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被後世稱為“書聖”,可見他在書法上造詣是多麼的高。王羲之在書法上的研究和實踐,令後人無不推崇萬分,離他最近的兒子們都受其影響成為遠近聞名的書法大家。後世的書法家們無不臨摹王羲之的筆墨,這麼一位傳奇式的人自然有着很多人們樂道的故事。
王羲之
王羲之小時候就開始沉醉在書法的練習中,所以少年時期的他就已經有着很不錯的書法功底。有一日,晉帝要去祭祀,就讓王羲之在木塊上寫下祝詞,然後讓人雕刻。然而刻字的人將木塊削了一邊又一邊,直到削進原來的第三分才見低,無不驚歎於王羲之筆法的雄勁之力,成語“入木三分”也由此而來。
到了王羲之十六歲的時候,當時城中的郗鑑有個年方二八並且貌美的女兒。郗鑑就想為自己的寶貝女兒選一個好夫婿,恰好他同丞相王導交情好,又聞王家弟子眾多,各個都是才貌不凡,所以他就前往王家看看。王家弟子聽聞郗鑑要來選個佳婿,於是都精心準備了一番。郗鑑派心腹的管家在王家四處逛了一遍,當他來到東邊發現一個正袒腹仰卧的年輕人,似乎無動於衷。管家回來告訴郗鑑,因為選婿王府公子都爭先恐後地,只有東牀的一個公子仿若無事。郗鑑認為,他的女婿就應該是這樣的人。於是王羲之就這樣成了郗鑑看重的人,“東牀快婿”這一成語也就此產生。
王羲之寒切帖
《寒切帖》比較平和,顯得很簡潔,王羲之在書寫的時候,筆畫也沒有過多的轉折,雖然看似簡單的筆畫,卻融匯了高度的概括,有韻味十足的作用。
王羲之寒切帖
雖然字體簡化,沒有平時作品的那份豪放,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出,一筆一劃都彰顯了豐滿的氣勢,整體來説比較中規中矩,但是有的筆畫還是保留了王羲之固有的不羈,這樣一結合,顯得《寒切帖》愈加耐人尋味。
《寒切帖》具有章草的故意,這是一種獨立的字體,應為其氣勢磅礴,在書寫隸書的時候就偏向草書,但仍保留了隸書的工整規範,就給人一種動靜結合的感受。王羲之擅長隸書,所以他的書法作品中往往能看到很多字體的影子。
這不是説王羲之不專業,而是他將各種字體融會貫通後,在適合的場景用上適合的字,這是畫龍點睛的妙筆。
在這篇《寒切帖》中,王羲之將兩種字體巧妙的結合,可以説是一種新的嘗試,作為一位出色的書法家,他在對字體的運用上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後人也只有在體會當時的背景,或者是作者心境後,才能知曉作者的意圖。
這種兩者結合的做法是一種創新的手法,作者將草書再創造,為草書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晚年的王羲之不再追求一貫的嚴謹工整,他將思緒放飛到很遠很遠的郊外,想到自己也許正在和山間的小鳥對話,或者正在和一旁剛盛開的花朵交流。
《寒切帖》帶給我們的是新意,是作者的再創作,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孝女曹娥碑》分為兩個版本,這碑自從明朝以來就被鐫刻到各種匯帖中,歷史上有另外的看法,認為這雖然是晉人書寫的,但是不一定是王羲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我們暫且不論這篇書法的作者是誰,但是他的研究價值依舊是很高的,宋高宗對這個碑的評價非常高,認為它的書寫手法纖勁清麗,是晉朝人的風範,如果不是出生在晉朝的人,是達不到這種水準的。文徽明從另一個角度闡明瞭這篇碑文出自王羲之之手,他認為書寫的手法古雅純樸,要是不能掌握書法的精髓或是領略不到,縱觀古今也只有王羲之這樣的人,才能寫出如此驚天地泣鬼神的作品。
曹娥碑是東漢年間人們為了歌頌其美德為她的孝行立的石碑,最開始由蔡文姬的父親寫的,在宋朝的時候,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將它臨摹,並且一直保存到現在,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其實是宋朝的石碑。
因為曹娥的孝道讓世人非常感動,當時會稽上虞想要為她立碑,開始讓魏朗寫,但是很長時間也沒有個結果,就讓他的弟子邯鄲完成,邯鄲思考了一會,一揮而就,眾人看了都驚歎不已,文字慷慨激昂,將曹娥好好歌頌了一把,宣揚了中國傳統美德孝,蔡邕聽説後來視察,他用手撫摸着碑文,百感交集。
東晉二年的時候,王羲之看到了這塊碑,被曹娥的事蹟感動,寫下了這篇碑文,由新安的吳茂先鐫刻,這塊碑的絹本如今被保存在遼寧博物館內,供人們參觀紀念。
王羲之奉橘帖
《奉橘帖》是唐代根據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做的臨摹本,全帖書風坦然清幽,字體娟秀俊美,該書法作品被保留在台北故宮博物館內。
王羲之奉橘帖
《奉橘帖》只有幾個字,但是每個字都不相同,有的方折,菱角分明;有的圓滑,圭角不露。似乎王羲之想讓每個字都擁有他最獨特的表現方式,他要展現給世人的是自己多年的書法經驗,想要通過為數不多的字,將畢生所學都展現在人們面前,讓後人看到,這就是我王羲之高超的書法技藝。
