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日本傳統文化的支柱:天皇製為何能夠延續至今?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經典


日本天皇
明治、大正、昭和、平成、令和,這些日本的年號對於我們來説都不算陌生,這種出自中國的元號制度早已深深的根植於日本的傳統文化深處。自從明治政府制定“一世一元”制後,年號的變遷也意味着天皇的更迭。
日本皇室可以説是目前世界各國皇室中歷史最為久遠的家族,也是日本全體國民的象徵和日本傳統文化的支柱。日本人更常常宣揚自己皇室萬世一系,神武天皇和後代天皇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孫。
儘管天皇是否真的萬世一系這個問題很難考證畢竟神武天皇的時代實在是太過久遠、而且天皇一系在血脈上的繼承上也並不僅限於直系繼承,而是類似宗族式的傳承。
不過總的來説,相比較於其他各國古今中外的皇室來説,日本皇室的傳承表現出了一種驚人的穩定性,然而這種穩定性來自何處卻一直缺少一個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

左:日本天皇
一、天皇制的起源
關於“天皇”制的起源問題,首先我們應考慮的是何時出現稱“天皇”這個稱謂? 就資料而言,除了文獻記載外,還要以一些實物材料作為印證。
就文獻記載而言,《古事記》、《日本書紀》和《萬葉集》等日本較為古老的文獻,都是在八世紀之際編成的,但是這些文獻中對於早期天皇的相關記載的真實性還有待商榷,就目前來説很難將其作為天皇稱號出現的證據。
在金石文方面東漢光武帝賜給倭之奴國王金印,印文為“漢委奴國王”,“委”為“倭”之古字,金印上所稱的倭奴國,應該為當時倭國小國之一。
曹魏明帝也給倭之邪馬台國卑彌呼女王賜予過“親魏倭王”金印。從文獻上來説,在《大寶·公式令》中已經有“御宇日本天皇”的稱謂,這應該是天皇稱號出現的下限。
但是要説天皇稱號的起源,還要再往上追溯,現在的學者對這個問題,大致分為兩説,一種為為起源於推古朝,另一種則是起源於天武、持統朝。

日本社會
就目前來看多數支持天武、持統朝説,主要的理由在於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改稱“天皇”後對日本的影響。同時在《日本書紀》天武二年也就是公元674年,明確記載了有關冊立皇后、妃、夫人等的文字,説明在當時皇后這個稱號已經存在,由此推論“天皇”號亦已建立。
再次,在《日本書紀》中記載天武天皇崩持統天皇繼位,持統天皇在稱呼先帝天武天皇時,直稱“天皇”。在考古發掘方面1998年奈良飛鳥池遺蹟發現了書寫“天皇”的木簡,在對其他木簡進行分析後,推定這批木簡的時間應該為天武朝時期,這是到今天為止所發現有關“天皇”稱號最早的史料。
二、天皇制能夠續存至今的原因
(一)間接統治説
目前大家比較公認的觀點是,天皇的“統而不治”或者説“間接的統治”是日本皇室存續至今的主要原因。
許多學者都認為與中國皇帝相比,日本天皇不具有實權,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象徵,不太容易招來殺身之禍或者受到王朝更替的影響。
確實我們回看日本的歷史,日本天皇雖然號稱萬世一系,然而在許多時候天皇只是作為統而不治的政治工具。
在天皇不掌實權時它的權威一直被各種實際權力掌控者所利用,戰後則被作為國家和人民團結的象徵保存下來,因而天皇的“統而不治”確實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相較於其他國家的皇室日本皇室為何能夠如此穩定。

歷任日本天皇
不過這個看起來很合理的答案卻仍然有一些疑點。
首先,在日本歷史上,天皇並非一直在充當吉祥物,也有相當一部分天皇確實掌握了國家的政治權力。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天皇並非是清心寡慾的,也並不甘心大權旁落,他們從未真正放棄對於世俗權力的攫取。
最為著名的是被幕府稱為“主上御謀反”的後醍醐天皇謀反事件,最終持續了一百多年的鎌倉幕府宣告滅亡;後醍醐天皇重返京都,得償所願的執掌權力。
因此天皇對於世俗權力來説,同樣是一個危險的存在。所以把天皇作為一個象徵性的傀儡這種觀點顯然並不能完全概括日本天皇制存續的真相。

