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名聲不顯,那是因為他不折騰。
歷代但凡能在史書中留下濃墨一筆的皇帝,無論好壞,都是一些特別能“折騰”的皇帝。
好比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唐玄宗、明太祖、明成祖、清聖祖等等。
他們或以功績留史,或以殘暴留史,或以韻事留史。
秦始皇,不説他一統六國的豐功偉業,也不説他統一文字、貨幣等大一統之舉,單單是他覺得自己的功績已超過三皇五帝,故而創立“皇帝”一稱,之後歷代君主皆以“皇帝”為號這一功績,秦始皇就足以名留史冊。
漢武帝劉徹,不説他“金屋藏嬌”的風流韻事,也不説他“巫蠱之禍”的冷血無情,單單是他在位期間打的那些仗,破匈奴,徵大宛,降西域,收南越,吞朝鮮,為華夏民族打下了一個大大的疆土,讓“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響徹雲霄,這份功績也足以讓他為世人銘記。
隋煬帝,不説他“龍舟選美”的荒誕之舉,也不説他“三徵高句麗”黷武之舉,單單是他開科舉,讓天下窮苦士子終於有了與貴族子弟相對公平的入仕機會,這就足以讓他名流史冊,為後人所説道。
史書,尤其是正史,向來都是惜字如金,從不會多廢筆墨,即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不會去用過多的文字去敍述,好比“玄武門之變”,這本是唐初最為重要的一個事件,影響深遠,若放在當下恐怕都能寫成一本書,但在《舊唐書》中卻只有寥寥百字,而若刨除人名和日期,更是隻有“皇太子、齊王謀害太宗。太宗於玄武門誅之”十七字,由此可見史書是有多惜字如金。
連影響唐朝未來政治走向的“玄武門之變”這等重要的事情,史書都只用十餘字來敍述,可見得有多重要的事件才能入得了編撰史書之人的法眼。
因此,古代皇帝要想在史書中留下濃墨的一筆,只有一種途徑,那就是要夠會折騰,有本事的或開疆擴土,如漢武帝,降西域,收南越,吞朝鮮,或是做一些前無古人之事,如開科舉,阻斷世家門閥壟斷朝堂;沒本事的或殘暴到底,如商紂王創立炮烙之刑,殘殺忠臣,或荒淫無度,如漢靈帝,沉迷美色,荒廢政務,致使黃巾之亂爆發。只要會折騰,史書總會有你的名字。
同時,我們都知道,現今我們所熟知的,也是在瞭解古代史時作為主要參考的二十四史,皆是後朝人替前朝編撰的,《後漢書》這本描述東漢的史書,就是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南朝宋距離漢光武帝時期已過數百年,時間的久遠,必然就會導致關於漢光武帝時期的史料出現缺乏,加之兩漢時期又沒有專門記載帝王每日言行舉止的起居注,且之後又歷經三國、五胡十六國這等亂世,其史料更是丟失嚴重。因此關於漢光武帝的事蹟,除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其他一無所知。
但是,漢光武帝在位期間,他幾乎就不折騰,唯一一次算得上是折騰的,就是為增加税收,下詔度田,但這跟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及王莽推行的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等相比,這個改革根本就不算是改革。
而除了這個,漢光武帝除了創立東漢外,幾乎就再也沒有能讓史書為之大書特書的事情,他在位期間一不開疆擴土,偃武修文,不尚邊功;二沒有做出些許前無古人之事,他創立東漢後,其制度基本延續西漢,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三不殘暴,東漢的開國功臣可以説是中國古代最為幸運的,漢光武帝除了剝奪他們的軍權,皆未做出傷害他們之事,對待百姓,劉秀更是寬厚待之,實行與民休息之國策;四不荒淫無度,劉秀登基後十分勤政,從未有流連美色,而荒廢政務之記載。
由此,就是這麼一位“平平無奇”的皇帝,就算史書想對他大書特書,恐怕也沒有什麼可説的。
自古安分守己,不折騰的皇帝,向來都不會被太多人所熟知,單以東漢而論,東漢皇帝明君也很多,但多數都不被世人所熟知,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皆是一代明君,他們放在那一個朝代都是排得上的名將,東漢極盛時期就是他們治理出來的,可就因他們跟自己的父親、祖父一樣,不喜折騰,由此就不被多數人所熟知。
歷史就是如此,愛折騰的皇帝永遠都是最有名的,反之安分守己的皇帝永遠都多被人所忽略。當然,對於百姓來説,安分守己的皇帝永遠是最好的,正因他不折騰,天下才安定。天下安定,百姓的生活也才能稍愜意。
劉秀名聲雖不顯,但在他的治下,百姓卻過得很是不錯。對內,劉秀整頓吏治,嚴懲貪腐,薄賦斂,與民休息,繼而“內外匪懈,百姓寬息”;對外,劉秀偃武修文,不尚邊功,繼而戰爭漸少,百姓漸安。這就是劉秀治下的泱泱華夏,“風化最美、儒學最盛”,與民休息,與鄰和睦,天下大定,百姓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