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明帝國:松錦大戰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公元1640年,明朝出動13萬明軍在遼西戰場大戰,與11萬清軍對決,兩軍交鋒於錦州和松州。戰爭歷時兩年,清軍全殲九邊精鋭部隊,以明軍慘敗告終,關外僅剩寧遠一座孤城......

前沿堡壘

明朝為了防禦金軍進攻,修建了五座堅固的堡壘,分別是寧遠城、錦州、松州、杏山城、塔山城。總長約100公里,在寧錦大戰中,明軍成功擊退了6萬清軍,使得皇太極無功而返,五座堡壘成為明朝堅固的盾牌,阻擋着清軍入關。

自從毛帥死後,東江鎮獸鳥作散,大清王朝終於可以長驅直入攻打明朝腹地,皇太極從蒙古部落借路,繞道喜峯口進入明朝境內,大清鐵騎千里突襲,在西面戰場重創明軍。皇太極看到了大明王朝的虛弱,政治日益腐敗,決定進一步打擊明軍。再這樣的大背景下,皇太極發動攻打松錦戰役,大清鐵騎沉重打擊明朝的有生力量,雙方在關外展開激烈的爭奪。

明軍急於修復大淩河堡壘,袁崇煥時就曾兩次修築大淩河,但是清軍沒有讓他修完。兩軍對重鎮爭奪非常激烈。公元1631年,面對明軍的第三次重築,皇太極立即率領4萬大清鐵騎前來對戰,兵分兩路圍困大淩河堡壘。這個時候,明朝大將祖大壽還沒修好城牆,就被清軍重重包圍了,明軍將士無不驚恐萬狀。

“逆奴圍凌,連挖四壕,彎曲難行,器具全備,計最狡矣。”

圍困半個月時間之久,明朝大將祖大壽的食物就耗盡了,前來救援的2000明軍很快就被清軍擊敗了。第二次救援的6000明軍再次被殺得潰不成軍,城內的明軍已經山窮水盡。一天夜裏,明軍鋪天蓋地殺向清朝大營,明朝大將祖大壽以為援軍到了,率軍裏應外合,殺出大淩河城。結果剛出城內,金軍就脱掉明服,調轉刀口殺向大淩河城,明軍拼命廝殺才退回城內。

圍困錦州

到了第48天,明朝大將祖大壽已經沒有食物了,城中人肉相食(“炊骨析骸,古所未聞”),大淩河城已經變成了人間地獄。9月24日,明朝大將張春率領4萬明軍前來救援,用戰車和火器組建陣型,多次擊退大清鐵騎。皇太極下令出動紅衣大炮,40門火炮齊射,威力震天動地,在明軍陣地中爆炸開來,士兵們都驚慌失措,兵敗如山倒,援軍瞬間土崩瓦解。

大淩河堡壘徹底陷入了絕境,城內明軍全部投降,詐降的祖大壽孤騎逃回了錦州。

公元1640年3月份,皇太極揮師南下,清軍圍困錦州城,築起營壘環城相列,建立了攻打錦州的前哨陣地,在城外開鑿肥沃農田,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將錦州圍得“水泄不通”,明朝大將祖大壽詐降,令皇太極震怒不已,誓要消滅明軍。三月份,錦州東關守將“吳巴什”投降清軍,皇太極攻佔錦州外城,並不斷加深重圍。祖大壽嚮明廷報稱:“錦城的糧米僅供一月餘,而餵馬的豆則不能支撐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寧錦兩城就要攻破,那麼松、杏、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了。”

七月份二十六日,明廷出動13萬士兵北上,企圖打破清軍的圍困,明清最大規模會戰正式打響。明軍全面反攻,在乳峯山會戰,明朝大將吳三桂驍勇善戰,率先帶領關寧鐵騎衝鋒陷陣,經歷數時浴血廝殺,清軍死傷甚多,明軍初戰告捷。

清廷得知戰敗消息後,皇太極親率大清鐵騎晝夜兼行500餘里,抵達錦州城北的前沿高地,觀察着明軍陣式,決定挖掘戰壕,阻擋明軍的正面推進。明軍與清軍在松山郊區外對陣,與此同時,清朝大將阿濟格率領一支精鋭騎兵突襲至塔山城,切斷了明軍的後勤補給,明朝大將軍洪承疇只剩3天食物。

松錦大戰

明軍在火器數量上超過了清軍,只要拼命廝殺,是可以正面擊敗清軍的。但是朝廷腐朽無能,調度無方,使得明軍早已喪失鬥志。於是決戰之日,將士們大為恐慌,洪承疇提出作戰方案:“以往諸位將領都説要誓死報效國家,如今正好有機會”,洪承疇決意孤注一擲,明日死戰突圍。

明月黑夜中 ,將士們鬥志渙散,無數怯戰士兵乘夜逃跑,引發了全軍士氣崩潰,爭先恐後地逃跑,明軍自相踩踏,死者萬餘人,皇太極料定明軍會突圍,率領大清鐵騎趁勢殺出,明軍不能抵擋攻勢,最終全面潰敗。薊遼總督洪承疇數次組織明軍突圍,皆以失敗告終,不久後糧餉斷絕,被圍困的士兵紛紛投降。

錦州和松州先後投降,皇太極揮師南下,火炮轟炸塔山城一整天,外部城牆坍塌,清軍一舉全殲守軍7000人,攻陷了塔山城。隨後,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守軍不戰而降。至此,四座堡壘(松山、錦州、杏山、塔山)全部覆沒,松錦大戰以清軍勝利結束。明朝元氣大傷,只剩吳三桂的3萬關寧軍,摧毀明軍經營多年的寧錦防線,。《清太宗實錄》:“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

“九塞之精鋭,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明朝花費重金打造的五座堅固的堡壘,被清軍攻陷四座,只剩下寧遠一座堅城。松錦大戰象徵着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13萬野戰軍只剩吳三桂的3萬人,不再具備野戰能力,皇太極在用兵方略和臨陣指揮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