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李浩
“中國會亡嗎?答覆: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覆: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這句經典語錄出自毛澤東於1938年春末夏初完成的《論持久戰》長篇演講稿。它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的局勢與走向,並指導抗戰走向勝利。
時間跨越83載,《論持久戰》的光輝經久不衰,它指引中國共產黨克服重重艱險,由小變大、由弱到強,其精神及理論價值綿延至今,依舊耀眼奪目。
1
於亂世之中撥雲見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先後佔領北平、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一時間,對抗戰失去信心者大肆渲染悲觀主義情緒,“亡國論”甚囂塵上。這種論調被民族失敗主義者、漢奸、親日派所利用,通過論證中國不能抗日,滋長投降派綏靖妥協情緒。不過,平型關大捷、台兒莊大捷等勝利喜訊從前線傳來,又使一些人昏了頭腦,盲目自信於“速勝”。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社會上的許多人急躁焦慮,或妥協或輕敵,看問題主觀片面,導致“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在當時都有相當大的市場。
抗日戰爭的發展過程究竟如何?中國能否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怎樣才能奪取勝利?多久才能取得勝利?戰火硝煙瀰漫,對這些問題中國迫切需要答案。在紛雜亂局中,一個冷靜、理智、科學的聲音從延安傳來。毛澤東通過初步總結全國抗戰經驗,批駁種種錯誤觀點,在《論持久戰》中指明抗日戰爭的基本走勢,撥開迷霧。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2
中流砥柱在延安
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調研員湯彥宜説,為了寫就《論持久戰》,毛澤東醖釀已久,提議成立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吸收理論幹部和軍事幹部參加,大家集思廣益,形成系統的正確理論。在繁重的工作之餘,毛澤東大量閲讀資料和著作,從《孫子兵法》到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縱橫古今,涵蓋中西。
1938年夏,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出了《論持久戰》的演講。隨後,在1938年7月1日出版的《解放》雜誌上,《論持久戰》首次公開發表。很快,《論持久戰》成為全國各界人士爭相傳閲的“寶典”,並被譯為英語向海外發行。
湯彥宜説,毛澤東清晰而科學的判斷,回答了人們最關心而一時又看不清楚的問題,使人們對戰爭的發展過程和前途有了清醒認識,大大提高了堅持抗戰的信念。
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譚虎娃説,《論持久戰》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與發展,其理論具有科學性、前瞻性、指導性。它預見到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3個階段,並且強調“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這與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一脈相承。
歷史雄辯地印證了《論持久戰》的科學性。回顧抗日戰爭全過程,《論持久戰》所預見的內容幾乎不需要什麼校正。
1938年刊印的毛澤東《論持久戰》一書局部
3
來自歷史的指引
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論持久戰》的力量依然持久,它已成為中國共產黨克服困難的精神源泉,在實踐中不斷彰顯着它的思想與精神價值,激勵着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續寫輝煌。
1947年,面對國民黨的瘋狂進攻,黨中央戰略性地放棄延安城,這正是《論持久戰》提出的“以土地換時間”的生動實踐。黨中央在轉戰陝北中,指揮人民軍隊以運動戰逐漸消耗敵軍,僅用一年便完成了弱與強的轉換。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思潮湧動,局勢複雜。在歷史關鍵節點,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講話中提出:“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決不能掉以輕心。”持久戰思想的光輝再次彰顯。
在黨中央戰鬥過的陝北,黃土高原植被稀少,曾經是一片荒涼景象。當地幹部和羣眾通過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的綠色接力,讓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持久戰的精神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創造了綠色奇蹟。陝西省吳起縣南溝村老支書閆志雄説,通過20多年的接續奮鬥,如今風沙少了,荒山綠了,蘋果紅了,遊客來了, 鄉親們吃上了生態飯。
在科技領域,持久戰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接連啃下硬骨頭。2008年,我國正式啓動“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建設工作。10多年來,中國通信技術研發從零起步,逐步實現“2G跟隨”“3G突破”“4G同步”“5G引領”。持久戰的精神讓突破西方技術封鎖從不可能變成可能。
近年來,中國遭遇芯片等領域的科技封鎖,敵對勢力對中國的肆意抹黑未曾停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然開啓,與彼時《論持久戰》中提到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錯”的局面相比,頗為相似。
風浪此起彼伏,各種挑戰打壓躲不開、繞不過,這是我國發展壯大過程中必經的歷史關口,尤其需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充分準備。譚虎娃説,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要繼續發揚持久戰的精神,客觀理性認識優勢和劣勢,在艱苦奮鬥中保持樂觀,於變局中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