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筆者認為,秦國東有晉國威脅,西有戎狄騷擾,且被中原列國所歧視,不與其盟會,面對這樣的局面,秦國能夠崛起、壯大、並且統一天下,外來人才貢獻出了最大的力量。例如,百里奚擔任秦相期間,秦國三次東伐鄭國,三次介入晉國國君的擁立,一次出兵救楚,同時,在國內對佔領地區實行德化,使巴蜀地區成為秦國穩定的大後方,並且施政於諸侯,爭取四周少數民族的支持。
導語:分析秦國的人才政策,從秦國、楚國人才政治對比角度分析,秦國崛起的原因,為何能夠統一天下,重用異國人才
戰國亂世,諸侯爭霸,合縱連橫,無數鮮血和白骨埋沒在歷史的荒野中,然而,戰國時代又是一個亂世豪傑的時代,湧現出了無數能人志士,例如,諸子十家之流,稷下學宮之流,還有雞鳴狗盜之徒。這個時期,以新興地主階級為代表和世卿貴族為代表的各諸侯國,為逐鹿中原爭霸,富國強兵而進行變法圖強,一大批政治改革家、謀略兵法家、縱橫外交家登上時代的舞台,這些“家”可以看作是人才資源。
西周、春秋時代的選官制度,也就是選才標準是“世官世祿”,也就是説世族成員憑藉血緣和宗法關係,世襲罔替的繼承官爵和俸祿,而對於出身社會底層的人士則基本上被排除仕途之外,到了春秋中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又由於周室式微,特別是到了戰國亂世,宗法制度被廢除,世襲特權被剝奪,出現了“士”的階層,由此形成“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的局面。
特別是到了戰國時期,士人擺脱宗法的束縛,實現人身自由、思想自由,有了獨立人格,成為社會發展重要力量,隨着社會地位的提高,“士”的階層優秀者,擁有真才實學的士人,急於擺脱羸弱、卑賤的處境,憑着自己的智慧,出色的能力晉升為士大夫階層;於是大批士人,打破階層,宗族、經濟地位、政治地位以及國籍的限制,開始活躍於春秋戰國時期舞台。
秦國人才標準
秦穆公時期判斷人才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要有德,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要忠於國君,要為社稷百姓着想;其次要有才華,擁有一技之長,準確的判斷能力或者擁有淵博的知識,這樣的人才才能夠為國家所用,才能輔佐君主治理國家;再次,人才要具備用敢於直諫的勇氣,作為君主的臣子,只有敢於對君主的不當言行進行進諫,敢於糾正君主的錯誤,才能避免國家和朝廷遭受更大的損失。
秦獻公時期,為了振興秦國,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招賢納才,對人才的標準跟秦穆公時期有所不同;秦獻公認為,人才的首要標準是智慧能力,對人才的道德標準有所淡化,迫於富國強兵的需要,秦孝公的人才標準更傾向於重才輕德。
秦獻公之後,重才輕德的人才標準一直在秦國佔據主導地位,例如,秦昭王時期的范雎,儘管在道德方面有污點,但還是憑着出色的軍事才能,憑着對秦王獻計“遠交近攻”的策略,而被重用為丞相;張儀也是品行不端之人,向秦惠文王獻連橫之策,被秦王任命為宰相。
由此可見,秦國處於戰國亂世,諸侯混戰的時代,為了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把富國強兵放在首位,用最大誠意去招攬人才,那些具備經邦治國的人才,為秦國獻計獻策的賢士,成為秦主要招攬對象,至於品行是否優劣,對於秦國來説已經無足輕重了。
秦國引進人才途徑
春秋戰國時期,眾多人才擺脱宗法束縛,摒棄階層、國界、流派的限制,紛紛往來各諸侯國,尋找可以施展自己才華的舞台,在戰國諸侯國中,秦國人才引進途徑是最多樣化的,待遇也是最豐厚的。筆者認為,秦國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引薦人才:
引薦方式
秦穆公能夠重要本是奴隸的百里奚,突破了秦國當時任人唯親唯貴的原則,打破了宗法和國界的限制,為秦國人才政策的確立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從那以後,秦國獲得了大量的人才,蹇叔被招納入秦後,又向秦國舉薦了白乙丙、西乞術、孟明視等人才;呂不韋向秦王薦舉年少的甘羅,一時成為佳話。
