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廢后胡善祥,她的被廢讓天下人同情,她為什麼被廢?
世人皆知胡皇后被廢十分可憐,卻不知孫皇后是朱瞻基青梅竹馬,孫氏陪着朱瞻基長大,二人同歲,最後卻因為“天象”的緣故,朱瞻基的正妻之位成為了忽然出現的胡皇后,孫氏成為了貴妃。
其實值得令人同情的,應該是孫氏,也就是朱祁鎮的生母。
朱瞻基出生於1399年,孫氏也是。孫氏是明仁宗張皇后的同鄉之人,朱瞻基的外婆極力促成孫氏和朱瞻基的婚事,朱瞻基是在1417年開始選妃結婚,但是孫氏在1409年就已經進宮和朱瞻基一起長大,二人彼此愛慕,未來也必然是一對佳話。
可是天都有不測風雲,更何況感情。
當時在宮中有一名女官,名為胡善圍,她在明太祖時期進入宮中,屬於宮廷“老官”,地位很高。
她的妹妹正是胡善祥,胡善祥得以進宮,和胡善圍有着絕對的關係。公元1417年,朱棣要讓朱瞻基完成大婚,於是按例選妃,這次選妃是為“皇太孫妃”,按道理來講,孫氏必然是太孫妃,而胡善祥頂多也就是個側室。
就這麼巧,司天監啓奏,説天象在“魯地”降臨祥瑞(孫氏和胡善祥都是山東人,但是胡善祥的家更靠近這個“魯地”),朱棣本來就很相信這個天象之事,於是將半路殺出的胡善祥封為朱瞻基正妻,乃是太孫妃,而孫氏七年青梅竹馬的時光化作虛無,成為了側室,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孫皇后厭惡胡善祥的根本原因。
把胡善祥封為正妻,當時的太孫朱瞻基到底什麼態度,歷史沒有細説,但按人之常情而言,朱瞻基肯定不開心。
所以胡善祥的“正宮”之位背後就有這麼一段故事,細細思來,胡善祥後來的遭遇真的值得同情嗎?
胡善祥本來就有關係背景,胡善圍和張皇后是熟識,要説司天監的啓奏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那麼司天監的事情,自古以來哪裏不是任由文人杜撰的,所以説偶然才是荒唐的,這裏面自然有胡善圍的運作,而這一切的運作,對孫氏的打擊很大的。
雖然古代講究一夫一妻多妾,可是青梅竹馬被奪走,讓誰來看,心中都有恨。
就這樣,朱瞻基後宮的設立穩定了下來。
隨着朱棣駕崩,朱高熾登基,朱瞻基也升格為了太子,朱高熾,這一個中國歷史上的“悲情皇帝”,太子期間幫助朱棣監國,身體都熬壞了,漢王朱高煦又時刻想着奪嫡,但是朱高熾卻次次忍讓,本來朱高熾在朱棣駕崩時身體也非常不好了,為了兒子朱瞻基,他又必須登基,最後在位幾個月就駕崩。
朱高熾對胡善祥和孫氏的態度讓人不得而知,他駕崩時沒有留下朱瞻基調整後宮的遺命。
公元1425年,朱瞻基登基。
這個時候,朱瞻基還沒有兒子,胡善祥沒有生出來,孫貴妃也沒有,所以胡善祥名正言順成為皇后,暫且沒有競爭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朱瞻基已經不喜歡胡善祥了,胡善祥的地位,全部來自於朱瞻基生母張太后的扶持。就在第三年,朱祁鎮出生了,朱祁鎮的到來,給孫貴妃爭取到了扳回一局的機會。
胡皇后本來就沒有生子,朱瞻基算是很晚的年紀才有兒子,於是青梅竹馬孫貴妃給了他很大的希望,而胡善祥給予的就是深刻的失望。
朱瞻基決意要換皇后,要給予孫氏一個名正言順的機會,於是和張太后以及朝臣提出,要廢掉胡善祥。其實廢掉胡善祥,當時朝堂幾乎沒有多少人反對,而不是所謂的很多人反對,就這樣,公元1428年,孫皇后幸運地“母以子為貴”拿到了本來就該屬於她的位置。
