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作為強國,為何還要派異人為質於趙國?在於趙國大敗十萬秦軍

秦國作為強國,為何還要派異人為質於趙國?在於趙國大敗十萬秦軍

史料對於嬴異人(秦始皇父親)為何去趙國做質子沒有明確記載。但根據《史記》記載進行分析和推測得出,秦國是被趙國打敗後,嬴異人被秦昭襄王派遣去趙國為質。秦國為了緩和秦、趙兩國的關係,便將秦國贏姓王室子弟嬴異人送去趙國做質子,以表示秦國對趙國的誠意,秦王自己的子孫都在趙國手中,可見誠意之足,秦國便可以乘此時間進行休養生息,或者圖謀其它的諸侯國。

根據嬴異人從趙國逃回秦國時,兒子嬴政已經在趙國已經出生3年,可以看出嬴異人在趙國為質的時間並不短,而嬴異人之所以在趙國生有兒子嬴政,是因為結識衞國大商人呂不韋后,嬴異人在一次宴會中看上了呂不韋的姬妾趙姬,便向呂不韋表明了意思,呂不韋為了大計,便將自己的姬妾獻給了嬴異人,之後嬴異人和趙姬便生下了一子,也就是之後的秦始皇,按照這個時間推算,嬴異人在趙國為質的時間不少4年。

嬴異人是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逃回的秦國,因秦、趙兩國經常發生戰爭,關係惡化,趙國在戰場上失利,於是想殺死在趙國為質的秦國王子嬴異人泄憤,嬴異人最終在呂不韋的幫助下得以逃回秦國。根據記載,嬴異人是去往趙國不久後,秦、趙兩國便發生了戰爭。為此,嬴異人在趙國的生活過得拮据起來,之後被呂不韋看中,呂不韋想做“國君生意”,便結識嬴異人繼而對其進行幫助。

根據秦昭襄王在位時攻打趙國的時間分析,嬴異人回秦國之前,秦、趙是經常發生戰爭,那麼在這種局勢下,秦昭襄王也不能將孫子嬴異人往火坑裏推,送嬴異人去趙國當“人質”起碼也需要和趙國有相對穩定的外交形勢,那麼從秦、趙兩國長平之戰開始後,到嬴異人會秦國的這段時間中,秦、趙兩國之間就經常發生戰場,間隔時間最長不超過一年半,可以得出結論,嬴異人是在長平之戰前被秦國送往趙國為質。

秦國作為強國,為何還要派異人為質於趙國?在於趙國大敗十萬秦軍

長平之戰到嬴異人回秦國的這段時間長達8年,而8年的時間也符合嬴異人在趙國的經歷,嬴異人有足夠的時間被大商人呂不韋得知自己在趙國生活拮据、情況危險的狀況,從而被呂不韋認為“奇貨可居”,呂不韋便結交進行幫助嬴異人,並將自己的姬妾趙姬獻給嬴異人,兩人為此生有兒子嬴政。那麼嬴異人為何會被爺爺秦昭襄王送往趙國為質?那麼就要看長平之戰前,秦、趙兩國的關係如何。

秦昭襄王繼位秦王后,在長平之戰之前,秦、趙兩國有4年的“和平時期”,為什麼和平時期要加引號呢?首先這四年時間中,秦昭襄王沒有對趙國用兵,所以説秦、趙兩國有四年相對和平的時期。其次以秦國的實力,和秦昭襄王的野心,而趙國又是秦國東進的必經之路,那麼強大的秦國為何不東進攻打趙國呢?不是秦昭襄王不攻打趙國,是秦國攻打趙國時遭遇大敗,秦國十萬精鋭死傷逃散過半。

在秦、趙長平之戰5年前,秦昭襄王下令攻打趙國,圍攻趙國的閼與(今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內),秦昭襄王之所以攻打趙國閼與是因為趙國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趙國反悔兩國交換城池的協議,秦昭襄王為此才出兵攻打趙國(在秦攻打趙國閼與之前,秦昭襄王任用了魏國人范雎,採取范雎“遠交近攻”,開始攻打秦國相鄰的諸侯國,在閼與之戰前,秦國攻取了趙國3座城池,趙國便派遣公子部去秦國做質子,並簽訂了交換焦、魏、牛狐3城的協議,之後趙國反悔)。

秦國作為強國,為何還要派異人為質於趙國?在於趙國大敗十萬秦軍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秦昭襄王便派中更(商鞅變法中,軍功爵制第13級的爵位名,胡陽擔任過白起的副將)胡陽率軍攻打趙國要地閼與。趙國的趙惠文王自然是着急了,面對強大的秦軍,趙國雖然之前經歷了胡服騎射,但還是相對處於弱勢,趙惠文王便問大將廉頗,和副將樂乘能否救援閼與,兩位將軍表示道路遠,道路艱險狹窄難以救援,之後又問掌管全國賦税的文臣趙奢(紙上談兵趙括的父親)。

趙奢和大將廉頗、樂乘的意見不同,趙奢表示有可能救援成功,趙惠文王便派趙奢領兵救援閼與,之後便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閼與之戰”,趙奢用奇計,大敗秦軍,秦軍十萬精鋭只剩不到5萬人,趙奢打贏了一場原本無法勝利的戰爭,之後也因功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地位和廉頗、藺相如相同,趙奢也被後人列為山東六國的八大名將之一,在後世配享武廟。

