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明朝是如何運轉的?全靠這一制度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經典

明朝是有個有趣的朝代,中國歷史上,除了明朝有長達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之外,其他朝代的皇帝,根本不可能這麼久不上朝,不然早就改朝換代了,而且明朝不止一個皇帝這樣,而是兩個,他們是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嘉靖皇帝不説了,來了解一下萬曆皇帝這位後期的帝王。萬曆皇帝,也稱明神宗,叫朱翊鈞。萬曆是明神宗在位年號,也是明朝皇帝中,年號使用最長的,長達48年。

公元1572年,明穆宗駕崩,朱翊鈞登基,年僅9歲。説來也巧,一心有抱負的張居正,成了當時明朝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一心想為明朝改革,改掉明朝的弊端,由於皇帝年幼,張居正掌握着朝中大權。


在張居正輔政十年間,張居正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涉及到財政、制度、軍事等方面。這十年,明朝出現中興局面,在明朝末年也是難得。中國也在此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期,可惜,張居正一死就中斷了,張居正死後,明神宗真正掌握大權。

但是,沒有張居正的存在,明神宗並沒有繼續解決明朝末期存在的問題。明神宗中後期,出現了怠政狀態。由於明神宗沉迷於酒色,對朝中大事並不感興趣,這裏不知道是不是由於前十年,張居正的存在,他被管的太嚴,張居正死後,他就墮落、放縱自己,把失去的給彌補回來。


什麼時候明神宗不早朝的?這得從明朝的國本之爭開始説起。國本之爭是明神宗時期,圍繞立太子而發生的爭吵,當時明神宗想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的,但遭到文官集團的反對,他們堅持要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由於明神宗寵愛朱常洵的母親鄭貴妃,他就想立朱常洵。但由於文官集團的龐大,明神宗爭不過他們,這件事長達十餘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封為太子。但朱常洵並沒有離開京城,到外地就任藩王,根據明朝祖訓,當太子確立後,其他皇子就會封為藩王,離開京城。

朱常洵不願意離開京城,一是對太子之位還有抱有希望,二是對鄭貴妃的捨不得。由於明神宗的寵愛,大臣們也不敢説什麼,直到爆發了梃擊案,矛頭直指鄭貴妃,福王朱常洵不得不離開京城就任藩王。


就是這樣,圍繞國本之爭,明神宗朱翊鈞和明朝這幫大臣結下了矛盾。從1587年開始,明神宗以不上朝作為對文官集團的報復,張居正死後初期,他對朝政還有點感興趣。1587年,明神宗就一直在宮內,僅處理一些大事,早朝偶爾還能看到他,到1588年,直接不上朝。

雖説明神宗不上朝,但他對國家大事還是關注的,其中萬曆三大徵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然關於明神宗朱翊鈞不上朝的原因很多。而關於明神宗這麼多年的不上朝,難道他不怕改朝換代嗎?沒有皇上主持的早朝,明朝又是如何運轉的?

關於改朝換代,在萬曆時期,是不會發生的,他的兩個哥哥早就死咯,而且他掌控者整個朝廷,誰敢來造反?他同母的弟弟朱翊鏐更不會。因此,在不上朝期間,也不會有人來造反,畢竟萬曆三大徵的功績影響還是很大的。

而明神宗不上朝時期,明朝時如何運轉的?首先要理解明朝的制度,明朝的制度和其他朝代不同,明朝之前,皇帝之下設置了中書省等,首席官職是宰相或丞相,那時候的宰相權力很大。朱元璋在1380年,廢除了中書省,丞相職位也就沒有了。


之後設立四輔官輔佐政事,1382年七月,這一制度又被廢,直到朱棣時期,這制度又被啓用,內閣制度開始沿用。一開始內閣只是皇帝的顧問,充當“傳旨當筆”,皇上説什麼,他們就照寫什麼,內閣並沒有什麼實權。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開始慢慢有了實權,一些奏章上,內閣大臣可以寫自己的意見。之後權力越來越大,明世宗時,內閣的地位已經超越吏、户、禮、工、刑、兵六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之後的內閣成了明朝中央最高的決策機構。

而內閣有四位大臣,其中首輔就是四個中,位列第一的輔臣。內閣的權利都是政治的產物,只因政治的需要。嘉靖、隆慶、萬曆初期,首輔和次輔界線嚴格,而整個內閣才是管理整個天下的機構。


也就是説,即使沒有皇帝在,許多事情內閣大臣也可以決定。而且在明朝,皇權制度是管的最嚴的,錦衣衞、東廠、西廠都是效忠皇帝的,有謀反之心的人,肯定會死的很快。大明帝國的運轉中心是圍繞皇帝,內閣作為皇帝之下的中央最高決策機構,它是整個帝國的運轉中心,除了不能任命人事,等少數越過皇權之外的事情,其他的他們全都可以涉及。

當時內閣缺人,由於明神宗不任命誰上位,最終在推薦人的事情上,爆發了東林黨爭,最後東林黨和閹黨爭權奪利越來越嚴重,最後成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大原因。

而有了內閣制度,明朝的封建制度達到了高峯,從明朝276的時間裏,沒有一個皇帝的權利被架空,這就是封建制度達到了新的里程碑,多個制度下監控整個朝廷。當然明神宗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朝政,大事都會關注,其他一般的事情,他就懶得批註。而內閣制度是明朝的運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