《奉橘帖》依舊保留着王羲之在行書上過人的天賦,他的行書讓每一個字靈活多變,寫書的風格坦然清純,與之結合的縱橫聚散是那樣的恰到好處。
邱振中在《楷書筆法的形成》中就拿這篇《奉橘帖》做分析,認為王羲之的諸多作品中都有接近楷書的影子,魏晉南北朝時期隨着筆畫不間斷的書寫方法盛行起來後,寫字的技巧也有所不同,王羲之作品中草書的影子也在逐漸減少,平直的筆畫有明顯增多的趨勢。
《奉橘帖》雖然只有兩行文字,但是每一行的氣勢也不一樣,首行因為“三”、“枚”兩個字的左移,讓原本垂直的軸線呈現出曲線分佈的樣式。
“枚”字雖然整體向左傾,但最後一個字擁立向右,又讓整個畫面恢復均衡,“霜未降”三字通過筆畫的映帶,有呈現出弧形的狀態,曲線的使用,讓整幅作品有音樂的律動之感。
王羲之黃庭經
關於《黃庭經》和王羲之還有一段故事,話説在山陰有個道士,很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就想得到王羲之的墨寶。因為知道王羲之非常喜歡鵝已經成了癖好。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王羲之出遊看到了十分喜愛就想要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鵝是道士的,就去商量着想買下。道士説只要你抄一部《黃庭經》,我就把鵝送給你。王羲之欣然答應,高興的提着鵝走了。
黃庭經碑文節選
《黃庭經》又叫《老子黃庭經》,是由《黃庭外景玉經》和《黃庭內景玉經》兩本經書組成。道教早期認為此書乃是老子所著。這本經書是以黃老的道家思想,發揚古代到家醫學有關於內臟、經絡、精氣的理論,十分重視精氣神的調養。歷史上有不少的書法家和文學家都十分的喜歡《黃庭經》,有的人喜歡把他寫成法帖,有的人呢則為《黃庭經》作序,就這樣成為了千古的佳話,所以這本經書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道教的範圍。現如今,有多《黃庭經》的臨摹本,都是許多名家臨摹的。但也有的人認為用小楷書寫的《黃庭經》不像是王羲之寫的,所以也有在辯論這到底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跡的爭辯。
《黃庭經》所講的無非就是強調吐納行氣的重要,要咽精納氣,時時保精固精。還講述長生的方法,説明人體各個器官所處的位置和大致的作用。為了方便修煉還把人體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上部、中部、下部。簡單敍述了黃庭三宮和三個丹田與養生的關係。
王羲之手札
手札是指親手寫的信,就好像是現在我們説的親筆信一樣。王羲之一生寫了多少手札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流傳於世的手札有二十多篇有餘。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幾篇給大家。
王羲之
《姨母帖》字體為行楷,是王羲之後裔王方慶的家物。包括了王羲之、王徽之、王獻之等七人共十帖。董其昌還曾稱讚這個帖子“奕奕生動,而且這帖子的用意都寫明白了,王氏家族的傳統風尚都已經全然呈現在紙上了”。
王羲之的字體面貌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一般都有流暢熟練,用筆爽利和古雅質樸這兩種,顯然《姨母帖》屬於後者。《初月帖》草書,這是王羲之留存於世的書帖中最好的書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的草書作品比較,古意十足,可能是比較早期的作品。
《初月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比較有特點,筆鋒以中鋒為主,結字大小不一,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平正有的卻有倚斜。性子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也沒有密疏劃一,這就導致這個帖子的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面貌,這一情況,可能和當時的人們追求自然瀟灑的社會風氣有關。
《寒切帖》是王羲之晚年所寫的。現在留存的是唐代勾填的摹本,這帖在宋代曾被送入紹興內府,明代時又流入民間,現在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文中謝司馬,應是王羲之的至友謝安。這帖子書法遒勁腴潤,沉着流動,體現了王羲之晚年書法的高度成熟,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