,採購要用各種票,如此造成了“短缺型經濟”。
而市場經濟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靈活性十足,生產什麼主要看市場的需求,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第一導向。市場經濟明顯的缺點是,靈活性太足,一切以利益説話,不掙錢的行業,利潤少的行業,必將會發展緩慢,甚至不發展。這就會導致,國家長遠的利益一定會受到影響。
選擇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要根據所處的不同階段,採取最合適的方式。如果,不能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形式,那麼,最終會付出代價。(二)蘇聯發展快的重要原因,以及倒下的原因,都是拜計劃經濟所賜。
1、蘇聯發展快的原因,確實是靠了計劃經濟。
如果你對計劃經濟有了更多的瞭解,你就會發現,在國家建立初期,計劃經濟更容易出成果。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遇到經濟危機時,有計劃的控制整體經濟,也容易攻克危機。
蘇聯正式成立是在1922年,當時全國百廢待興。在斯大林上任後,從1925年開始,實行所謂的五年計劃,集中精力發展重工業,發展軍工業,農村也開始實行大集體制。因為資源比較集中,蘇聯的工業實力飛速增長,GDP也越來越高。
第一個五年計劃後,斯大林一手開始整頓黨風建設,一手繼續實行第二個五年計劃,第三個五年計劃。到1940年時,蘇聯成了一個絕對的工業大國,任何國家都不能小看。
計劃經濟就是這樣的,可以讓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突飛猛進,讓一些行業快速發展。
但是,如果過於迷信計劃經濟,對整體經濟一定是不利的。
2、蘇聯解體的原因,也和計劃經濟有關。
(戈爾巴喬夫)
説實話,蘇聯全面實行計劃經濟,讓初期的蘇聯國力快速上升,這使得蘇聯在二戰期間能扛得住德國的猛烈進攻。
二戰後的蘇聯,依然重視計劃經濟,且有着迷之自信。如此的堅持,導致蘇聯在重工業、軍工業,以及航空航天業非常突出,但輕工業極其落後,彷彿人們的深層生活需求,國家看不見似的。
蘇聯長期的計劃經濟,導致了創新不足,整體經濟缺乏活力,結構失衡,且出現了一批特權階層,腐敗極其嚴重。
當1985年戈氏上台後,想要力挽狂瀾,救蘇聯於水火之中,但手段過於激進,控制缺乏理性,一度想從姓“社”改成“姓資”,這導致蘇聯終究走向了分裂。
真是,成也計劃經濟,敗也計劃經濟。
(三)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到底哪個更佳?
看到這裏,很多人不禁覺得,還是市場經濟好。
其實,看看我國的發展,再仔細品品,你就會發現,沒有絕對的哪個經濟體制更好,主要在於比例的控制。
在建國初期,或在經濟危機之時,不妨計劃經濟的成分多一點,國家整體控制的力度大一點,這樣發展就會快一點,損失就會少一點。
而在平常,國家做好大的調整和把控,大面進行控制,把握好框架,這就行了,剩下的,就是看市場經濟發揮作用了,如此一來,長遠的利益整體能把控住,而短期的利益,也不怎麼損害。
我們趟了一條路出來,取得了屬於自己的成績。而曾經的蘇聯,體量大,調整慢,最終轟然倒塌。
如果,蘇聯在二戰後,就開始積極進行調整,也許,倒下就變得很難了,但哪裏有那麼多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