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一戰為何明軍依然戰敗?他們把老祖宗傳下來的謀略忘光了嗎?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小探探八卦圈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明朝祟禎十三年至十五年,明朝大軍與清軍在松山一帶進行了一場關乎明朝國運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明清松山戰役。在松山之戰中,明朝的主力軍隊幾乎被清軍全殲,從而加速了明朝滅亡的進程。
為什麼明朝軍隊會在松山之戰中戰敗了呢?因為他們完全忘了老祖宗教給他們的軍事謀略。
老祖宗留下的策略之一: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的“田忌賽馬”謀略。
戰國時期,齊國謀士孫臏在齊國大將田忌與齊國諸公子賽馬時,提出了著名的賽馬“策對論”,就是以田忌的上等馬對敵方的下等馬,中等馬對敵方的下等馬,下等馬對敵方的上等馬,這樣就將最後的勝利牢牢地掌握在了己方的手中。
老祖宗留下的策略之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春秋·齊·孫武《孫子兵法·九變篇》。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原則。歷史上但凡英明的皇帝,都不會對出征在外的將士進行過多的干涉,並且賦予統軍將領於更多的指揮決策權,皇帝只是另外採取一種預防措施,防止他們擁兵自重,藉此機會謀反罷了。
老祖宗留下的謀略之三:背水一戰與背山一戰的區別。
背水一戰是楚漢爭霸時漢高祖劉邦的手下大將韓信與趙國之間的一戰。韓信當時只是率領了一萬兩千兵力,而趙王則率領大軍二十萬在大行山一帶的井陘迎擊韓信的軍隊。
結果是韓信利用趙王的輕敵大意,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漢軍將士因為此時已經後無退路,只有拼死殺敵,才能死裏逃生,於是這一戰漢軍大獲全勝。
而背山一戰,則出自三國時期的蜀將馬謖,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意願,將大軍駐紮在山上,當曹魏大將張頜率領魏國大軍前來攻打時,蜀國將士見魏軍人多勢重,後面還有逃生的山路,於是蜀軍紛紛向山上逃去,將士們都願意求得一條生路而不願意與魏軍拼死一戰,結果是蜀軍大敗。
戰國時期秦國的大將王翦在這方面做得就很好,既擁有了完全的軍事自由權,又消除了
秦王羸政(此時贏政並未統一六國稱帝,只能稱其為秦王)的疑慮,那麼王翦是怎麼做的呢?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大臣,問滅楚之計。王翦聲稱,滅楚大軍非六十萬人馬不可,而另一員大將李信則信誓旦旦地回答秦王贏政“二十萬足矣”。
秦王大喜過望,派李信率秦軍20萬滅楚,結果這20萬秦軍大敗而歸。
秦王羸政後悔萬分,親自去請王翦統軍六十萬前去滅楚,王翦則為了消除秦王羸政的疑慮,臨出征前向秦王請求賞賜“美田宅園池甚眾”,並且還為自己的兒孫懇請賞賜,臨出征前還向秦王再三提起賞賜,成功地消除了秦王贏政對他趁機擁兵自重的野心,一舉滅了楚國。
那麼我們再看一下明朝的君臣是怎麼做的呢?為什麼擁有重兵的洪承疇會敗得如此之慘呢?