齊國孟嘗君早就以賢能聞名於世。秦昭王聞其賢,想招他為己用,為此,秦昭王不惜以親弟弟涇陽君抵押齊國為人質,以求見孟嘗君,但這次孟嘗君並未答應,直到後來被齊閔王派遣到秦國,短暫為相。
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的能力之強,讓李斯都自嘆不如,秦王政被韓非的兩部著作所折服,要不惜一切代價得到韓非,甚至用攻打韓國這種方式來搶奪韓非,最終韓王在秦國強大武力脅迫下,同意韓非出使秦國。
范雎經過王稽舉薦進入秦國後,並未引起秦王的重視,一年後,范雎才通過上書向秦王自薦,才引起秦昭王的重視,得拜客卿。秦國這種允許他國人才通過自薦的方式入秦,打破了階層的界限,為出生低微的寒士提供了進入仕途的上升途徑。
趙武靈王分別派樓綏、仇液去秦國,派王賁去楚國,派富丁去魏國,派趙爵去齊國,這些人後來都被重用。齊閔王派孟嘗君到秦國為相,其實秦昭王很早就看上孟嘗君了,想招其到門下,甚至拿自己的弟弟到齊國來抵押當人質,筆者在前文講述過;直到齊閔王二十五年,齊國迫於秦國的壓力,孟嘗君才被齊國派往秦國為相。
總之,在戰國時期,秦國通過舉薦、自薦、應招、派遣等多種方式招攬人才,從而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這也為後期大規模的人才任用奠定了基礎。
秦國對人才的利用
當大量人才湧入秦國時,秦國充分利用他們的專長,對這些人量才而用,紛紛委以重任,概況起來,秦國任用人才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秦昭王僅憑孟嘗君的名聲,就拜其為國相;趙國人樓綏,曾輔佐趙武靈王,並贊同其胡服騎射改革;當樓綏被派遣到秦國後,提出“以趙和秦、楚”的主張深受秦昭王讚許,雖後被任命為丞相。秦國的破格任用大多發生在商鞅變法之前,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官僚制度逐漸成熟,被破格任用的官員僅有幾個特例。
秦國這種“量才授官,因功緻祿”的原則,為本國招攬了大量的人才,使得秦國在對外開疆拓土,對外戰略外交,對內改革圖強中受益頗豐。
總之,秦國對引進人才的任用,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春秋時期,秦穆公以破格任用為主,到了戰國時期,對人才的任用逐漸規範化,以因功授政為主,破格任用為輔。秦國在成功籠絡大批異國人才的同時,能根據他們的特長,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用來助力秦國的發展,這是其他諸侯國所望塵莫及的。
秦國的人才制度與楚國之比較
秦國與楚國有太多的相似性,都是受周天子不待見的國度,楚人與秦人都是忍辱負重,歷險涉遠的族羣,也都是有一技之長的族羣,他們在艱難的建國過程中,養成了沉穩與機敏兼併的性格。
秦人以周室之禍得福,楚人因周室之衰落而崛起,這些都是歷史賦予他們的機緣。秦人進入文明時期更晚,在宗周文化發育的時候,秦人還在西北邊陲養馬蓄畜階段,當秦人承襲周文化的時候,周公的典籍已經散失,這就導致秦國缺乏宗法關鍵,對於詩、書、禮、樂的周禮文明從根本上就不能接受,秦國逐漸形成了霸權至上的關鍵。
楚國進入文明期比秦國要早很多,在周成王時,楚國就擠入諸侯之列,隨後,楚國不斷武力擴張,這其中貴族勢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類似於周天子分封制的分治聯合體。所以,從春秋到戰國時期,楚國世族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的特權遠遠超過其他六國,因此,秦春兩國的歷史根源決定了兩國在人才體制上會有根本的不同。
秦楚兩國文化背景有着巨大的差異性,那麼在選拔人才標準上有何不同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秦國重實用人才,以軍事人才為主;楚國重品德,以民本思想為準
秦國偏居中原西戎僻壤,長期被中原各諸侯國所歧視,為了擺脱這種困境,秦國國君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立志富國強兵,意識到人才是重中之重,在人才選拔上遂以“世俗功利為標準”,放棄部分“人文精神”。
