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香港偵破一個詐騙案,轟動一時。之所以非常轟動,倒不是因為騙子詐騙數額多高,而是因為騙子冒充了一位國民黨將軍,而且還將英國人哄了好久。
這個騙子林彥章,他經過精心策劃、巧妙包裝,在香港冒充前“國軍”的劉放吾團長,騙取了時任駐香港英軍司令菲士廷的信任,到處招搖撞騙,撈取大量錢財,直至1963年8月東窗事發,林彥章在香港被捕才算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林彥章怎麼掌握劉放吾團長的信息,香港英軍司令跟劉放吾怎麼認識的,怎麼會對"劉放吾"那麼好?真正的劉放吾在哪裏,後來英國人找到他了嗎?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緬甸説起。
緬甸,位於亞洲中南半島西部,西連印度,北鄰中國西藏,東部與老撾、泰國和中國雲南接壤,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南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僅約925公里。
從外形來看,這位鄰居的地理很像中國的四川,典型的盆地環境,四周有山川懷抱,中間有平原供養和大川滋潤。
雖然緬甸和中國近在咫尺,但由於交通不便,中國跟它的交往並不頻繁。
但進入20世紀30年代末,中緬關係卻日益"親密"起來。
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美英等國要援助中國,抗衡日本,方援助中國的大批作戰物資需要從緬甸仰光上岸,再經滇緬公路運往雲南。
這種情況日軍當然不想看到,他們非常惱火。
1942年,也就是珍珠港爆發的第二年,基本控制了東南亞的日軍便把進攻矛頭對準緬甸。
1941年12月9日,日軍第十五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抵達泰國曼谷。
隨後,在空軍的掩護下,第33師團和第55師團開始向泰緬邊境大舉進犯。
要説日軍的兵力並不強,只有兩個師團還不滿員,總兵力只有兩萬餘人。
而他們要進攻的英軍,人數比日軍多了一倍為四萬人(英緬軍第1師、英印第17師、澳大利亞第63旅、英裝甲第七旅),其火炮和坦克的數量也是日軍望塵莫及的。
可是讓人萬萬想不到的是,日軍於1942年1月4日出兵,2月8日便攻陷了緬甸第二大海港毛淡棉。
驚慌失措的英國守軍藉着寬闊的薩爾温江的掩護,才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命運。
看到英軍如此不堪一擊,日軍欣喜若狂,他們對英軍窮追不捨渡過薩爾温江。
1942年3月9日,日軍順利攻佔仰光。
3月底,飯田祥二郎此刻又得到了兩個師團的援助。
於是,他更加放肆,將手中的四個師團分成了三路,開始全速向北推進。
可是他不知道,中國遠征軍已經進入了緬甸,其前鋒第五軍不僅在同古狠狠教訓了日軍,還在平滿納嚴陣以待,要給日軍一點顏色看看。
可是,英軍駐守西線傳來了壞消息:日軍第33師團的2000餘先頭部隊將英緬軍及英軍裝甲第7旅的主力共計7000餘人團團圍困在了仁安羌。
為了確保平滿納側翼的安全,中國遠征軍應英軍要求,遂令剛剛抵達曼德勒的新38師113團緊急赴援,該團團長正是劉放吾。
在團長劉放吾的率領下,113團藉助英軍的炮火掩護成功擊潰了賓河北岸的日軍部隊。
不過,據守賓河南岸的日軍最終還是憑藉地利的優勢站穩了腳跟,並擊退了113團。
按照日軍以往和中國軍隊的作戰經驗,日軍一個聯隊的編制雖然等同中國軍隊的團級規模,但前者編制人數較多,武器裝備也十分優良,加之空中有零式戰鬥機的掩護,其戰鬥力實際上是一箇中國團的3倍以上。
所以,他們根據常識判斷:中國軍隊之所以敢向日軍發動大規模挑戰,至少應該有數倍於日軍的兵力。
於是,他們認為遇到了勁敵——中國遠征軍的主力部隊。
而國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和113團團長劉放吾經過仔細琢磨,猜透了日軍的思路,決定派2營佯攻牽制日軍注意力,1營和3營繞到賓河下游涉水偷渡過河包抄。
次日拂曉,在英軍的炮火以及2營的掩護下,擔任包抄任務的劉放吾率領的兩營人馬順利到達賓河南岸。
接着,1營和3營又從側後對日軍佔領的501高地發動了奇襲。
日軍指揮官被打蒙了,他們覺得以前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以他們的兵力是不能跟遠征軍主力抗衡的。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日軍腳底抹油溜了,拼命向南逃去。
113團的將士成功救出了被圍的英軍士兵以及歐美傳教士。
此戰就是抗戰中有名的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大捷的消息傳出後,震驚中外,不僅振奮了中國的軍心,也讓盟軍感到歡欣鼓舞。
要知道,此次戰鬥發生在緬甸戰場整個局勢最艱苦的時候,一舉扭轉了被動局面,意義深遠。
而此戰最大的成就,就是為英軍解圍,避免了英軍被消滅的命運,因此英國人非常感激。
戰後,英王喬治六世為表感謝,為新38師師長孫立人頒發了大英帝國司令勳章。
與風光無限的孫立人相比,作為孫部下的劉放吾團長則鮮為人知。
可是,當年被劉放吾將軍救出的盟軍官兵卻對其銘記在心,一直在尋找他的下落。
當初在仁安羌被劉放吾團長救出的菲士廷,在1949年出任英軍駐港司令,他為了報答劉放吾將軍的救援之恩,遂託人四處打聽恩人劉放吾。
可是陰差陽錯,菲士廷竟然把"劉團長"錯以為是劉放吾的名字,由於語言不通,以訛傳訛,最後傳來傳去,竟然傳成了"林國章"。
當時有個叫林彥章的聽到消息,就將錯就錯,説自己就是當年的國軍將領,去蹭吃蹭喝,狠狠風光了一陣子。
那麼,真正的劉團長在哪呢?
劉放吾是孫立人的部下,孫立人1956年因為“兵變”嫌疑被軟禁,劉也被牽連受冷落,生活沒有着落,在台灣賣煤球為生。
林彥章的"假團長"身份被揭穿後,許多媒體都對真團長是誰刨根問底,四下探究。
1963年,一名記者通過聯繫劉放吾將軍的老戰友楊振漢,打聽到了劉放吾的下落。
至此,劉放吾將軍當年的英雄事蹟才廣為人知。
當地商人得知後,對這位民族英雄肅然起敬。
後來,在一位商人的幫助下,劉放吾將軍不再賣煤球,改做煤氣生意,處境慢慢改變。
1992年,是仁安羌大捷勝利50週年,中國台灣各界隆重紀念,英國人也沒有忘記。
英國人得知,當年幫助英軍脱險的劉將軍已經在1977年定居美國,於是就決定到美國去拜訪老將軍。
同年4月,已經辭任的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專程前往芝加哥拜會了時年93歲的劉放吾老將軍,她緊握劉放吾的手不放,再三感謝他50年前在緬甸仁安羌解救英軍的壯舉。
1994年6月29日,劉放吾將軍病逝於美國洛杉磯,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