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國內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的不斷擴大,國家正通過政策作為導向加對職業教育的扶持。
近日教育部召開的2022年第三場系列發佈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明確表示,要讓職業教育“有學頭、有盼頭、有奔頭”。
清明節前,政策利好進一步得到釋放。
3月28日,教育部舉行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啓動儀式,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表示,要以平台開通為契機,緊緊抓住數字教育發展戰略機遇,以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
政策的接連落地,似乎也都預示着國內職業教育市場的良好前景。尤其是在國內開始推行新基建戰略,對大量優質職業人才有着龐大缺口的背景下,產教融合的勢頭也為職業教育市場的發展增添了一份確定性。
職業教育已站上風口
相對新消費等賽道而言,職業教育市場存在已久,但一直缺乏爆發的契機。伴隨近兩年來格局的改變與政策的助推,中國職業教育市場迎來增長爆發期。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職業教育市場規模總體呈現出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中國職業教育市場規模5760億元,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突破8000億元,並引發一級市場的廣泛關注。
圖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黑板洞察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僅在2022年1-2月份,國內教育市場共發生23起融資事件,其中職業教育融資數量為12起,佔據細分領域的榜首。這一現象的背後,與當前教培行業大環境的整體走向有着密切聯繫。
自K12教育賽道退潮後,受“雙減”政策影響的教培機構們,開始加速向職業教育轉型。疊加政策利好,職業教育順應時代發展的流向,蓬勃發展。
2021年6月7日,《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初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複審,這也是《職業教育法》自施行25年以來首次大幅修訂,草案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在此風口下,一批教培機構以多種方式向職業教育轉型:校企合作、技能培訓、資格證書等多種形態。如學大教育,在2021年上半年,K12教培營收佔其總營收的98.93%,“雙減”政策落錘後,學大教育將主營業務轉向個性化課程、藝考培訓、編程培訓、中等職業教育和國際民辦學校。
整體而言,職業教育市場已站上風口,處於規模爆發階段。不過,隨着轉型企業數量的快速增加,市場容量並不算太寬闊的職業教育賽道顯得愈發擁擠。這意味着,機構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面臨的競爭風險也在變大。
轉向之後的羣雄逐鹿
職業教育發展雖已成為大勢所趨,但無論是原本的頭部企業、還是轉型的後來者們,要想生存下去並不容易。
中公教育2021年半年度報告稱,越來越多的資本和機構轉型湧入職業教育,導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如何應對行業競爭加劇,對賽道內的玩家們提出了挑戰。
從行業特點上看,職業教育細分賽道眾多,且主體類型豐富,這一特點使得職業教育市場的集中度較低。同時,因為賽道過於細化,致使單個細分賽道的天花板較低,發展進程中更易遭遇增長瓶頸。
但這只是行業的一個共性,隨着賽道的增長持續,職業教育機構們開始着重圍繞渠道、師資和品類三個維度展開佈局,共同探索行業的增長空間。
就品類方面而言,鑑於職業教育細分賽道眾多且競爭加劇的特點,提升職業教育企業競爭力的一個可行方向便是拓寬品類覆蓋面,向全品類方向擴展。
目前,包括優路教育、中公教育在內的頭部職業教育機構都在積極構建全品類版圖。
比如以公考招錄培訓出名的中公教育,主要業務面也涉及考研、教資等領域;而優路教育的覆蓋面則更加廣泛,除建築工程領域考試外,業務範圍還涵蓋公考、消防安全、醫藥衞生、財税金融等眾多領域,算得上是職業教育機構裏品類“多元化”的典範。
獲取生源的渠道對職教機構同樣尤為重要。某種程度上來講,生源的多少直接決定了教育機構的營收規模。
雖然在線教育已經成為獲取生源的重要渠道,但線下渠道一直在生源的獲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當眾多K12在線教培機構紛紛掉頭轉向職業教育時,也將大幅壓縮賽道內原有的線上存量紅利。基於這一背景,對於職業教育機構而言,以線下市場作為突破口將更具機會。
比如以在線教育形式為主的粉筆科技,近年來持續朝向線下渠道發力。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粉筆線下業務已覆蓋全國260多個城市,線下付費人次累計超170萬。數據增長的背後,本質上也印證了線下渠道在生源獲取上的影響力。