秦國國君這種人才標準與法家的“任其力不任其德”、“程能而授事”的標準不謀而合,於是法家思想被秦國曆代國君所奉行,重才輕德成為選拔人才標準。商鞅是秦國富國強兵的一大功臣,但其人品卻一直備受爭議。
就連一向很公正的司馬遷都稱商鞅為“刻薄之人”,但秦孝公完全忽略了商鞅以及所創造的法令中刻薄之處,甚至血淋淋的暴力傾向,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只注重其能力,而忽略其品行。
反觀楚國,與秦國相異,更多地注重品德,更多地受“民本思想”影響,民是神之主,君須忠於民,這種民本思想始終貫穿於楚國人才的選拔之中。畢竟楚國是從“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艱苦環境中走出來的,楚國的建立及強大離不開民眾的力量。
楚國這種“民本思想”也直接影響到人才的選拔,有才之人除了具有一技之長外,民本思想也不能缺失,這與秦國重利輕德的關鍵正好相反。
秦國重用異國人才,楚國偏向宗族內人才
秦國地處西北邊陲,是戎狄之地,建國初年,人才遠遠落後其他諸侯國,國內良將多而少賢臣,為了最大限度地招攬人才,秦國打破地域和民族界限,大開國門選拔人才,無論是本族人才,還是異國人才,只要有才能都能受重用。
秦國以客禮對待異國人才,逐漸形成規範化形態,發展為客卿制度,對這些人才破格利用,委國而聽之不疑,量才而用,因功緻祿,對待人才注重禮儀,不求全責罰的態度。正是這種用人原則,異國人為秦國的崛起壯大貢獻了巨大力量,例如百里奚、由余、白乙丙、西乞術、蹇叔等等。
當然,魏國人張儀善遊説,以連橫之計破六國合縱之盟;楚國人范雎提出遠交近攻外交戰略,蠶食諸侯;楚國人李斯通律令;他們都得以官拜卿相。此外,蔡澤是燕國人,呂不韋是韓國人,樓綏為趙國人等。其他諸侯國與秦國相比,並未突破宗法制的束縛,不像秦國那樣大膽使用外人,尤其是楚國,舉用人才,卻還在遵循“昭舊貴,愛親戚”的宗法制度。
秦國對外來人才偏愛甚於楚國,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秦國多良將而少賢臣,但楚國人傑地靈,人才濟濟,有“惟楚有才”的稱號。秦國地處於西北戎狄之地,行戎狄之教,秦國的社會風尚帶有戎狄風俗的烙印。戎狄都是尚武治國,必然會缺乏文化教育,國人爭相以武功評英雄,如果秦國想走富國強兵的路線,這種文化落後的國度,缺少更多的是賢相而不是良將。
綜述
此外,來自晉國的公孫支,來自虞國的孟明視、蹇叔,來自宋國的白乙丙,他們都熟悉秦國對手,為秦國提供詳細而準確的資料,對秦穆公制定正確的對敵戰略立下汗馬功勞,他們的政治、軍事才能使秦國東進計劃不可或缺的因素。
秦國東進的同時,還在外來人才的輔佐下稱霸西戎,秦國地處西北邊陲,為了開疆拓土,爭奪生存空間,長期與西戎作戰;秦國最初在東進的過程中,受阻於晉國強大的實力,不得不改變戰略部署,西征西戎,由余向秦穆公獻策對西戎實施特殊戰略,內史廖提“遺其女樂,以奪其志,戎王好樂,必怠於政”,這種方法果然湊效。
在由余的輔佐下,秦穆公成功地征服了西戎八個國家,不僅平定多年邊患,還極大地增強國力,成為西方霸主,並得到周天子的認可,秦國稱霸西戎,為東進建立了不可或缺的根據地,也為將來統一天下打下了可靠的後方,很難想象,如果秦國沒有稱霸西戎,是不能完成統一大業的。
秦國無論東進還是稱霸西戎,其外來人才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離不開,百里奚、公孫支、由余、蹇叔等人的支持。而對於秦國來説,正是由於長期貫徹執行人才引進政策,在改變秦國曆史的同時,也改變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格局。秦國從一個落後的邊陲小國,經過幾代明君的勵精圖治,變法圖強,最終成為強國,在這一過程中,不可否認,引進人才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些引進人才不僅幫助秦國迅速提高國力,提升在諸侯列國中的影響力,更是促使秦國東進中原,稱霸西戎,最終為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墨子》、《史記》、《戰國策》、《韓非子集解》、《左傳》、《商君書》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