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關於如何把孩子教育得更優秀,世界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那就是——卡爾·威特。
小卡爾是一個早產兒,在嬰幼兒時期,他反應有點遲鈍,家人一度認為他有些智力痴呆。但是孩子的父親老卡爾堅信,後天的教育比孩子的天賦更重要。
他堅持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培養這個似乎不是很健康的孩子。後來,小卡爾十幾歲就獲得了博士學位,一生成就頗豐。
看來,孩子的天賦很重要,父母后天的教育更重要。
如何做一個科學育兒的父母?這幾條原則您不妨看一下,助孩子長大後成長更優秀的人。
一、狼性原則。
日本的大街上,即使是天氣寒冷的冬天,隨處可見穿着短褲和短裙的孩子。他們自己拎着大包小包,下雨就打着雨傘,穿着雨鞋,並沒有大人接送。
幼兒園裏孩子上體能課:跑、跳、倒立走、後空翻……一節課下來,孩子的活動量之大,體能之強,真的是讓人瞠目結舌。
在日本校園裏,午餐時間,學校的餐廳裏會有各個班級的學生輪流幫廚,運送餐具、午飯,也是班上的值日生一起合作完成。
孩子們不論大小 ,分工合作,都是有條不紊地進行。
日本人教育孩子,更注重培養孩子勇猛的膽量、堅強的意志力,還有孩子們間的團結合作,就像狼羣哺育“小狼”一樣。
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但是我們不能把孩子養成“温室裏的花朵”,想要孩子成才,就要鍛鍊孩子堅強、勇敢、善於合作的品質。
二、傾聽法則。
大家還記得那件震驚全國的“跳橋事件”嗎?
男孩決絕地離開這個世界,只留下痛哭的母親。原因是是因為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被母親批評了。
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件事情。我想,這對母子之間的交流大概有很多的問題。
我們大人的生活壓力很大,很多時候我們整天忙着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些事,沒有時間和孩子交流。
心理學家經常説,孩子的心沒有問題,這個孩子就不會有問題。孩子的心有沒有問題,需要我們去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我們很愛孩子,總是想着“我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其實我們最應該做的是瞭解“孩子最需要什麼”,
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我們瞭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三、魚缸法則。
一條魚在大海里可以長到一尺,甚至更長。但是如果我們把它養在魚缸裏,它的身長就會在長到3英寸的時候戛然而止。
家長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
孩子不能永遠呆在父母的懷抱裏,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如果能夠學會慢慢放手,孩子就會魚入大海,有更好的發展。
四、期望法則。
心理學家羅森瑟爾和傑卡布森曾經做過一次這樣的實驗:在一個新入學的班級裏,他們隨機抽取了12名學生,告訴老師,經過測試,這12個孩子是班級裏智商最高的。老師又一個一個告訴孩子:專家説,你是智商高的孩子。孩子們回家又都告訴了自己的父母。
在老師和父母信任的眼神中,一年以後,這12個孩子居然真的個個名列前茅。
從生理方面來講,每一個人的潛能都是有限的。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的心理潛能是無限的。
我們對孩子寄予厚望,孩子總不會辜負你的期望。
五、滿杯法則。
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勞拉·馬卡姆曾經説過,父母想要教育好一個孩子,首先要保證自己的杯子是滿的。如果你的內心是空虛的,你又有什麼東西可以給孩子呢?
作為父母,我們自身的修養提高,也是很重要的。我們自己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保持有耐心和快樂的狀態和孩子相處,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如果父母總是消極、空虛、憤怒的狀態,這種負面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孩子也會不開心、暴躁,總想和父母對着幹。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自身修養高的父母,是孩子很好的榜樣。我們先“養育”自己,才能更好地養育孩子。
六、好習慣法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在不斷在重複某些已經程序化的動作和行為,不用思考,自然而然,這就是習慣。
幼兒時期,是培養孩子好習慣最關鍵的時期。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孩子總是在無意中模仿身邊親人的行為。
家長做孩子的“好榜樣”,引導和幫助孩子培養好的習慣,約束和改掉孩子的壞習慣,教育就能成功。
雖然做為家長,不可能一個個都做到,但如果你如果能夠把其中一個原則用到極致,相信孩子將來也是很優秀的。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