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決定了影響你一生的關鍵素養

這段時間輿論場出現不少文字笑話,都能看到社會在文字使用上的退化。某企業祝賀中國羽毛球隊在東京奧運會取得佳績的海報,竟然用了“鎩羽歸來,包攬金銀”的祝賀語,只識“羽”字不識“鎩”,把常見的成語用反。想到之前袁隆平去世時,一些明星在紀念時,把“國士無雙”寫成“國土無雙”。這些不是偶然個案,也不只是輸入失誤,背後是語文能力問題。

復旦鄧建國教授微博裏引過一個資深教授的話:從前來學新聞的學生,漢語還不錯,英語一塌糊塗;現在的學生英語還不錯,漢語一塌糊塗。另一個老師説,其實他們的英語也好不到哪裏去。北大陳平原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對中小學教育而言,每一門課都很重要,但是本國語言文字、文學的修習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你一輩子的。一輩子回過頭來看,其實對你影響最大的是語文課。

語文老師在中學教育中扮演着連接和整合中學知識的重要角色,是中學這個教育共同體中的思想者,是中學生價值觀的重要塑造者,為中學生進入大學擔負着思想擺渡者的角色。我的一個感覺是,每個在大學裏有思想、有個性、善於思考的大學生,在中學裏一般都有一個有思想、個性、善於思考的中學語文老師。中學語文太重要了,學生今天走向社會對生活和工作起決定作用的一些關鍵素養,批判性思維、寫作能力、閲讀判斷力,多能從通識化的語文教育中找到源頭。

錢理羣教授説,語文老師承擔着給予學生“精神的底子”和對語言的美的感受。是的,語文教育決定了那些影響我們一生的關鍵素養。受到過好的語文教育,打好語言文字基礎,能讓我們在視頻圖像和娛樂文化的餵養環境下,保持嚴肅並堅硬的閲讀習慣,讓我們有強大的枯燥耐受力、不被“小作文”帶節奏的批判性思維、流暢的寫作和表達能力。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定義一個人的“優秀”所必備的素養:堅硬的閲讀習慣和枯燥耐受力,讓我們能接觸到最有價值的知識;批判性思維,讓人總能在相同中看到不同,從正常中看到反常,有創新敏感和創造慾望;流暢清晰的表達,不必藉助他者中介,在有效率的溝通中更多被看到、被理解、被欣賞。

語文教育給我們第一重要的能力是嚴肅閲讀的能力。不要覺得“閲讀”很容易,你試試能不能做到打開一本書就立刻讀下去?有效率地致知(獲得新知)的閲讀,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自小接受良好的語文教育。閲讀某個文本,不是僅訓練學生去找“中心思想”“寫作目的”和標準答案,而是讓學生沉浸其中與作者去對話,在對話中獲得愉悦並習得新知。這個過程,要有深度的專注,沉浸其中才能先澀後暢、先慢後快,抵達新知。我跟北大和人大那些“高考勝出者”交流時發現,他們絕不只是“優秀的考生”,不是精緻的考試機器,而是在中學階段就讀了很多書,閲讀和致知能力很強。受愛讀書的語文老師的影響,他們很少在手機上閲讀,能抵制強刺激的誘惑,集中精力專注於紙質經典,一本書一本書去“啃”。他們投入身體勞動,在凝神閲讀中捕捉書中多重、深層信息,勤奮地用筆記錄觸動自己的精粹段落。中學語文課養成的閲讀積累和習慣,讓他們在進入大學後讀文獻、檢索信息和深度認知上,有更優秀的表現。

日常媒介消費中,人們能夠刷手機看視頻看很長時間,卻做不到坐下來看幾頁書,就是缺乏專注閲讀的訓練,被有着強刺激按摩效果的視頻慣出了惰性,追求輕鬆、有趣、直觀、動感、快感,對單調和枯燥耐受力極低。缺乏嚴肅閲讀的能力,也就無法建立一個凝神靜觀、主動思考、深度致知的理性人格。在中學,如果語文老師是一個熱愛閲讀的人,他能在講課中旁徵博引,由一個材料引出更多有趣的材料,給學生打開一扇門,引起學生去讀某本書、某類書的興趣。

第二重要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維,在思維訓練中掌握辨析與判斷的方法。到了中學階段,語文教育就要超越語言文字規範和敍述,而邁向文字思維和思想。有價值的閲讀和寫作,都需要思維支撐,批判性思維又是現代人最重要的一種思維。批判性思維不是讓人去批評、否定、反駁,而是一個有能力在別人停止思考的地方(答案、結論、教條、權威、常識)往前再走一步,提出探索性疑問,在證據中分析推理,最後作出某種獨到、有説服力判斷的過程。作文能不能站在一般考生之上發掘獨到的角度,搭建飽滿的結構,驅動有效的論證,就是批判性思維在運作。

你拿什麼去“批判”?批判性思維是以充分的閲讀為基礎的,有了閲讀形成的積累,見過知識世面,開闊了眼界,你才有升維站到更高處去“批判”的“本錢”。歌德説,只知其一,等於無知。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是批判的前提,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批判性思維,就因為只有“一元思維”,滿足於接受一個標準答案,陷入“無知的確定性”。通過閲讀積累,起碼知道很多事情有兩種以上的可能性,不僅知“其一”,起碼還知道其二、其三,甚至其四,才能形成對比、對勘、辨析、辯證、否思的思考,用“其二”與“其一”“其三”進行批判性對話,創造力就被驅動了。這就是創造力的關鍵秘密,創新洞見就體現在這個對話過程中。語文教育要通過豐富的閲讀給學生打開思維閥門,在知“其二”“其三”中對“其一”進行批判性思考,舉一反三,進而創造出“其四”“其五”。

第三重要的能力是寫作,就是最終文字和思想的輸出。寫不僅僅是寫,而是一個讓思考變得清晰並固化的過程,思維需要輸出去驅動和整理,只有用詞語表達出來,才能倒逼思維的清晰。所以,要想讓思維變得清晰,沒有比把它表達出來更好的途徑了。清晰的思維與活躍的寫作互相成就,寫作是對思維的激活與整理,把潛意識狀態的“想法”喚醒,用想法碰撞出更多的想法,讓腦、手、口形成一種流暢協同狀態,想到了,就能清晰地寫出來,進而暢通地説出來。文字輸出,是綜合能力的體現,這也是為什麼像高考、考研、公考、招聘之類都要求寫一篇文章的原因,支撐“文字輸出”的是一個人讀過多少書、批判性思維的活躍度、日常動筆的勤奮度。

寫作也能鍛煉出一種對話和講理人格,思考停留在自己腦子裏,只是一種“自以為是”,而寫出來,就要接受他者的審視與批評。這個一邊寫、一邊與他人對話的過程,是培養自己形成常識感、邏輯、效率、修辭、説服的過程。

實際上,一個人的價值觀,正是在閲讀、思考和寫作中形成的,在閲讀中跳出自己狹窄的生活世界,去與歷史、未來、遠方的哭聲、遠古的智慧、遠去的背影對話,思考那些自身利益之外的事,相信那些遠方的哭聲最終會與自己相關,從而讓自己具備同情、憐憫、善良、勇敢、利他的公民美德。布羅斯基説過一句話,大意如此:與一個沒讀過狄更斯的人相比,一個讀過狄更斯的人更難因為任何一種思想學説去傷害同類。語文教育的“精神底子”,在讀、思、寫的日常訓練中塑造着一種與公共事務、公共利益形成密切聯繫的飽滿人格。

曹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74 字。

轉載請註明: 語文教育決定了影響你一生的關鍵素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