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访谈】
养育孩子,要坚持长期主义
——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中部于晓冰老师对谈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于晓冰,一名初中教师。“双减”于他,是一以贯之的教育实践。他在自己的新著《减法教育》中提到,坚定不移地实行“三不”政策:不拖堂,不加课,不布置硬性家庭作业。
初一入学伊始,他就对学生和家长说,语文学习应该保持非功利的状态,要成为“读书人”,而不是“练习人”。“三不”政策之下,学生考试成绩看起来不很理想,他也因此受到各方质疑。在一些人看来,中考出乎意料的逆袭充满了偶然性。但他知道,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作为父亲,他对孩子说,80多分就挺好。他说,考到80分,意味着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已经掌握了,虽然不是大众眼中的最好,但基本不会影响孩子的进一步扩展和提升。节约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做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事,让孩子阅读、体育锻炼,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
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让他对教育有着更深入的观察、思考。“双减”之下如何育娃?记者日前对于晓冰老师进行了采访。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的亲子运动会。葛军摄/光明图片
家长要从分数这个关注重心跳出来,要有意识地抛开短期主义,坚持长期主义——
关注孩子会成为怎样的人,关注他有没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关注他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记者:分数是家长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家庭矛盾也常常因“别人家孩子”而起。家长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
于晓冰: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成绩,作为老师我很能理解。分数是敲门砖,没有好成绩,就不能上好高中,没有好成绩,就不能考好大学,等等,这看起来是一个连锁反应。
但是,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我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这些年来,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小学高年级就开始厌学,到初中高中更为明显,有一些被家长一路盯上来的孩子,哪怕是考上了大学,甚至是读完了硕士、博士,也常常是学位一拿到,甚至只是考上的那一刻,就要把书本甩到一边,不再读书了。按照平均寿命计算,大多数人有七八十年的人生,如果只在前二三十年努力学习,而后面的几十年之中完全抛弃学习,会怎么样?结果可想而知。
除了厌学,随之而来的还有失去了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有一部分孩子的情绪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越来越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当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你再让他为某一件事情去追求与奋斗,就会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江西省南昌县,家长和孩子们在“城市书房”阅读书籍。新华社发
我觉得,家长要从分数这个重心跳出来,关注一些更为根本的东西,关注孩子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关注他有没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关注他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要想从分数这个关注重心跳出来,就要有意识地抛开短期主义,坚持长期主义。平时的各种考试,总体上来说,都是范围非常明确的考试,多几分或者少几分,并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真实学习水平,即使是中高考,也并不能完全决定孩子的人生,那只是人生中的一两个关键节点而已,哪怕这一两个节点没有完全走好,出现了一点儿拐弯的情形,也不必过度担心。只要孩子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愿意持续努力地学习,总有一天,他能够找到在社会中合适的位置,在和他人的竞争中能够超越而上。抑或不是超越而上,学会和他人共处,愿意和他人合作,有感受幸福、热爱生活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人生选择。
教育的真谛,就是说出来永远不如做出来更有力量——
作为家长,并不是生了孩子,成为孩子的爸爸妈妈,自然就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了,家长需要不断学习
记者:“双减”后,一些家长茫然了:作业少了,补习没了,孩子学习怎么提升?当全民补课的时代逐渐退却,当陪伴的时间再次归还给家长,家长该怎样陪伴孩子?
于晓冰:当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时,家长虽然也焦虑,但是,他们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找到解决焦虑的出口,觉得只要花了钱,让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把自己的短板补上来,争取考上一个好的高中以及一个好的大学,作为家长的任务就算很好地完成了。实则不然。我有一个基本的观念,那就是家长比孩子更需要学习。教育的一个真谛就是说出来永远不如做出来更有力量,更能够对被教育者产生影响。
“双减”之后,有了空余的时间,我以为家长和孩子最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阅读。阅读可以说是最高效的学习途径之一。要想让孩子热爱阅读,成为一个读书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自己也热爱阅读,自己就是一个读书人。
除了阅读之外,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做一些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亲子关系的交流,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会一两项可以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从传统上来说,家长还是没有把体育运动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上,总是想办法走捷径,让孩子只训练那些能够应对体育考试的项目,能够拿到一个好成绩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拿到好成绩倒在其次,通过体育运动,有强健的身体,并逐步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是体育运动的真谛。
当然,“双减”之后,依然需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把孩子的时间排得太满。我们太希望通过增加时间的方式让孩子收获更多,而实际上并不如此,并不是增加了时间,就一定能够有更好的效果。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效率。当我们把时间占得满满的,看似是充分利用了时间,实际上是在加剧大脑的疲劳,疲劳到了一定程度,大脑就会罢工了。因此,在“双减”之后,除了阅读和体育运动之外,也要注意确保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我自己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催促孩子早早上床睡觉,这不仅仅关乎明天上课能否集中注意力听讲,也关乎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
“自律”关键在“自”,这个“自”,不是单纯听懂道理,就能实行——
有些时候,让孩子自己“撞南墙”,感受到疼痛,比说教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记者:“双减”之后,学校教育正在一点点弱化考试、弱化分数。而孩子们在学校有了更多的运动时间,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孩子的自我教育该如何培养?家长该有怎样相应的配合?
于晓冰:考试弱化分数,改为等级制,当然初衷是为了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不要在分数上斤斤计较。但也并不是这一举措就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相反,对一部分“较劲”的家长来说,可能更焦虑了——原来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通过分数看到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改为等级制之后,即使是处在同一个等级,但可能差别也比较大,因此很多家长心里没底。一旦心里没底,基本上马上采取的行动就是“盯住”孩子,通过这种“盯住”的方式,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更为“可控”一些。
虽然绝大多数家长也知道,培养孩子的自律性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采用“他律”的方式,因为“他律”比自律更为立竿见影,更有把握。俗话说得好,“勤快妈妈懒孩子”,当父母更勤快了,更多采用“他律”的方式管理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必然变得更懒了,更习惯于采取“等、靠、要”的方式了,只要外力一撤除,必然学业成绩迅速下降。
“自律”关键在“自”字,这个“自”,不是单纯听懂道理就能实行,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才行。在实践的过程中,必然要走一些弯路,必然要栽一些跟斗,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去做,等到大了再想去做,必然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有些时候,让孩子自己“撞南墙”,感受到疼痛,是比说教能够取得更好效果的教育形式。
与其追求让孩子成才,不如追求让孩子成人——
人生并不只有一个赛道,只要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好
记者:如果孩子资质平平,做不到家长心目中理想的样子,家长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自己的孩子?或者说,我们能否接受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走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
于晓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之下,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或者更快地“成龙成凤”,就常常采取了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到头来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过是普通人的时候,就从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觉得不能接受。
其实,这样的家长,需要想明白这样几件事。一是在整个社会中,龙凤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只是普通人而已,我们自己可能就只是普通人的一份子,为什么非要要求孩子成龙成凤?二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开始领先,就能风光无限,马拉松要看的不是短期的领跑,而是看长期的坚持。三是人生并不只是一个赛道,而是有很多条不同的赛道,不能总是拿孩子的劣势和其他孩子的优势进行比较,只要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好。与其追求让孩子成才,不如追求让孩子成人,成为一个有能力感受幸福的人,成为一个能够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5日 1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