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訪談】
養育孩子,要堅持長期主義
——與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初中部於曉冰老師對談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於曉冰,一名初中教師。“雙減”於他,是一以貫之的教育實踐。他在自己的新著《減法教育》中提到,堅定不移地實行“三不”政策:不拖堂,不加課,不佈置硬性家庭作業。
初一入學伊始,他就對學生和家長説,語文學習應該保持非功利的狀態,要成為“讀書人”,而不是“練習人”。“三不”政策之下,學生考試成績看起來不很理想,他也因此受到各方質疑。在一些人看來,中考出乎意料的逆襲充滿了偶然性。但他知道,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符合語文教學規律。
作為父親,他對孩子説,80多分就挺好。他説,考到80分,意味着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已經掌握了,雖然不是大眾眼中的最好,但基本不會影響孩子的進一步擴展和提升。節約下來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做更積極更有意義的事,讓孩子閲讀、體育鍛煉,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
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身份,讓他對教育有着更深入的觀察、思考。“雙減”之下如何育娃?記者日前對於曉冰老師進行了採訪。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的親子運動會。葛軍攝/光明圖片
家長要從分數這個關注重心跳出來,要有意識地拋開短期主義,堅持長期主義——
關注孩子會成為怎樣的人,關注他有沒有獨立完整的人格,關注他有沒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記者:分數是家長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家庭矛盾也常常因“別人家孩子”而起。家長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
於曉冰:家長特別關注孩子的成績,作為老師我很能理解。分數是敲門磚,沒有好成績,就不能上好高中,沒有好成績,就不能考好大學,等等,這看起來是一個連鎖反應。
但是,從老師的角度來説,我可以提供一個新的觀察視角。這些年來,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厭學情緒。小學高年級就開始厭學,到初中高中更為明顯,有一些被家長一路盯上來的孩子,哪怕是考上了大學,甚至是讀完了碩士、博士,也常常是學位一拿到,甚至只是考上的那一刻,就要把書本甩到一邊,不再讀書了。按照平均壽命計算,大多數人有七八十年的人生,如果只在前二三十年努力學習,而後面的幾十年之中完全拋棄學習,會怎麼樣?結果可想而知。
除了厭學,隨之而來的還有失去了感受生活意義的能力。有一部分孩子的情緒管理方面出現了問題,越來越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當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你再讓他為某一件事情去追求與奮鬥,就會成為不可能的事情。
江西省南昌縣,家長和孩子們在“城市書房”閲讀書籍。新華社發
我覺得,家長要從分數這個重心跳出來,關注一些更為根本的東西,關注孩子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關注他有沒有獨立完整的人格,關注他有沒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要想從分數這個關注重心跳出來,就要有意識地拋開短期主義,堅持長期主義。平時的各種考試,總體上來説,都是範圍非常明確的考試,多幾分或者少幾分,並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真實學習水平,即使是中高考,也並不能完全決定孩子的人生,那只是人生中的一兩個關鍵節點而已,哪怕這一兩個節點沒有完全走好,出現了一點兒拐彎的情形,也不必過度擔心。只要孩子有好奇心,有求知慾,願意持續努力地學習,總有一天,他能夠找到在社會中合適的位置,在和他人的競爭中能夠超越而上。抑或不是超越而上,學會和他人共處,願意和他人合作,有感受幸福、熱愛生活的能力,也可以説是一個不錯的人生選擇。
教育的真諦,就是説出來永遠不如做出來更有力量——
作為家長,並不是生了孩子,成為孩子的爸爸媽媽,自然就是一個合格的家長了,家長需要不斷學習
記者:“雙減”後,一些家長茫然了:作業少了,補習沒了,孩子學習怎麼提升?當全民補課的時代逐漸退卻,當陪伴的時間再次歸還給家長,家長該怎樣陪伴孩子?
