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滬上教育大咖:詩性教育,喚醒孩子心裏的花朵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經典

11月14日下午,“君子養成與詩意地生活”研討預備會在上海教育報刊總社舉行。滬上教育大咖齊聚一堂,圍繞如何“以詩性生活養成現代君子”展開了熱烈討論,分享了他們獨到的見解。

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嘉賓有:文匯報副總編、上海市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繆克構,上海開放大學教授鮑鵬山,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中文自修》主編王意如,上海楹聯學會會長楊先國,崇明區教育局中教科科長、上海市寫作學會常務理事耿慧慧,浦東新區語文教師培訓基地副主持人張廣錄,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峯,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副校長姜乃振,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社長、總編輯、黨委副書記,上海教育新聞宣傳中心主任仲立新,上海教育報刊總社黨委副書記,上海教育新聞宣傳中心常務副主任唐洪平等。

這場教育大咖雲集的預備會,是從“三個外孫”的故事開始的。

“一個外公”和“三個外孫“的故事

楊先國分享了自己最近遇到的“三個外孫”的故事。第一個“外孫”其實是女兒同學的孩子,她碰到的問題和三道語文題有關。

語文老師佈置了這樣一道題:精衞的死因是什麼?孩子答:溺水,回不來了。老師認為答案不對。標準答案是“溺水,再也回不來了”,孩子的回答裏少了“再也”兩個字。

另一道題來自孩子的一次測驗。在閲讀分析的填空題中:除夕人們。孩子的回答是“吃團圓飯”。結果又錯了。標準答案是“趕回家吃團圓飯”,孩子的答案裏少了“趕回家”。

最後一題,也是一個填空題:臘月十九。孩子寫“學生們上街買爆竹玩具和年畫”。結果再次錯了,多了個“學生們”,標準答案是“上街買爆竹玩具和年畫”。

這樣的批改方式讓家長感到疑惑,語文需要設置標準答案嗎?對標準答案的追求需要精確到這樣的程度嗎?老師給家長的答覆是:答案是學校語文組統一商量確定的,批改標準也要按照標準答案來批改。老師也有自己的原因,畢竟以後學生參加統一考試也是要按照標準答案來批改的。

“老師肯定有不對的地方,”楊先國説,“但板子好像又不能打在他身上。”

接着,是第二個“外孫”的故事。第二個外孫是他老同學孫子。

前不久,老同學來向他求助,説自己的孫子剛上一年級沒多久,老師就來跟家長告狀,説孩子上課不守紀律,喜歡講話,隨意插嘴。一聽老師這麼説,孩子父親立馬上了“全武行”,怎麼勸都不聽。

後來,楊先國發現,孩子的父母都特別優秀。孩子的父親高中時就拿過全市化學競賽一等獎,畢業於復旦大學。“優秀的家長巴不得孩子跟自己一樣優秀,稍微有點欠缺就着急:為什麼孩子這道題目做不出來,為什麼不守紀律,為什麼不如自己,就覺得孩子有問題。”

第三個故事來自於他自己的外孫。

疫情期間外孫在家上課,課餘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機緣巧合下,他需要外孫寫一寫《眼中的外公》。因為平日裏作文只需要寫600字,剛開始得知要寫900字的時候,孩子有了畏難情緒,不願意寫。但真寫了之後,他發現自己輕輕鬆鬆就寫了1000字,還有未盡之言,寫作的自信和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進而立志要寫小説。利用疫情期間在家和節假日,外孫完稿了兩部1萬多字的小説。決心要寫第三部的時候,卻因為返校復學,沒了時間,中斷了寫作。

“現在的孩子,週末比平時還要忙,”楊先國説,“平日裏上課,5點多就回家了,週末裏補課,9、10點到家都算早的。”

雖然只是三個小故事。但在“三個外孫”的故事裏,卻涵蓋了老師、家長和孩子之間複雜的關係,映射出當下教育中的焦慮、被功利化侵蝕後的深深無奈。

作為一位外公,楊先國也生髮出自己對現代君子如何在現代教育環境下詩性生活的思考。他肯定了五浦匯學校校長黃玉峯所開創的人生詩教。在他看來,“君子養成”教育無疑是一次小環境裏的大嘗試,是一羣理想主義者的“掙扎”,將為大環境帶來改變。如果能夠作出一些改變,他希望在語文教育中少一些標準化的出題,給學生多一些自主的時間和空間。他説:“該吃藥的是成年人,成年人要治好的病就是功利病,儘管家長和老師都是出於好心。”

關注內心也要對外部世界開放

當家長、老師孩子陷入焦慮、功利和無奈之中時,我們為什麼又要談起詩歌,談起詩性的生活?

在張廣錄看來,詩性生活的本質就是自在、自如、自然。但詩歌不等於生活,而是對美好生活的提純,用藝術的形式讓人們有暫時逃離功利生活的勇氣。“詩歌提純生活有利於善因素的激活,有利於君子的養成,”他説,“就好像語文老師把詩中美、善、好的東西激發出來,孩子的審美就能得到改善,孩子們的心靈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對於這一點,繆克構有深刻的體認。他講述了自己去重慶一所特殊學校的見聞。他發現,那裏的孩子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內心充滿陽光。在和孩子們交談的過程中,他發現,他們有詩和音樂。在他看來,詩意可以幫助孩子們在自己的心田開墾出一片花田,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裏播種陽光。

