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姆河戰役在現代不太出名,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戰況最為慘烈的一次會戰,因其殘酷性被稱之為“索姆河地獄”。
交戰雙方是英法聯軍和德軍,發生在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間,地點在法國北方的索姆河區域,發起方是英法聯軍,目的在於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到法德邊境。
當時德軍已經打進了法國境內,只要再加把勁突入到巴黎城內,法國全國上下就將面臨信心的崩潰,德軍就能在西線取得對同盟國壓倒性的優勢。
對法國來説,若是索姆河戰役落敗,下一步就必然面臨亡國的危機,而作為同盟的英國,也將失去法國這塊歐洲大陸前進基地,只能退守英倫三島。
因此,對於索姆河戰役,交戰雙方都是鉚足了勁頭。
兵力方面,英軍投入54個師,法軍 32 個師,德軍 67 個師。結果是德軍慘勝,成功攔截了英法的戰略目標,英法聯軍傷亡慘重卻未能突破敵方防禦,僅推進 5至12 公里。
戰後統計,雙方共傷亡133萬多人,英軍40多萬,法軍20多萬,德軍60多萬,參加過此戰的士兵們,幾乎都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傷。
除了死傷過多之外,這場會戰的特殊之處還在於,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實戰中,英軍使用了馬克l型坦克。這款嶄露頭角的大殺器,着實打了德軍一個措手不及。
而德軍雖然沒有坦克,卻裝備了另一種殺傷力非常強大的武器——“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它在戰場上如同死神的鐮刀,收割了無數英法聯軍的生命,是籠罩在英法聯軍頭頂的陰影。
這裏介紹一下,馬克沁重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採用容彈量為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彈帶可以接續,理論射速每分鐘達到 600發,可以單、連發射擊。
咱們看的很多戰爭片裏,那種連續不斷射擊,彷彿子彈永遠打不完的機槍就是馬克沁重機槍。
索姆河戰役開始的第一天,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射殺6萬多名英軍,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當然,這也是因為英軍採用了不太高明的進攻方式。他們利用徐進彈幕作為掩護,步兵再以排成橫列的方式進軍。
徐進彈幕,是一種步炮協同作戰的戰術,即步兵發動衝鋒的時候,炮兵按一定順序延伸炮火,始終把炮彈打到步兵前面數百米的地方,為步兵提供火力掩護。
英軍採用這種戰術,是假定德軍步兵配備的也是普通的步槍,結果人家配的是馬克沁重機槍,不需要頻繁的更換彈夾,可以連續射擊4個小時,甚至能打天上的飛機。
德軍下了血本,馬克沁重機槍的火力密度達到平均每百米一挺,在德軍的瘋狂掃射下,排成橫列的英軍成了活靶子,來一個打一個,來兩個打一雙,大部分士兵在到達戰壕前線之前就已倒下。
40公里的戰場上,14個英國師難得寸進,根本無法突破德軍以機槍、火炮、鐵絲網構成的強大防禦火力。
可以想像英軍當時有多慘,據説就連本是敵人的德軍重機槍手也殺得手軟,不忍再看他們過來送死,大聲呼喊“撤退,不要來送命!”
士兵也是人,也有正常的同情心。而且很多德軍在戰爭之前是普通的工人或農民,只殺過雞鴨魚豬,沒殺過人,面對自己造成的地獄般的景象難以接受,能喊話的還算是心志比較堅定的,有些心志不堅的,早已精神崩潰了。
但無論德軍有沒有喊話,都無法改變什麼,雙方立場不同。面對英軍的進攻,德軍再心軟也不可能不扣動板機,而英軍也不可能因為對方火力太猛就放棄。
還有一個比較現實的原因,戰場上炮火連天,德軍的叫聲英軍根本聽不到,又沒長順風耳。德軍也不是不知道這一點,大聲喊叫實質上是一種自我發泄。
就算聽到了,英軍能掉頭就跑嗎?顯然不能。
毫不誇張地説,馬克沁重機槍就是這場戰役中的殺手。
有意思的是,馬克沁重機槍是英籍美國人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的,卻沒引起英、美兩國的重視,清廷倒是對其有着濃厚的興趣,可惜仿製後覺得不太適用,主要是嫌彈藥消耗太快太費錢,就沒有大規模製造。
一戰爆發時,德國是唯一一個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的國家,德國陸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超過12500挺。但這一戰過後,馬克沁機槍成為聞名於世的戰爭利器,被各國爭相裝備。
到一戰結束前夕,機槍已經成為戰場上的主流,被稱為最具威懾力的陸戰武器。法國平均每個步兵師裝備機槍684挺、英國400挺、德國324挺,遠遠超過戰爭初期。而美國,戰前每個師僅有18挺,後來發展到1000挺,不愧是財大氣粗的暴發户。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對抗德軍的重機槍,英軍用上了坦克,但效果不太好,沒有引起高層的注意,這主要是該階段坦克、飛機協同作戰模式未被開發。德軍倒是注意到了,此後拼命發展裝甲部隊,加上斯圖卡轟炸機,在二戰中再次耀武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