趙奢採取隱蔽作戰策略,先是麻痹秦軍,使得秦軍驕傲輕敵,之後出其不意,奔襲作戰,最終大敗秦軍。趙奢率軍離開邯鄲城後,就在邯鄲城外30裏紮營,開始修築堡壘進行防禦,用來迷惑秦軍的間諜,表示趙軍只為保護趙國都城邯鄲,沒有救援閼與的意思,順利迷惑了秦軍,之後便緊急集合部隊,令趙國士兵卸下鐵甲,向閼與急行軍,只用了兩天一夜的時間便抵達了閼與附近。

《史記》記載:“昭襄王.......三十八年,中更胡陽攻趙閼與,不能取。”

趙奢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讓秦軍如夢方醒,開始慌忙調集兵力奔向閼與協同閼與之地的秦軍對抗趙奢軍隊。趙奢佔領了附近的高地,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殲擊秦軍,加上閼與城池內駐紮的守城軍協助配合,最終趙軍大敗秦軍,秦軍四散潰逃。趙奢出奇制勝的戰爭謀略不僅解了要地閼與之圍,還大敗秦軍。秦昭襄王自然不能容忍,在次年又派兵攻打閼與,但是最終還是遭遇了失敗。

秦國攻打趙國閼與的失敗,使強盛的秦國遭受了重大的挫折,也阻擋了秦國東進的兵鋒,秦國為恐重蹈閼與的覆轍,之後的四年時間沒有在進犯趙國。趙國的兵鋒之強讓秦國遭遇了挫折,秦國一時間不敢再圖謀趙國。但秦國經過秦孝公時期的變法改革後,秦國逐漸強大,尤其是軍事實力,對比秦國崤山以東的東方六國有着不小的優勢,到了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更是經過了幾代君主的努力,秦國的軍事實力尤為強大。

秦國雖然在“閼與之戰”中失敗,暫時沒有在攻打趙國,但是不能説秦國的實力變得弱小,秦國依然強盛,秦昭襄王也不能停下兼併東方六國的腳步。在秦昭襄王四十年,秦昭襄王的嫡長子嬴倬太子在魏國為質時死於魏國,於次年秦昭襄王便下令攻打魏國,佔領額魏國的邢丘、懷城等地。而秦國攻打其他諸侯國時也要防範趙國的進犯,加上兩國的關係並不融洽,秦軍還敗於趙軍。

《史記》記載:“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

秦國在閼與之戰到長平之戰這四年中,秦國的國內並不太平,秦國的太子死於魏國;秦昭襄王又立次子安國君為太子;秦昭襄王的母后,大名鼎鼎的宣太后也離世。在短短的四年中,秦昭襄王先是痛失愛子嬴倬,又失去了母親,秦昭襄王此時已經繼位秦王42年,已經到了花甲之年,為了秦國的穩定,秦昭襄王立次子嬴柱為太子,秦國這四年中沒有怎麼對外作戰,實在是國內的朝局不穩。

秦國的鄰國魏國,韓國在之前的“伊闕之戰”中被秦國大敗,韓國和魏國的精鋭軍隊損失大半,兩國對秦國不足為慮,但旁邊趙國的國力並沒有怎麼損失,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增,秦國更是在之前的閼與之戰中敗於趙國(此時趙國還沒有經歷長平之戰),秦國如果國內朝局穩定,並沒什麼動盪,秦國自然不懼趙國,但秦國國內的朝政並不穩定,自然要防範虎視眈眈的趙國。

秦國面對國內和國外的壓力,自然要想辦法度過這段時期,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談、結盟。韓國和魏國在之前被秦國斬殺了大半精鋭,對於秦國影響並不大。那麼面對趙國自然就需要和談,嬴異人很可能就是因為這次和談被秦昭襄王派去趙國為質,趙國的閼與之戰後並沒有趁勝追擊攻打秦國,也能側面印證兩國可能進行國和談,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嬴異人是在閼與之戰後(公元前269年),長平之戰前(公元前265年)的這四年時間內被送去趙國為質。

秦國在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三十七年)的閼與之戰中被趙國大敗,次年進攻趙國也以失敗告終,加之秦國的太子和太后先後離世,秦國的國內出現動盪,秦昭襄王面對這樣的局勢不得已進行和趙國進行和談,最終秦昭襄王以表示秦國的誠意,將孫子嬴異人送去趙國做人質。在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互為質子的作為是很常見的一種外交形勢,秦昭襄王嬴稷早年也在燕國做質子。

那麼嬴異人有沒有可能是在更早之前被送去趙國做質子呢?根據閼與之戰前,秦國和趙國的形勢,秦國幾乎沒有必要將公子送去趙國為質,秦國之前攻打趙國都是以勝利告終,如華陽之戰中,秦軍大敗魏、趙聯軍,魏國損失13萬,趙國損失2萬。要説有,那就是公元前279年的秦、趙“澠池會盟”,但此時嬴異人才3歲左右,也不可能被送去趙國。

澠池會盟時,秦國比起趙國是有優勢,秦國之所以和趙國會盟,是秦昭襄王之前多次攻打趙國,趙國雖然處於劣勢,但武有老蔣廉頗,文有上大夫藺相如,秦國在短時間內無法攻滅趙國,便和趙國進行會盟,以穩住趙國,秦國也可以藉此攻打其它諸侯國,之後在以期吞併趙國即可。閼與之戰到長平之戰間進行的和談,秦國雖然局勢不穩,但秦國也有為了穩住趙國,在擇時吞併趙國。

大家認為嬴異人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秦昭襄王送去趙國做質子呢?認為嬴異人送往趙國為質的時間和紫陌分析有無出入?如有不同意見,下方留言探討。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侵權必究。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85 字。

轉載請註明: 秦國作為強國,為何還要派異人為質於趙國?在於趙國大敗十萬秦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