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孟山(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
教育部日前發佈的《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主要結果》顯示,2021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288所,招收各種形式的特殊教育學生14.91萬人,在校生91.98萬人,共有特殊教育專任教師6.94萬人。
3月4日,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盛大開幕,47名視障孩子組成的管樂團奏響國際殘奧委會會歌《未來讚美詩》,孩子們所在的“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揚帆管樂團”,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盲人管樂團。在開幕式熱場環節,13名北京市盲人學校的孩子演唱了《乘着歌聲的翅膀》和《讓我們蕩起雙槳》兩首歌曲,並在演唱《乘着歌聲的翅膀》時使用了中文和德文兩種語言。
孩子們優美的樂聲、清澈的歌聲、自信的微笑,讓所有人領略到了音樂之美,更領略了人之美。可以想見,這些孩子會比普通孩子付出不知要高出多少倍的辛苦,才能達到如此程度。本屆冬殘奧會,中國隊派出96名運動員參與全部六個大項的比賽,對從2002年才初征冬殘奧會的中國隊而言,發展速度之快,實在是勇毅不易。和參加冬殘奧會的運動健兒們一樣,參加冬殘奧會開幕式的這些視障孩子,也是無比堅韌、令人敬佩的強者。
這讓筆者想起當年欣賞聾啞人舞蹈家邰麗華領銜的《千手觀音》,那種美輪美奐、華彩四射的情景,讓人感慨不已、激動不已。據説這個舞蹈首次大型演出亮相是在2004年雅典殘奧會閉幕式上,一共八分鐘左右的北京表演時間,它就佔據了一大半,足見其非同尋常。
在那次欣賞《千手觀音》之前,筆者除了對身邊個別殘疾人的有限經驗認知,對殘疾人的狀況缺乏足夠的瞭解。當時筆者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辦的《華夏時報》工作,雖然該報並不承擔專門報道殘疾人新聞的任務,但還是和殘疾人事務有着各種關聯,使得筆者在後來的工作中對相關議題有了頗多接觸,對殘疾人發展、殘疾人權益等有了更多瞭解和體悟,開始更多關注與其相應的社會配備。
後來筆者回到高校工作,也總是對關於殘疾人的新聞停留注目,並在去國外訪學和參加學術會議之時,關注國外殘疾人的社會配備。十年前我去國外做訪問學者時,在有的國家看到,公交車門口的踏墊可以自動收放,遇有坐着殘疾人的輪椅時,則可將其放平至路肩,方便輪椅順利上車。有的國家在超市、商場、飯店等公共場所的門口,最近的車位一定是殘疾人車位,方便輪椅使用這些場所的無障礙坡道,如果普通車輛膽敢佔用,將面臨不菲的罰款。
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是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回望中國這些年來,殘疾人事業確實取得了長足進步,不僅是在頂層設計,還是在具體工作,以及在落地實行上都是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將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從法律法規體系到社會保障體系,從社會福利制度到殘疾人權益保障,都在快速發展和不斷完善。數據顯示,至2021年5月,我國直接涉及殘疾人權益保障的法律有80多部、行政法規50多部,以法律之手為殘疾人高擎“保護之盾”。在政策上,則是扶貧、教育、就業、康復等齊頭並進。
毋庸諱言,在頂層設計不斷加強、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具體措施不斷落地之時,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在對待殘疾人及其權利的理念上亟待提高。比如,一些人對殘疾人的權益重視不夠,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盲道的各種障礙很難根治,有的人將自行車甚至汽車停放到盲道上。再如,對保障殘疾人的權利缺乏足夠的“耐心”,佈置相關事項時覺得“麻煩”,覺得投入成本太高。實事求是地講,這些年社會意識有了很大提高,嘲笑殘疾人、以殘疾作為取樂包袱的現象越來越少了,但關愛殘疾人、保障殘疾人權益仍有提高的空間。殘疾人作為“隱形人”的比例越低,才能顯示我們的社會文明越進步。
本屆冬殘奧會上,殘疾孩子的樂聲和歌聲,無聲而優美的手語,殘疾人運動員的精彩表現,讓整個社會都見識到了別樣精彩。從這個意義上説,冬殘奧會既是一次普通意義層面的特殊教育,我們都因此在一個特殊時點特別關注到殘疾人,也是一次特殊意義層面的社會教育,教會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應當如何善對殘疾人。
2018年,我國殘疾人運動員在平昌實現冬殘奧會金牌“零的突破”;2022年,期待我國殘疾人運動員在北京冬殘奧會上有更精彩的表現,給國人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