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不上朝是事實,但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恰恰相反,他雖然人在後宮,依然掌握着朝中大勢,依然穩穩的控制着朝政,國家大的方針政策,包括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都有萬曆皇帝的身影。不上朝還能做到這些,可比那些每天到朝堂打卡上班的皇帝們強多了。那麼,萬曆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萬曆皇帝有很高的威望:
萬曆皇帝在前十年的時間裏,依靠張居正,勵精圖治。革除積弊,不但整頓了吏治,而且通過“一條鞭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其作為,與正德、嘉靖兩朝形成鮮明的對比,他作為一個賢明君王的形象,深入人心,讓他具有崇高的威望。除此以外,他還通過兩次運動,把朝廷中的政治寡頭消滅殆盡。第一輪他消滅了高拱和高儀。高拱、高儀及張居正是他爹明穆宗給他選的三個輔政大臣。
他上台以後,利用外臣張居正以及內臣馮保(掌印太監),扳倒高拱、高儀兩人。接着,他依靠張居正和馮保實現了經濟復甦和政治清明。但張居正去世後,也就是在他當皇帝第十年的時候,他不但清算了張居正,對他實行抄家。同時還對馮保實行抄家,貶謫馮保。這樣,他在這一年裏,第二輪消滅了另外兩個政治寡頭。通過這兩輪的消滅,萬曆皇帝的威望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無人再敢與他爭鋒。
萬曆皇帝有多種制衡羣臣的手段:
這個手段,其實是從朱元璋開始就設置好的一種政治模式。這種政治模式確保了明朝後期,雖然皇帝多不成器,明朝江山依然屹立不倒。這種政治模式,就是朝廷內外,沒有一個人做大。一是因為後宮都選自民間,外戚沒有根基,無法專權。二是取消宰相職位,只設置內閣。而“內閣”一詞,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帝家裏,幫皇帝傳話跑腿的意思。內閣根本就無法變成權臣。三是立鐵牌不許宦官干政。朱元璋是立了鐵牌子,不許宦官干政的。
不過後來,王振把這塊牌子給取了。但雖然
取
了,宦官依然受極大制約,無法走上外廷。走不到外廷,就無法干政。四是明朝設置“廠位制度”。可以説,這是朱元璋跟着武則天學的。設置了“廠位制度”,對百官進行着有效的監督。這樣,皇帝不管呆在哪裏,對百官的情況都瞭如指掌,因此,即便不上朝,也無所謂。當然了,朱元璋這種政治模式,也有一個很大的壞處,就是朝廷朋黨之爭非常嚴厲。可以説,最終明朝打不贏農民起義軍,打不贏清軍,與明朝大臣們互相扯皮不團結,有很大的關係。
為什麼説明朝皇帝難被架空呢?
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到了萬曆年間已經很成熟了。皇帝好比大財團的董事長、大股東,他擁有大明公司的所有權;文武百官們是各部門經理、總經理,負責大明公司日常運營。萬曆帝不上朝,朝廷的政務不會處於停滯狀態。因為有內閣官員替他擬好朝政,一般情況下,皇帝都會採納他們的建議。當皇帝不理政務時,宮裏有秉筆太監,可以代行決策權。經過秉筆太監的批紅之後,直接發給內閣施行。
那麼有人會説難道皇帝只是擺設嗎?當然不是,在那些勤政的皇帝面前,無論是內閣,還是宦官,都只是幫助他處理朝政的工具。遇到萬曆帝這樣消極怠工的主子,國家機器正常運行。也不用擔心有弄權事件,有一大羣不要命的言官,在外面盯着內閣和宦官。皇帝不上朝的時候,宦官和內閣之間明爭暗鬥,都想利用皇帝之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皇帝也會利用他們之間相互制約,來掌控朝政。正所謂“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總結:
就是因為朱棣開創的內閣制度,萬曆只要掌握了內閣大臣就是不上朝也沒有關係。雖然內閣大臣權利大但是他沒有決策權。決策權在皇帝手上,皇帝還有一個執筆太監權利也不小是用來打壓內閣的,比如魏忠賢。也包括內閣大臣不是一個人也是勾心鬥角,如果內閣大臣齊心協力了那麼皇帝手裏的執筆大太監就會發揮他該發揮的作用了,所以説不僅不會被架空而且國家也不會因為皇帝不上朝而亂。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歷史知識,可以私信小編,小編會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資訊可關注:煮酒論古今中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