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己的面子,硬生生亡了一個國家,大明王朝的後期實在可悲
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清軍在皇太極的帶領下一舉攻破了松山、錦州、杏山三個軍事重鎮,獲得了松錦之戰的勝利。此戰過後,明軍在遼東一帶完全喪失了主動權。如果不是孤城寧遠尚在手中,明王朝恐怕連山海關都要丟掉了。
一想到關外如狼似虎的清軍,崇禎皇帝就心急如焚。自從即位以來,他每時每刻都希望能夠中興大明。但是,在他的苦心經營中,明王朝的國力不僅沒有增強,反而一日不如一日。如今,國內的流賊越剿越多,遼東方面又是一敗塗地。
戰事如此緊張,可崇禎帝能夠調動的軍隊,實在是寥寥無幾。兵部尚書陳新甲見崇禎帝愁眉不展,有心為皇帝分憂。他單獨來到崇禎帝的面前,提出可以用議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崇禎帝認為可行,但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不願意公開此事。而且,崇禎帝也不知道清軍方面是否同意議和。如果求和不成,反被拒絕,那麼,自己就無地自容了。
陳新甲揣摩到皇帝的心思後也不點破,只是加緊謀劃起議和的事宜。確立好具體人選後,他暗中派這些使臣前往遼東,同皇太極商討停戰之事,並讓兵部職方馬紹愉在一旁協助。馬紹愉本以為議和之事肯定會遇到很多波折,但卻沒想到清軍方面也同樣有停戰的想法。明朝的使臣來到瀋陽後,皇太極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皇太極心中明白,己方雖然兵鋒正盛,但充其量只能在明王朝的東北方耍耍威風。而且,松山戰役中,清軍引以為傲的八旗兵損失慘重,急需一段時間來休養。八旗兵在數量上比不過明軍,之所以能夠連戰連捷,完全是憑藉着一股狠勁。清王朝疆域狹小,後期保障能力極為有限。因此,這些作戰兇悍的八旗部隊,死一個就少一個,短時間內很難得到補充。
而明軍方面就不同了,明王朝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江浙一帶更是富庶無比。明軍遭遇大敗後,很快就會從後方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皇太極深知,滅亡明王朝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此時,李自成、張獻忠等流賊非常猖獗,為了剿滅流賊,明王朝不得不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既然如此,何不讓明軍和流賊拼個兩敗俱傷,然後使清軍從中漁利呢?
出於這樣的考慮,皇太極盛情款待了陳新甲派來的使臣,並在議和條約上做出了極大的讓步。他向崇禎帝表示,自己願意釋放一部分俘虜,以表誠意。而作為交換,明王朝方面應當購買一批清王朝的特產。此後,明、清兩國互稱兄弟,彼此之間友好共處。
平心而論,皇太極的要求並不過分。清軍在兩國邊境向來以搶掠為生,犯下的罪行不知道有多少。明軍派兵前去抵禦,耗費鉅額的軍費不説,還經常損兵折將。如果能夠以金錢的方式來換取和平,明朝方面是求之不得的。
更何況,皇太極要的錢並不多,還是打着貿易的幌子。以這樣的方式來議和,明王朝面子上也不至於太難看。馬紹愉將清廷的意見反覆看了看,感覺此事可行,於是,就將皇太極的要求寫在了一封密信中,然後,派人火速呈遞給陳新甲。
看了密信,陳新甲非常興奮。他不顧疲累,趕忙找來紙筆,準備給崇禎帝彙報這件事。但是,陳新甲只顧着高興,忘了議和之事應該在絕密的情況下進行。看完之後,他並沒有把密信藏起來,而是隨手放在了自己的几案上。
真是無巧不成書,陳新甲的書童來到屋裏,恰好看到這封密信。書童不知道議和之事,也不知道這封密信的內容,還以為是普通的信件。像往常那樣,他拿着書信公開讓人抄寫。很快,朝廷要與滿清議和的事情傳遍了整個京城。
等到陳新甲發現密信泄露的時候,大臣們彈劾他的奏章早已堆在了崇禎帝的面前。
在明王朝的朝堂上,有很多自詡清流的大臣。他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把主戰和愛國聯繫在一起,極力勸皇帝戰鬥到底。一旦有人想要議和,他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扣上一頂投降賣國的帽子再説。
其實,他們也知道,主戰和主和,都要結合現實的條件具體分析。可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忠心,他們就不顧一切地鼓吹主戰。至於説能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他們絲毫不關心。因為,上戰場的又不是他們。
懷着這樣的心思,他們在奏章中痛罵陳新甲,將陳新甲説成了一個勾結胡虜、賣國求榮的漢奸。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也因為這件事對崇禎帝產生了懷疑。一時間,朝堂上議論紛紛,都説崇禎帝畏敵如虎,想要同清王朝這樣的蠻夷議和。
崇禎帝雖然惱恨陳新甲泄密,但為了議和大計,還是決定為陳新甲開脱。他先是斥責了陳新甲一頓,做了一番表面文章。等到大臣們氣勢稍緩的時候,他又令陳新甲承認錯誤,好給滿朝文武一個交代。
此時,明眼人都能夠看出,所謂“承認錯誤”,就是典型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崇禎帝如果真的想嚴加懲處陳新甲,直接痛下殺手就可以了,根本沒必要這麼費事。可是,陳新甲卻完全沒有理解皇帝的意思。
在他看來,自己真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不明真相的大臣們罵自己也就算了,怎麼連皇帝也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呢?
於是,他不停地上書申辯,強調自己在議和一事上立下了大功。崇禎帝見陳新甲不肯認罪,不禁火冒三丈。這樣進行下去,那“投降”的罪名,不是要落在自己身上了嗎?
為了維護自己的聖君形象,崇禎帝更加嚴厲地批評陳新甲,想讓陳新甲醒悟。可是,愣頭青陳新甲還是堅持自辯清白,説什麼也不為皇帝背鍋。他越是辯解,崇禎帝就越是生氣。最後,崇禎帝索性直接將陳新甲打入了死牢。
被押入死牢後,陳新甲徹底傻了眼。為了活命,他讓家人四處求人,甚至不惜重金賄賂內閣中的周延儒、陳演等人。此時,他再也不顧及自己是否冤枉,只求留住性命。
周延儒在官場中摸爬滾打多年,非常懂得勸諫的技巧。拿了陳新甲的錢財後,他決定出一份力。趁着斬殺陳新甲的聖旨還未下達,他趕忙勸説道:“陛下,按照慣例,敵方沒有逼近城下,可不能殺掉主管軍事的兵部尚書啊!”
避着整個事件不談,只着重強調了陳新甲的官職,這種勸説方式頗為巧妙。崇禎帝若是順着這個台階走下來,就有理由不殺陳新甲了。但是,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很多人都猜測崇禎帝參與了議和事件。崇禎帝急於和議和一事撇清關係,於是,決定把整件事都推到陳新甲的身上。
他沉着臉,冷冷地對周延儒説道:“國家如今多災多難,前前後後共有七位親王死在流賊手中。你説,這難道不比敵軍兵臨城下還要危急嗎?”周延儒聽了之後啞口無言,只得先行告退。當年的九月二十二日,陳新甲被當眾處死。崇禎皇帝用這樣的方式維護了自己的名望,也讓這次珍貴的議和機會化作了泡影。
此後,明王朝繼續在流賊和清軍兩條戰線上疲於奔命,最終,在兩年之後走向了滅亡。
參考資料:
【《明史》、《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