公元1640年3月,皇太極命令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右翼主帥,多羅貝勒多鐸為右帥,統兵開赴錦州,對錦州進行持久圍困。
錦州總兵祖大壽堅守不出,並且向朝中求援。崇禎帝得到錦州危急的消息後,立刻命乏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密雲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東協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衞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八總兵及副將以下官員200餘名,步騎13萬,馬4萬匹,火速出兵馳援錦州。
7月16日,洪承疇率領大軍抵達松山,搶佔J乳峯山西側,環松山城結步兵大營7座,騎兵則駐松山大營的東、西、北三面,防禦清軍。
圍困錦州城清軍主將多爾袞見明軍勢力強大,急忙向皇太極求援。
皇太極則率領3000精兵日夜兼程,於8月19日抵達松山附近的戚家堡,搶先斷絕了明軍的糧道,並且奪取了明軍筆架山的全部儲備軍糧。
洪承疇的作戰意圖是在松山大營與錦州之間與清軍決戰,可是糧草被清軍奪取的消息傳來後,明軍頓時軍心已亂。
等待兩軍正面交戰後不久,明軍許多將領已萌去意。大同總兵王樸首先率領部下逃跑,馬科、吳三桂也隨即率領部下人馬逃走。
明軍軍心大亂,清軍趁機從後面追殺,明軍傷亡慘重,數十萬大軍轉瞬間被清軍斬殺5萬3千多人,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洪承疇率領一部殘兵被清軍圍困在松山城,1642年3月,在松山城副將夏承德的暗中接應下,清軍攻破松山城,洪承疇、巡撫邱民仰被俘,總兵曹變蛟等人被殺。
緊接着,錦州總兵祖大壽率眾獻城投降清軍,塔山、杏山也落入清軍手中,昔日明軍的錦寧防線,不復存在。
那麼縱觀明清松山之戰,明軍在戰略戰術上,背離老祖宗留下的謀略思想太多,因此是必敗無疑。
首先在明清松山戰役中,清軍精鋭(上等馬)沒有把(劣等馬)後金的勢力範圍帶上,(中等馬)後金的普通百姓也沒有帶上。
而洪承疇率領的明軍精鋭呢?
他們帶上了劣等馬(明軍需要守衞的城池勢力範圍)和中等馬(明軍守衞的城池中的所有普通百姓),其結果是明軍精鋭部隊(上等馬)帶上了中等馬和劣等馬與清軍的精鋭部隊(上等馬)交戰,明軍精鋭軍隊(上等馬)帶着的中等馬和劣等馬統統成為了包袱,明軍哪裏還有勝算呢?
洪承疇率領明朝大軍到達錦州城的附近時,沒有立刻與錦州城內的守軍裏外夾擊多爾袞率領的圍城清軍,而是在松山駐紮觀望,錯失良機。
而且洪承疇的4萬精鋭騎兵在皇太極率軍來援之前竟然一點兒作為也沒有,白白地浪費了4萬多匹戰馬呀!
漢朝名將霍去病如果活着看到這一幕,不知道會不會氣得吐血呢?
其次,洪承疇率領的明軍在前方同清軍作戰,崇禎皇帝和一羣臣子在北京城裏指手劃腳,難道崇禎皇帝和洪承疇都不明白“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道理嗎?
崇禎皇帝禎接到錦州告告急的消息後,他當即頒下聖旨洪承疇率領大軍北上同清軍決戰,洪承疇在經過敵我狀況分析後認為,明朝軍隊尚未整合完畢,只有採取穩紮穩打的方法,步步為營,逼退清軍。
可是崇禎皇帝卻不願意這麼做,他要求洪承疇要和清軍儘快進行一場決戰,打敗清軍,從而徹底地解決皇太極後金政權的危脅,然後回師解決農民起義軍對明朝政權的危脅。
於是崇禎皇帝接連下了三道聖旨讓洪承疇出兵,甚至還特意派遣朝中大臣前去督戰,洪承疇不敢違抗聖命,只有率領明軍儘快地同清軍決戰。
洪承疇的背山結陣一戰就是極大的戰術錯誤,用當年揮淚斬馬謖的諸葛亮的原話來説就是:“此人當斬!”
背山一戰,一旦明軍勢危,因為有一條生路可以逃,明軍將士為何不逃而要白白搭上自己的一條性命呢?
更何況洪承疇所帶領的大軍都是從全國各個地方徵調而來,根本未整合在一起,總兵大人們各懷私心是必然的,根本擰不成一根繩子。
因此,儘管洪承疇率領的是明朝的精鋭之師,卻因為沒有徹底進行整軍,將他們整合為一體。
在松山之戰中,從明朝各個地方來的總兵們各自為戰,爭先逃跑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熟讀兵書的洪承疇居然讓清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將明軍的糧草劫了個底朝天,真不知道他這個明軍統帥怎麼當上去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