而在師資方面的角逐,則更為明顯。與K12教培賽道相同,職業教育同樣面臨着優質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
師資力量決定了教育品牌能否吸引學員的關鍵因素,因此也是上述幾項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優質師資短缺是困擾職業教育的最大難題之一。”斯爾教育CEO郭勁男在接受36氪採訪時曾這樣描述。如何保證師資力量的充足,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各家教培企業的角力點。
以優路教育為例,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其已在全國設立了36所教學產品研發基地,擁有約2000餘人組成的教研團隊,處於現階段國內職業教育賽道的領先水平。而基本上,龐大的教師團隊已經成為中公教育、優路教育等頭部職教企業的標配。
綜合來看,目前,職業教育的各路參賽者正圍繞上述維度展開佈局。可以明確的是,職業教育市場已形成多方競爭的格局。不過,就現階段而言,市場呈現的是健康的良性競爭秩序。本質上來講,不僅能促進行業整體的穩步發展,同時也將間接讓更多用户能夠從中獲益。
產教融合的趨勢展望
政策紅利雖能帶來一定的指向性,但職業教育市場興起的底層邏輯,源於供需市場的極度不平衡。
《騰訊在線職業教育白皮書》指出,“中國人才供給側一直存在分佈結構錯位的矛盾,即低學歷人員缺乏技能,而高學歷人員則無法滿足企業實際應用的具體需求”。
伴隨國內產業結構的更新與升級,如新工業、信息技術等新一代技術密集型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併產生大量的優質職業人才需求空洞。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高技能人才佔就業總人口僅為26%,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為亟需改進的缺口。
尤其是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總規模減少了4524萬人,佔比由70.14%下降到了63.35%。人力市場紅利開始由“人口”向“人才”轉向,這也進一步擴大了職業人才的需求。
在這種供需雙方難以達成匹配的矛盾下,如何培養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人才,成為目前職教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產教融合或許是破解這一問題的方法論。
事實上,相關政策早有出台。自2014年起,國務院、教育部等有關部門連續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導措施,旨在實現以產教融合、互聯網+等多種理念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目的。
其中,產教融合被認為是最有助於改進現有供需錯位的理念方向,這就需要教培機構與各類院校形成緊密合作。
目前與職教培訓機構形成合作的主要以包括中職、高職及職業大學的公辦院校為主。對於剛經歷了教培轉型的眾多企業而言,與公辦院校合作共建,不僅順應了政策紅利,也能減低重新轉型職業教育賽道將面臨的風險。
在這個過程中,也誕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產教融合職業教育機構。
以綜合性職業培訓機構優路教育為例,目前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的表現,算得上在業內具有一定的模範作用。優路教育從面向行業、面向企業的兩個角度出發,探索優質技術人才培養的那條產教融合之路。
行業方面,自2018年起,優路教育通過冠名“優路杯”全國BIM技術大賽的形式,為推動校企人才深度合作,起到促進作用。
具體到企業合作上,今年2月份,安徽衞視《技能安徽》欄目授予優路教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示範點”的榮譽,表彰優路教育在安徽職業教育領域作出的成績;4月7日,優路教育與廣東勞動學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等多個項目上開展合作,助力技能型人才培養。
除此之外,優路教育也從技術手段入手,研發獨有移動APP、3D仿真平台及OMO智能系統,以此輔助學員,提升學習效率,為培養優質技術型人才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顯而易見的是,伴隨產業結構的持續性調整,對技術型職業人才的需求仍將保持進一步增長趨勢。而藉助校企合作手段,將有望改變國內人才供給側結構錯位的矛盾。而以優路教育為代表的一批職業教育機構,也將為建設技能型社會提供充足的推動力。
職業教育升級改造,尚處於開始階段。但在中國進入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當下,如何使得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出更多優質的高素質人才,無疑需要職教行業的參與者們的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