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凡事皆有例外,日軍中的另類,竹永大隊

由 湯生 發佈於 經典

看看小編的文章,聊聊你的想法,如果覺得喜歡,就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哈!跟小編一起開啓新世界大門吧!
哈嘍小夥伴們,歡迎閲讀小編的文章,文章圖片來自於網絡但內容全部原創,原創不易,喜歡小編文章的小夥伴們可以點一下關注哦!
二戰中的日軍是以其死硬和瘋狂而著稱的,打死日軍比俘虜日軍還要容易些。
但1945年5月在新幾內亞前線卻發生了日本陸軍第41師團第步兵239聯隊2大隊主動向澳軍集體投降的事,令軍部瞠目結舌之餘暴跳如雷。此事件以大隊長竹永正治之名被稱為竹永事件。
第41師團是1939年在中國新設,以宇都宮師管區為補充區的三聯隊制師團。下轄水户步兵217聯隊、高崎步兵218聯隊和宇都宮步兵239聯隊。
該師團編成後在第1軍轄下負責山西省的治安作戰,1942年11月,該師團轉用於新幾內亞,被編入第8方面軍隸下的第18軍。其先遣支隊239聯隊於43年2月到達新幾內亞前線,師團主力於5月到達。
但此時18軍已連續敗北,處於非常不利的態勢。1944年7月,18軍集中全軍之力投入艾塔佩(地在東部新幾內亞北岸)之戰,但最終仍是大敗而歸。此時美軍已逐步撤出新幾內亞,接替的澳大利亞軍隊開始對18軍窮追猛打。而18軍最後的物資幾乎都在艾塔佩丟失,而海上補給線已被切斷,陷入山窮水盡的地步。
一般認為18軍主力的藥品和糧食儲備在1944年9月底耗盡,而重武器也在年末耗盡彈藥形同廢鐵。一個正常狀態下的師團應有近2萬人,但到1945年上旬僅餘1000餘人。當時日軍中吃木炭事件層出不窮,戰後生還的軍人回憶説已經不是什麼軍隊,只是一羣乞丐。
而日本大本營對前線的窘迫束手無策,只是在45年7月頒發了一個命令叫《猛作命甲第371號》,內容是要求18軍全體“玉碎”。
竹永正治的第2大隊也是這麼種情況,雖説名為大隊,但實際兵力只有小隊規模。並且其中只有一半是原來的步兵,其餘人員是在艾佩塔戰役中喪失了全部火炮而被解散的山炮41聯隊的炮兵以及海軍人員。竹永正治本人也是專業炮兵,原為山炮41聯隊第三大隊大隊長。
1945年3月至4月間,239聯隊一直在艾塔佩東南內陸的黎塞裏山脈南側與追擊的澳大利亞軍隊激戰。3月24日,竹永正治帶領所部50人脱離向東撤退的聯隊主力,獨自向西撤退。但根據竹永手下一個曹長的日記解釋,是因為與上級失去聯繫,他們判斷已被拋棄,所以開始反方向運動(按正常邏輯不能自圓其説,但日本人的邏輯是出名的詭異,也説不定是事實)。
此後這夥人就在羣山中東遊西蕩,他們在這段時間的行蹤以及所作所為一直沒搞清楚。
1945年4月12日,竹永匪幫衝入一個只有幾户人家的聚居點搶劫糧食。此時日軍已是喪家之犬,村民們居然投擲標槍和手榴彈與日軍對戰。但村民終究不敵,不久後退出。此戰村民和日軍各死亡2人(好強悍的村民)。竹永隊搶到糧食後就退出了村子,但並沒有走遠。
跑出村子的村民找到了澳軍,第2/5營的C·H·邁爾斯中尉於4月16日帶着一個排前來搜剿。4月24日,邁爾斯的排和竹永大隊接觸並交戰,擊斃日軍2人。
竹永大隊甩掉追兵後已無戰心,決定不再抵抗或遠遁。他們在以前就保存在身邊的澳軍勸降書背面用英文寫下投降條件,並纏在棍子上留在原地,後來投降信如願被追來的澳軍偵察兵發現並帶回。5月2日,澳大利亞軍隊在西方的沃姆格拉村附近發現了竹永隊,由擔任嚮導的當地人進行接觸。竹永隊派出2人作為軍使進行了談判,最終決定投降。
5月3日,日本陸軍第8方面軍第18軍第41師團宇都宮步兵239聯隊第2竹永正治大隊竹永中佐以下42人在沃姆格拉村放下武器集體投降。含軍官5人、曹長以上4人、軍曹及士兵33人。
(上圖後排為日軍,前排為澳軍,左數第三人即為邁爾斯中尉)
投降後的日軍在邁爾斯分隊護送下經三天行軍到達馬普力克機場,隨即被轉運艾塔佩。
竹永正治在其後的審問中向澳軍提供了18軍各級指揮官的一些情況,並曾對天皇製做如下評價:如果天皇死了,日本國民必然抵抗到底;而如果天皇活着下令,則日本國民會全部遵循。他的部下也十分知機,不但乖順聽話而且一部分俘虜還協助翻譯繳獲文書和勸告投降的宣傳播放。
為了應付投降後必然的審問,竹永隊早已事先串供,偽造了假的部隊番號和姓名(日本降兵保護國內家人不被迫害的傳統辦法),但澳大利亞方面從繳獲的文件中已知道基本情況,輕易識破。但既然竹永等人在提供部隊情報以及配合盟軍方面如此積極配合,再加上整個大隊主動投降實屬罕見,極富宣傳價值,因此澳大利亞方面對竹永大隊的戰俘極為厚待。