天皇制存續
(二)神權對世俗權力的保護説
日本的直到公元五六世紀,才形成了以天照大神為主神的神統,相較於中國滯後了兩千年左右,有許多學者認為日本神祇信仰的核心是祖神信仰,這也是天皇能夠被神化的重要原因。
大化改新後,《日本書紀》在以往史書記載的肇國神話的基礎上,強調天照大神為天皇家族的氏神、祖神,歷代天皇均為天照大神的子嗣和繼承者。
新天皇登基時,除了要舉行代表世俗王權的即位典禮,更要舉行面向神靈世界宣揚天皇宗教地位的“大嘗祭”。
這種非公開的儀式,是神化天皇的重要方式。這種把日神作為祖先神的信仰方式,意味着於俗權受命於天是世俗權力合法性保證。
神權與世俗權力相結合的體制在日本開始萌芽,到大和統一政權時最終成型,此後一直影響着日本社會歷史的發展。許多人認為這就是歷任幕府不願或不敢廢除天皇制的根本原因。

日本天皇
神權對世俗權力的保護這種觀點是否能成立,就目前來看還需要再討論。因為通過神話統治者來加強和保護世俗權力,併為王朝和君主的統治賦予合法性,這種現象並非日本文化獨有。
君主往往會通過強化自身的精神權威,來確立自身政治權力的合法地位,而這種精神權威會通過繁複的儀式敍事得以加強,並最終將君主神化。
這種現象廣泛地存在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史籍中所載的帝王世系中,統治者大都宣揚自己家族為黃帝苗裔。如漢代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就説過:
尊者取尊號,卑者取卑號。故德侔天地者,皇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
“君權神授”,可以説是王權統治的一種常規敍事,大多數帝王都會用神權來輔佐王權,這可以説是體現人類世界史上的普遍現象,所以説神權對世俗權力的保護這個説法也難以讓人完全信服。

獨特的日本文化
三、戰後天皇製為何能夠繼續存在
1945年8月1 日,日本接受 《波茨坦公告》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裕仁天皇曾被列入戰犯名單 國際上亦強烈要求廢除天皇制、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儘管在最後中天皇從神變成了人,也失去了政治實權,但是天皇制還是被保存了下來,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也沒有受到任何追究,可以説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 日本統治集團的政治利益抉擇使然
由於自明治政府以來對天皇制所採取的種種保護舉措,對於日本人來説,天皇作為宗教和精神權威這一觀念早已深深的紮根在自己的思想意識中,很難將日本人的這個觀念轉變過來。
在日本的政治統治以及日本國民的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天皇對國民的政治心理、政治行為的影響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戰後以來日本統治集團在加強天皇地位和權威的活動始終沒有停止過。
(二) 戰後美佔領當局私心縱容的結果
日本戰敗後,美國出於自己的戰略利益考慮,決定利用天皇對日本實施間接統治,沒有接納廣大國際輿論的意見廢除天皇制,這為天皇制的存續提供了決定性的轉機。
麥克阿瑟將軍評價日本天皇的作用時亦指出:“天皇的力量勝過機械化部隊20個師團”。
因此,美國為了避免廢黜天皇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決定剝奪其政治實權,而保留其象徵地位,以便利用天皇至高無上的精神權威的影響,更好地實施美國的佔領政策。
出於這種目的,美國政府指示麥克阿瑟説允許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天皇的地位,以便於美國在戰後對日本的控制。

天皇制延續至今
四、結語
總的來説,天皇制能夠如此穩定的延續下來,是政治和文化上諸多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既有能夠留存必然性,也有歷史的偶然性。
日本是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居,也曾給我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明治天皇更是在日本的侵略戰爭中扮演了一個十分不光彩的角色。
同為東亞大國,如何正確處理當下的兩國關係和過往歷史是我們必須要直面的,對天皇制度的瞭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全面理性的去看待一些問題,對日本有一些更加深入地瞭解。
參考文獻:
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結構》《日本書記》
井上清《天皇制》
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