廢掉胡皇后,大家都同情,是因為胡皇后為人性格温和,並不跋扈,待人處世都算是秀外慧中的她,被眾人同情。
但同情不意味着願意幫她平反,一個皇后沒有兒子,本來就是很大的“不對”,再者來説,眾人都明白孫皇后才是名正言順,因此張太后也好,朝臣也好,他們對胡皇后有所善待,卻不會為她再奪後位。
張太后在後宮裏,就讓孫皇后居於胡善祥之下,孫皇后因此非常不開心,因為婆婆張太后的確有些偏心了。
公元1435年,在位僅十年的朱瞻基駕崩,他在位期間開創了仁宣之治,是為大明建立以後的第一個最大的中興盛世。
朱祁鎮得以即位,孫皇后成為了孫太后,而張太后則是太皇太后,地位更加崇高。
此時的胡善祥已經“半出家”,有了法號,清修時光,因為朝堂中的一切和她都沒關係,朱祁鈺也不是她的孩子,她僅有兩個女兒,沒有機會走出後宮。
直到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駕崩,胡善祥的靠山就此倒塌,不過胡善祥在這麼多年後宮時光裏頗受張太后關照,所以張太后駕崩,胡善祥十分難過,痛苦不已。到了第二年,胡善祥也結束了自己的四十多年的起伏人生,最終的結局有些慘淡。
因為胡善祥為人温和,關於她的葬禮,朝臣們認為都是以皇后規格下葬最好,因為胡善祥曾經也是皇后,按照地位而言,追封皇后規格的葬禮是十分妥當的。可是孫太后卻反對,她以一己之力反對胡善祥的厚葬,而當時楊士奇表示如果孫太后這樣做,只會留給後世罵名,但孫太后依舊堅持,別人也無法阻止。
所以胡善祥的葬禮一事,才是值得眾人同情的,胡善祥最後以“御嬪”的身份下葬,這個地位是不高的,前面説到的,孫太后對她的怨氣,就是在這個時候爆發出來。孫氏和胡善祥的矛盾,從來都不簡單,但更多的是感情上的矛盾,因為胡善祥怎麼説都是朱瞻基第一任皇后,這讓孫氏十分介意。
1462年,經歷過土木堡之變還有奪門之變的孫太后也完成了人生的責任,離開了這個世界。
其實孫太后為人是有所建功的,在大明危難之際,沒有意氣用事,讓孫子朱見深即位,而是選擇了朱祁鈺。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再次成為皇帝,而朱祁鎮成為皇帝后,皇后錢氏和大臣們提議追封胡善祥。
在追封胡善祥的事情上,朱祁鎮有過猶豫,但據其他的歷史傳聞,又有説朱祁鎮知道了自己並非孫太后親生兒子的事情,然後朱祁鎮得以跳出為人子的私心,追封了胡善祥,當然,這個説法並不是來自於正史,真實性並不大,而朱祁鎮追封胡善祥,或許就是出於正常的追封心態,所以胡善祥也被追封為了皇后。
總的來説,胡善祥這個人物略顯悲情,但是孫氏也沒有多麼好過。
從感情的角度來講,孫氏有些可憐,胡善祥説不上可憐,只能説沒有獲得朱瞻基的愛,從政治角度來説,胡善祥沒有兒子淪落到被廢,不過孫太后也在北京保衞戰中貢獻出一份巨大的力量,所以對比之下,胡善祥説不上很可憐,只能説是一般的後宮悲情人物罷了。
而另一方面,孫太后如果沒有朱祁鎮給她作為籌碼,她反而才是最可憐的那一個,按照正常的角度來説,孫太后才是朱瞻基最早的髮妻,卻因為朱棣的一句話而淪為側室,但她後來改變了命運,這些悲情的假設也就煙消雲散了,這個後宮紛紛擾擾,其實更是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