日軍方面最初僅以為竹永大隊在撤退中迷路了,還曾派出聯絡兵尋找,沒有找到後也並沒有覺得異常,在當時且戰且走的潰退中全員走失或覆沒完全是正常的。後來撿到澳軍撒下的傳單才如夢方醒,感覺晴天霹靂一般。
由於這種事太過罕見,日本軍部驚怒之下居然找不到合適的詞來破口大罵,只能稱為“非常に不名譽な行為”。第18軍司令官安達二十三中將一面痛斥第41師團長真野五郎中將,一面跑進皇宮痛哭流涕向天皇謝罪(他的軍在新幾內亞餓得吃木炭,他本人竟在東京!!!)。
此後直到戰爭結束,第18軍仍在新幾內亞頑抗。為雪恥起見,重建了239聯隊第2大隊,並嚴令死守以洗刷名譽。然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戰爭結束前的8月份,新第2大隊的兩個中隊又步竹永後塵,成建制投降了。如果以日軍的視角看,這支部隊算爛到根上了。
竹永事件自始至終沒有完全搞清楚過。
首先如前述竹永大隊為何突然脱離主力而去。
其次是竹永大隊為什麼會主動整建制投降。竹永大隊投降時交出輕機槍5挺、步槍17支、手槍5支、子彈750發。這個數目雖然少但還是有基本的武力,並且竹永隊的健康狀況良好,這從他們投降後能徒步三天行軍可以看出。
據某些成員回憶,在軍官們作出投降決定後,召集所有成員民主表決,要求同意投降的舉手,結果有半數人員未舉手。於是軍官們當場給不舉手的分發手榴彈令其自盡,於是立刻變成全員同意;而另一些成員則回憶當時軍官和曹長們商量後就決定了,並沒有徵求意見,軍官們以大隊名義下達投降命令,於是他們就遵從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竹永大隊遊蕩期間在幹什麼,他們吃什麼?
這個問題直指一個答案,吃木炭。
前面説過新幾內亞日軍斷糧後吃木炭事件層出不窮,對竹永大隊吃什麼不但現在的歷史學者有疑問,當時澳軍就看出不對。
首先竹永大隊出來投降的時候,軍容整齊體質良好,和澳軍一路上遇到的餓殍形象大相徑庭。更直接的證據是邁爾斯中尉的小隊發現交火中被打死的兩塊村民木炭被人吃了!而日軍軍使來與澳軍談判時,告知當時日軍尚有46人,但實際投降時只有42人,審問時日軍諸般搪塞,最後竹永正治推説這4名日軍脱隊自行逃走。
進一步的分別審問中日軍終於有人承認吃了木炭,但並非集體行為而是個人所為,其他人雖分食但未參與(君子遠庖廚?),而烹木炭者正是4名脱隊而走的日軍。由此有人推斷失蹤的4名日軍應該是戰鬥中的傷員,最後也被分為木炭處理。
已經難以控制的吃木炭現象可能也是竹永大隊軍官們決定投降的原因之一,他們已經開始拿戰友下手了,如果再不投降必然是喪失一切人類的感情和良知(當然本來就沒多少),最後在自相殘殺中全軍覆沒。
雖然疑(zheng)點(ju)重(que)重(zuo),但鑑於前述竹永大隊的良好表現和示範效應,最終澳軍以“對木炭的處理僅是道德問題”這個理由將其含混過去,沒有做進一步的追究。
至於戰後的研究,無不陷入“我知道但我沒參與”的推諉,最終仍是含混。
在新幾內亞戰線,日本第18軍的總生還率為25%,而竹永大隊的生還率高達84%,對這夥人的是非實難評價。
竹永大隊的成員在戰後和其他部隊的俘虜一起復原遣返回了日本,隨即四散。這些人隱姓埋名,不參加戰友會活動,基本也不接受採訪,就此消失在社會里,竹永本人就在民間工廠當一線人員。
日本官方對此事同樣諱莫如深,除了一些檔案資料記載之外更不會對外宣傳,甚至在戰史中也以春秋筆法給人以竹永隊全滅而不是投降的印象。
更有一些人,如當時的第18軍參謀堀江正夫少佐(後任戰後的陸上自衞隊幕僚副長,相當於陸軍副總司令)就至死也不相信會有日軍部隊在傷亡不到20%的情況下投降。
竹永死後下葬時,倒有不少他從前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前來弔唁,據説有人偷偷對竹永的家屬表示竹永的行為是真正的勇敢。
※ 吃木炭:
吃木炭一詞源自硫磺島歸還的日軍老兵回憶。與其他島嶼守軍相同,硫磺島的日本守軍在戰役結束後也有不少殘餘士兵藏於地下,堅持了數月甚至數年。但眾所周知,硫磺島是個面積不大的火山島,沒有出產,那麼這些日本兵在最艱難的時候怎麼活下來的呢?戰後有日本的研究者在訪談中刨根問底,最後歸還老兵無奈回答:吃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