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為何紛紛“提前跑”?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經典

近年來,校外培訓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教育焦慮依然在家長心中蔓延。尤其是暑假期間,家長和孩子們前往各種培訓班的腳步依舊匆匆,很多孩子不是在從培訓班下課回家的路上,就是在去培訓班的路上,而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也如同飛速運轉的列車,滿載着莘莘學子和家長呼嘯而去。這種現象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家庭教育的反思。

孩子過度培訓的背後,是家長無處安放的焦慮。校外培訓,為何成為孩子不被落下的“必做功課”?如何讓校外培訓真正降温、切實減掉孩子的過重負擔?

培訓市場低齡化愈演愈烈

立秋一過,空氣中多了一絲涼意。不過,這點涼意與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無緣。在這裏,補習的“高温”肆虐,出入的孩子們步履匆匆。

8月15日傍晚,涼風習習。記者在鼓樓廣場附近的一個培訓機構看到,一位媽媽哄着因不想上少兒美術課而哭鬧的女兒:“只有兩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你好好學,媽媽帶你買好吃的。”“繪畫、國際象棋、跆拳道、英語……我一共給孩子報了4個興趣班。”同樣送孩子來上少兒美術課的郝文靜一邊數着剛滿6歲的兒子辰辰這些年來上過的培訓班,一邊感慨“孩子挺不容易”。郝文靜告訴記者,辰辰是從兩歲半開始踏上培訓之路的,她給孩子報的培訓班可分為興趣類、素養類、課程類。

在開封,像辰辰一樣不滿3歲就開始報培訓班的孩子並不少。記者採訪時發現,近幾年,但凡孩子大一點,沒有給孩子報培訓班的父母少之又少。許多家長表示,已給孩子報了培訓班,除了英語等“必報”的以外,還有舞蹈、跆拳道、游泳、鋼琴、下棋、書法等,每個週末孩子奔走在學校和培訓班之間,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培訓班儼然塞滿了孩子的業餘時間。

“3歲才開始報班已經算晚了,許多家長在孩子1歲多就過來了解課程了。”黃河大街北段一家早教機構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該機構英語課程設置一般是從兩歲半開始,而孩子兩歲半之前也有親子班,由父母陪着來上課。雖然家長勁頭十足,但是孩子們臉上已顯露出疲憊,而這些卻被不少家長選擇性忽略。兩個小時後,培訓班下課,郝文靜看着兒子遞過來的作品皺起了眉頭,她低聲責備孩子:“你練習了這麼久,怎麼還是畫成這樣子?”受到責備的孩子低頭不語。

對很多孩子而言,週末和假期已經成為最忙碌的時段。對於形形色色的培訓班,孩子們真的有興趣嗎?“我真的不願意上各種培訓班,太累了。”這個暑假,市民高文喜的兒子結束學習回到家中時已疲憊不堪,“自從上小學以來,我在週末就沒有好好玩過一天。”

對於很多父母來説,孩子的教育支出沒有上限,尤其在暑假,一些家長希望能夠給孩子進行集中培訓,實現“彎道超車”,為此不惜花費數千甚至上萬元。

超前培訓背後的焦慮與無奈

隨着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日益重視,校外培訓低齡化、培訓類型繁多等問題相繼出現。為何越來越多的孩子熱衷於培訓?這背後僅僅是因為培訓機構在販賣焦慮以及家長的着急心態在推波助瀾嗎?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孩子超前培訓、“搶跑”學習的背後,是家長們的焦慮與無奈。

談起為什麼把孩子送到培訓班時,家長的回答出奇一致: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是家長的心聲。有不少家長表示,看着同齡孩子紛紛報培訓班,擔心自家孩子被落下、上學後跟不上,不得不加入該陣營。

“不要求自家孩子跑在最前面,但至少要和同齡孩子一起跑,否則以後孩子成長更麻煩。”高文喜直言,因為升學壓力還在,其他孩子都在上培訓班,擔心自家孩子不去會被落下、課堂上跟不上。市民張慶波是高文喜的同事,他女兒也即將進入小學,但此前未接受過任何校外培訓。張慶波正為此擔憂:“我和妻子壓力比較大,擔心女兒和其他孩子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小學課程跟不上。所以之後會密切關注她的學習狀態,也會考慮幫她報名參加學科培訓。”

8月14日,在公園路附近的一個舞蹈培訓班附近,記者見到了市民李夏。説到為何給孩子報興趣班時,李夏説:“小時候家裏不重視孩子的特長培養,就比如我喜歡舞蹈和繪畫,可是父母整天忙工作,根本沒時間和精力送我去學習,搞得長大後我都沒有什麼特長,有時候很自卑。”有了女兒之後,李夏把自己兒時的遺憾都轉嫁到全面培養女兒上面。從上幼兒園起,她就將女兒送到舞蹈培訓班學習。上小學後,她又一口氣為女兒報了聲樂、書法興趣特長班。

記者瞭解到,家長工作忙、陪伴孩子時間少也是造成校外培訓低齡化現象的原因之一。採訪中,不少家長反映,培訓機構裏玩伴多是孩子願意參加培訓的重要原因。“我不求他多學多少東西,只要有人玩就行。”今年7月,市民周虹倩給2歲多的兒子報了一家早教機構,雖然親戚朋友擔心孩子年齡還小,但是周虹倩抱着多交朋友、開拓視野的態度,每週都送孩子去上課。

不能讓培訓班成為孩子的負擔

孩子們到底要不要着急學習“十八般武藝”?面對家長急於讓孩子“搶跑”的行為,採訪中,不少專家認為,家長出於從眾心理,為孩子學習加碼,而部分培訓機構的洗腦式營銷,也在消費家長的焦慮,加劇拔苗助長,違背了教育育人為本的初心。

對於家長為孩子報培訓班的問題,我市從事幼兒教育多年的教師陳蓓蓓認為,培養孩子興趣固然是好的,但是切忌強迫和過度。報培訓班過早過多是對孩子過度開發,其效果並不見得好。陳蓓蓓告訴記者,週末和假期本就是孩子休息放鬆的時間,孩子年齡尚小、精力有限,不要讓興趣變成孩子的負擔。在為孩子報培訓班時,要根據孩子的愛好進行選擇。家長的強迫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抗拒心理、帶着情緒學習,自然很難有成效。她建議給低齡兒童報培訓班時注重娛樂性,幼兒美術創意、兒童舞蹈、幼兒合唱等更適合孩子,因為玩耍、娛樂、交流、開心、親情才是孩子上培訓班的主要目的和動力。

也有不少專家表示,要客觀看待課外培訓,既不可過度追捧,也不必“一棍子打死”。讓孩子參加培訓班,或許可以幫助他們瞭解自己對哪些學科感興趣,所獲得的證書也可以成為他們人生的“啓智棒”。很多孩子並不是生來就在某一領域有天分,而是在某一領域持續投入了精力,才取得了成功。

在市民宋景雯看來,家長過多過早為孩子報培訓班,一方面是因為“起跑線焦慮”作祟,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家長思維認知的偏差,對孩子的成長規律沒有充分的認知,也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孩子。這根本上是在超前教育,會扼殺幼兒的天性、剝奪孩子的快樂,不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尊重孩子及其成長規律,拔苗助長可能會適得其反。

來源:汴梁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