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萬安灘與納土納羣島相距340公里,是我國與印尼最接近的領土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經典

喜歡就請評論轉發點贊哦!
前世三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一次擦肩而過,相聚即是緣分,[名字]歡迎大家
納土納羣島到我國南沙萬安灘不到350公里,曾是我國島鏈組成部分
大家都知道,我國南海南沙羣島相鄰的國家有4個,分別是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但還有一個國家大家不一定注意,它就是印度尼西亞,它也與我國南沙羣島和九段線相鄰。我國南沙領土萬安灘到印度尼西亞納土納羣島的直線距離不到350公里,是我國最接近印尼的地方,比到越南本土海岸線的距離還要近。
納土納羣島、南沙羣島、西沙羣島、東沙羣島等曾是我國南海島鏈的組成部分,完整島鏈呈西南至東北走向,綿延近3000公里,基本囊括了南海水域。特別是納土納羣島歷史上曾是我國領土,1601年被荷蘭人佔領後,才脱離祖國。現在島上80%的人口都是華人。
十四世紀初,鄭和率龐大船隊七次下西洋,以東沙羣島、西沙羣島、南沙羣島、納土納羣島為航海線路標誌,利用島鏈作沿途補給和休整,還留下一些士兵和船工看守這些島嶼,特別是南海門户納土納羣島曾留下上千人,這些人中有木工、篾工、雕工、畫工、漆工,人人都有特長,也善長農業生產,加快了納土納羣島的開發。
納土納羣島與我國南海其它羣島相比,島嶼多,陸地面積大(2110平方公里),所以留守的人員也多。
1433年,鄭和船隊最後一次下西洋,考慮到納土納羣島是我國南海陸地面積最多的羣島,從印度洋經馬六甲海峽過來的商船必經這裏,納土納羣島也是外國船隻進出我國南海的重要門户,羣島上除了我國漁民,還有不少士兵和居民,營房、兵站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不能輕易放棄這裏。船隊官員隨後上報朝廷,經宣宗皇帝批准,部分官船留下來,士兵和船工就地安置,繼續與西洋友好和加強貨物貿易。從此,從大陸來的士兵和船工帶着各自家眷在島上住下來,朝廷免去他們的賦税,在島上享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宣宗皇帝還曾賜字“萬生嶼,安不納”, 批准留住該島的,都永遠不納税,所以這裏的名字最先被我國居民叫“安不納島”。
我國朝廷對“安不納島”進行有效管理近200年,派了官員在這裏任職,人口一度繁衍到數萬人。直到1601年荷蘭殖民者進攻爪哇、雅加達,佔領後建立東印度公司。幾年後,荷蘭殖民者又進攻我國南海“安不納羣島”,我國駐島士兵和居民雖然進行了頑強抵抗,終因武器抵不過人家洋槍洋炮,加上大陸支援鞭長莫及,明朝已進入風雨飄搖,最終被荷蘭殖民者控制。從此,“安不納羣島”離開了祖國懷抱。
1945年8月二戰結束,印尼八月革命爆發後宣佈獨立,至1949年印尼先後武裝抵抗英國、荷蘭的入侵三次,最終獲得完全獨立。1949年11月印荷簽訂《圓桌會議協定》。同年12月27日,荷蘭向印尼移交主權,將侵佔我國的“安不納羣島”“主權”一併移交給了印尼,從此,我國喪失了對“安不納羣島”的主權。後來,印尼認為“安不納”與國內另一地區同名,遂將其改為“納土納”的漢文名,直到現在。
現在我們看東南亞地圖,都會發現納土納羣島向北突出於印尼本土大島,地理位置更接近馬來西亞和我國,所以傳統上來説仍是我國南海羣島。
歷史上,納土納羣島曾被作為我國與外國的海域分界線,外國船隻從馬六甲海峽進來,到了納土納羣島,看見納土納主島960米的最高山峯,即認為進入中國內海。穿過勞特島,一路北上前行300多公里,即進入我國南沙羣島的萬安灘,這樣的路線,就是鄭和下西洋時走過的路線。現在每年經過南海的4萬多艘商船走的還是鄭和下西洋時走過的萬安灘、納土納路線,可見納土納羣島和我國的萬安灘地理位置有多麼重要。
(曾明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