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會告訴你,古代戰爭中的陣法,並不是壘幾堆石頭那麼簡單
陣法在古代戰爭中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名詞,歷代的兵書史籍都有相關的介紹和記載。比如《孫臏兵法》裏面的十大陣法、明朝戚繼光為抗擊倭寇所創的鴛鴦陣,南宋宋威為對抗金軍騎兵所創的撒星陣等等。
當然了,對於陣法大家一定要有一個客觀且現實的認知,其乃是依據地形、戰場環境、敵我兵力對比、兵種差距等等實際戰場情況,通過改變部隊的陣型變化,或者説位置部署,來達到一個戰鬥力最大化的作用。
所謂“排兵佈陣”,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古代的冷兵器作戰,軍隊的陣形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古代戰爭是短兵相接,如果沒有陣法,可能會出現一萬人的軍隊,就前面1000人在打,後面9000人在看,或者葫蘆娃救爺爺式的挨個送死的情況。
在許多以少勝多的戰例中,優勢兵力方往往落敗,很大原因就是其陣形被衝散了,戰士們顧此失彼,互相間無法配合,最終鬥志全無,潰敗而逃。所以不同地形環境,選擇的陣法非常重要,也是體現武將才能的重要表現。
所以,古代作戰時,非常注重陣法的運用。比如防禦時所常用的方陣或者圓陣,其多是機動兵力在內,盾牌、槍兵在外,弓箭手輔之,層層佈防。將軍隊變成了一個臨時堡壘,藉助盾牌以及弓箭的防禦優勢,用以應對敵軍的大規模進攻。
而進攻時多用魚鱗陣,即採取梯次配置,將主力集中於前端,正向碾壓對敵。行軍是則是縱隊式的長蛇陣,行動比較靈活。當然了,這僅僅只是陣法的最基礎運用,一位優秀的將領和一支強大的軍隊,是有能力在不同環境下襬出多種陣形,最終取勝。
陣法是多種多樣的,有人為的也有天然的,人為的小陣如三才陣,五行陣,行軍的一字長蛇陣,臨時佈防的牛馬戰車陣,大型戰鬥中陣法更少不了進攻的槍盾陣,防守的八卦陣,天然陣我見過人力的悍不動的,以巨石河流山谷為陣,最常見的口袋陣,水土類的陷地陣人為製造出沼澤類地形,沒陣那就和流氓打架沒區別了。
對於陣法,我們其實可以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戰略級,即調兵遣將。
沙盤式的多兵種,多部隊的運用調配。即將軍隊按照戰略需求,做出不同的戰術劃分,多少人正面阻擊,多少人側翼迂迴,多少人臨河據敵,多少人居高壓陣等等。這是最高級別的戰略運用,往往是統帥級別的人物需要具備的能力。
第二種是戰術級,即排兵佈陣,乃是大規模兵團對戰時的指揮調度,即我們狹義上講的陣法,進攻、防禦、行軍等等,不同的陣型配合,發揮不同的戰術效果。
第三種則是單兵級,即班組配合,在戰場上,配合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難解難分的正面廝殺中,哪一方的配合能力更強,哪一方往往就是贏家。因為這種時候,統帥的調度作用已經不大了,其需要戰士們用廝殺來決出勝負。這裏最值得一提的應該就是戚繼光所創的鴛鴦陣了,十幾人為一組,以狼矛與刀盾為防禦,以長矛鏜鈀為進攻,攻守俱佳。對於當時的倭寇來講,在白刃戰中,幾乎是無敵的。
這其實就是古代陣法的一個大概介紹,其實這種所謂的“陣法”,在熱兵器時代同樣存在,比如步坦協同、三三戰術等等,我們都可以稱其為陣法。
很顯然,這裏所描述的陣法和小説裏面大相徑庭,頂多就是一個站位配合而已,根本不可能出現小説中所描述那些神奇現象。
沒辦法,因為這才是現實。現實中的陣法就是跟下棋一樣,講究的是運籌帷幄,隨機應變,看重的是士兵的執行力以及將領們的閲讀戰場能力。
而小説裏面的陣法,那完全就是神話中的法術了,壘幾塊石頭,畫兩道符號,就能營造一番天地,掌控風雷電雨,飛沙走石,異象橫生,這簡直太不靠譜了。
得知前處只有亂石八九十堆,並無一人一騎。陸遜大怒,親自入石堆觀看。哪料進得陣來,飛沙走石,遮天蓋地,舉目怪石差峨,槎椏似箭;橫沙泥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湧,有如劍鼓之聲——《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段描寫,後來被武俠大師金庸多次化用,搬入了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之中,黃藥師、黃蓉父女用桃樹、用海灘礁石布八卦陣,弄得眾江湖豪客團團轉。
然而,陣法並不是圍幾十堆石頭,而是幾路軍隊排兵佈陣,設定好方位,誰前進,誰後退,誰斷後路。就如同足球賽場,足球隊員擺的陣型一個意思。先鋒,中場,後衞。用軍隊擺出的攻,防陣型叫陣法。不過打仗的陣型,人數眾多,非常複雜,需要嚴格的演練,方可成陣型。士兵掄槍上陣,既可殺敵,又可調整防守。
所以,其實陣法是被神話了,陣法其實是各種兵力的合理佈局,以使各兵種之間能夠達到最佳的配合狀態,降低干擾。如果真有這些人,還要軍隊幹嘛?直接用陣法搞一個隕石天降或者天雷降世,那不就得了?
所以,總結來説,陣法是肯定存在的,但是卻沒有小説裏面那般玄乎,大家一定不要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