於曉冰:當有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時,家長雖然也焦慮,但是,他們總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找到解決焦慮的出口,覺得只要花了錢,讓孩子去上各種補習班,把自己的短板補上來,爭取考上一個好的高中以及一個好的大學,作為家長的任務就算很好地完成了。實則不然。我有一個基本的觀念,那就是家長比孩子更需要學習。教育的一個真諦就是説出來永遠不如做出來更有力量,更能夠對被教育者產生影響。
“雙減”之後,有了空餘的時間,我以為家長和孩子最該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閲讀。閲讀可以説是最高效的學習途徑之一。要想讓孩子熱愛閲讀,成為一個讀書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家長自己也熱愛閲讀,自己就是一個讀書人。
除了閲讀之外,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做一些體育運動。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一方面加強親子關係的交流,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學會一兩項可以終身受益的體育項目。從傳統上來説,家長還是沒有把體育運動放在一個特別重要的位置上,總是想辦法走捷徑,讓孩子只訓練那些能夠應對體育考試的項目,能夠拿到一個好成績就算完成任務了。其實,拿到好成績倒在其次,通過體育運動,有強健的身體,並逐步培養堅忍不拔的精神,才是體育運動的真諦。
當然,“雙減”之後,依然需要特別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要把孩子的時間排得太滿。我們太希望通過增加時間的方式讓孩子收穫更多,而實際上並不如此,並不是增加了時間,就一定能夠有更好的效果。既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時長,也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效率。當我們把時間佔得滿滿的,看似是充分利用了時間,實際上是在加劇大腦的疲勞,疲勞到了一定程度,大腦就會罷工了。因此,在“雙減”之後,除了閲讀和體育運動之外,也要注意確保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我自己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催促孩子早早上牀睡覺,這不僅僅關乎明天上課能否集中注意力聽講,也關乎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長。
“自律”關鍵在“自”,這個“自”,不是單純聽懂道理,就能實行——
有些時候,讓孩子自己“撞南牆”,感受到疼痛,比説教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記者:“雙減”之後,學校教育正在一點點弱化考試、弱化分數。而孩子們在學校有了更多的運動時間,有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孩子的自我教育該如何培養?家長該有怎樣相應的配合?
於曉冰:考試弱化分數,改為等級制,當然初衷是為了減輕家長的焦慮情緒,不要在分數上斤斤計較。但也並不是這一舉措就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相反,對一部分“較勁”的家長來説,可能更焦慮了——原來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通過分數看到孩子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果,改為等級制之後,即使是處在同一個等級,但可能差別也比較大,因此很多家長心裏沒底。一旦心裏沒底,基本上馬上採取的行動就是“盯住”孩子,通過這種“盯住”的方式,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更為“可控”一些。
雖然絕大多數家長也知道,培養孩子的自律性非常重要。但是,在實際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采用“他律”的方式,因為“他律”比自律更為立竿見影,更有把握。俗話説得好,“勤快媽媽懶孩子”,當父母更勤快了,更多采用“他律”的方式管理孩子的時候,孩子就必然變得更懶了,更習慣於採取“等、靠、要”的方式了,只要外力一撤除,必然學業成績迅速下降。
“自律”關鍵在“自”字,這個“自”,不是單純聽懂道理就能實行,還需要更多的實踐才行。在實踐的過程中,必然要走一些彎路,必然要栽一些跟斗,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去做,等到大了再想去做,必然會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所謂“不撞南牆不回頭”,有些時候,讓孩子自己“撞南牆”,感受到疼痛,是比説教能夠取得更好效果的教育形式。
與其追求讓孩子成才,不如追求讓孩子成人——
人生並不只有一個賽道,只要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優勢就好
記者:如果孩子資質平平,做不到家長心目中理想的樣子,家長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接受自己的孩子?或者説,我們能否接受孩子自己的選擇,讓孩子走一條不同於別人的路?
於曉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中國家長的心態,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之下,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或者更快地“成龍成鳳”,就常常採取了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到頭來發現自己的孩子不過是普通人的時候,就從心理上產生巨大的落差,覺得不能接受。
其實,這樣的家長,需要想明白這樣幾件事。一是在整個社會中,龍鳳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只是普通人而已,我們自己可能就只是普通人的一份子,為什麼非要要求孩子成龍成鳳?二是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一開始領先,就能風光無限,馬拉松要看的不是短期的領跑,而是看長期的堅持。三是人生並不只是一個賽道,而是有很多條不同的賽道,不能總是拿孩子的劣勢和其他孩子的優勢進行比較,只要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優勢就好。與其追求讓孩子成才,不如追求讓孩子成人,成為一個有能力感受幸福的人,成為一個能夠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的人。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5日 1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