“在正常的學校,特別在名牌學校,不太講究詩歌教育,好像寫詩會給升學造成障礙,”繆克構説,“在我看來,詩歌就是花朵。沒有花朵,大地也存在,如果有了,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詩歌雖然指向人心,擁有滋潤心靈的力量,但卻不可止於個人。“詩歌只是理解世界的一個維度,學習詩歌可以幫助人多一個理解世界、理解生命的維度,而不是屏蔽了外部世界。”鮑鵬山提醒詩歌教育者,切莫讓詩歌教育變得機械,把人變成一個封閉的系統,把現實世界的種種酸甜苦辣、矛盾痛苦統統屏蔽,喪失現實感,不再睜開眼睛看世界。

從這個維度來重新打量詩歌,打量詩性生活,王意如更願意把君子看作是一個隱喻,把詩也看作是一個隱喻。“詩的含義非常豐富,不僅僅是詩歌的詩,而是一種脱離了世俗趣味的精神生活。”

但脱離世俗趣味並不等於不食人間煙火。在她看來,詩歌可以用來抵抗愈演愈烈的功利思想,但同時,我們也要引導學生去看社會,看生活。因而這就要求君子要擁有現代意識,國際視野,文化底藴,有責任擔當,為社會做貢獻;要有分辨能力,能“立己”,也能“達人”。

“詩性是君子養成重要內容,詩性的特點不僅僅是自我修養,讓自己成為一個脱俗的、擁有好的審美情趣的人,而且要“達人”,這樣才會有更多人來贊成君子養成。”

注重精神滋養也要擁有應試智慧

“好奇心、陶醉感、思想力是教育的精髓。”在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蕭功秦看來,如果一個孩子的好奇心到年長之後仍沒有消失,就有可能成為詩人或者科學家。在實現價值的過程中,好奇心會上升為陶醉感,繼而變成思想力。在大環境不改變的情況下,語文老師完全可以做到,多一些激發孩子創新力的教育,少一些標準答案。

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語文教師丁瑞蘭就一直在進行着這樣的實踐。在課堂上,她讓孩子談對美國大選的看法,讓學生到校園裏找秋意,去操場上玩遊戲,在丟手絹裏感受魯迅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對童心的緬懷。她還把餘秀華的詩引進了課堂,讓學生自己去感受。

“同事都説,你太奢侈了,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做展示、玩遊戲,”丁瑞蘭説,“孩子們的能力其實很強,他們的PPT做得特別好,對美國大選有自己的看法。”在她看來,詩性生活,詩性教育最大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的心靈創造一塊真正的棲息地,讓孩子永遠有家可歸。“這個家不是父母、社會給他的,是心靈給他的。”

我們常常將詩歌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但新時代的老師也説,詩意生活,還要擁有應試的智慧。

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教務副主任應文欽是一位數學老師。在數學教學中,他講的課總能一下子就讓學生學明白。在他看來,老師在教育實踐中,一方面,要給到學生充分的精神滋養,為學生創設發展的環境;另一方面,也要擁有應試的智慧,為學生的考試做好足夠專業、高效的準備。

在他看來,如今高度內卷的社會,正逼着學生把所有流程軍事化並且工業化,確保每一分鐘花到點子上,就是一心學習。這樣出產的“產品”肯定是沒有經過“工業化設計”的人所比不過的。但代價就是把人當機器,當螺絲釘一樣去訓練,不尊重學生的情感和他們完整、獨立的人格,把焦慮推向更白熱化。

“老師在專業上,要有讓學生不用去機構的底氣。”應文欽認為,從教學的角度來説,老師需要做的是優化課程。花最少時間,用最高效率讓學生懂得並學好一門課。老師應該深入淺出去把問題講清楚。

在這個基礎上,老師再去尊重學生的差異,在差異的基礎上充分鼓勵他們各自天賦的發展。給學生提供平台,為學生提供各種選修課,讓學生有發展的空間,有發揮自己潛力的機會,從而讓家長真正安心。

有着多年教育經驗的耿慧慧認為,詩性是需要喚醒的。“現在學校更多是灌輸,但一萬次灌輸不如一萬次喚醒。一旦喚醒了,孩子終身受用,因為他會對自己有信心。”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改善教育評價。她説:“現在要求要用過程性、結果性、增值性這幾種評價角度來看學生,他的起點在哪裏,進入學校後有哪些改變來看孩子的成長,從評價入手來改變現在的教育現狀。”

精彩觀點

上海教育報刊總社黨委副書記,上海教育新聞宣傳中心常務副主任唐洪平:

教育應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點燃。我們希望廣大的受眾可以反覆聚焦思考,對我們的教育目標方向進行進一步矯正。我們要讓家長看到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態。我們現在所有教育都在讓孩子把人生看得非常美好,我們教育可能也是不完美的教育。

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副校長姜乃振:

君子養成與詩性生活,我的理解要養成君子需培養詩意,或者通過培養詩意來養成君子。在家教當中,詩意最大敵人是功利主義。怎樣引導家長克服功利主義,詩意的家教如何才能夠建立?主要是讓家長明白,留白很重要。並不是校外輔導越多孩子的學習就越好。要能夠讓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發現美好的情感,和諧的韻律還有脱俗感,讓學生擁有個性。

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峯:

我們對學生的估計,往往都太低了。實際上孩子有無窮的發展空間和潛能。如果教育方向正確,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了不起的。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孩子做作業的時間少一點,如何給孩子留白,留更多的時間給孩子看書。我希望孩子們能愛好看書,看書能幫助孩子將來走得更遠。同時,教育也要考慮到應試的智慧,把握好其中的度。

對於君子養成與詩性生活的話題還遠未結束,準備會只是一個開始。想要知道關於君子養成和詩意生活更多相關的內容,瞭解更多的真知灼見,歡迎關注並參與12月12日,復旦附中青浦分校、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上海教育報刊總社聯合召開的““君子養成與詩性生活”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