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覺得孩子突然變得難管教的時候,大概就是叛逆期到了。
一般而言,孩子會面臨三個叛逆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叛逆行為。
如果我們能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那麼,就不用苦惱怎麼管教了。
第一個叛逆期
2-3歲
兩歲左右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英語中有個專門的詞——Terrible Two,即“可怕的兩歲”。
主要有這三大特點:
有自己的小想法,在生活中表現得我行我素,想一出是一出,有着莫名其妙的規則感和固執。
當被家長阻止時,他們會做出各種激烈的反應。
如發脾氣,大哭大鬧,摔東西,咬人打人……
於2歲孩子而言,探索無異於冒險,因為他們無法區分安全與危險的界限。
但好奇心驅使他們想探索眼前的一切,家長出於安全考慮的阻止,反而會“觸怒”孩子,越是對着幹。
總之,“不”字當頭,你再説就是“一哭二鬧”,非得達到目的才罷休。
這一時期孩子開始體會到了更多的情緒,比如害羞、妒嫉、恐懼等等,對於讓他們苦惱的人或物,他們也會嘗試控制。
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處理能力,還跟不上意識的萌芽速度。
這導致他們常常困在自己的世界裏,強烈的挫敗感和恐懼感,讓他們變得更黏人,更煩人。
2-3歲屬於身心鉅變的一個時期,這種改變與壓力讓孩子變得有些“難纏”。
但父母的有效引導,一定可以讓孩子順利度過這一叛逆期。
3歲前的孩子哭鬧,是因為需求不被滿足而痛苦。
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朝孩子發脾氣,更不是打罵,而是安撫好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要求出格了,可以用嚴肅的表情來傳達你的拒絕,並堅定、明確地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不妥協但關注孩子的舉動,適時給予安撫。
這個時候的他們更需要父母的包容和愛。
不會表達情緒的孩子,有壞情緒只會通過“哭鬧”來尋求幫助。
父母可通過情緒卡片,教孩子識別“高興”“憤怒”等各種情緒;以及通過孩子的表現來幫助孩子“説”出來。
如孩子摔跤哭的時候,你可以問“是因為痛嗎?”等等,慢慢地孩子就能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了。
當他能識別自己情緒的時候,再來引導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這就是一種移情、換位,通過思考自己相似的經驗去理解別人,從而產生同理心。
給孩子簡單的選擇權,讓孩子體驗自主性的愉悦感。
比如想玩大球還是小球;想先刷牙還是先洗臉;想聽故事還是看繪本等等……
對於3歲以內的孩子,多和他們交流,跟孩子解釋發生着的事,能幫助孩子掌握更多的詞彙,以及更好的瞭解周圍的世界和所處的環境。
在給孩子下達指令和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時,不用“不許……”句式,可以改成“你可以……”句式。
儘量具體,單一,否則孩子難以接收到你傳達的信息。
當你用對方法走進了孩子,孩子也就變得不那麼煩人了。
第二個叛逆期
7-9歲
相比幼兒,剛剛跨入小學階段的他們,心智發展更進一步,自尊心越來越強,渴望自己做主,認為自己有能力做主,心裏住着“小大人”。
實際上心智稚嫩,思考問題片面固執,不會預估後果,常常任性而為,我行我素。
如貪玩、賴牀、做作業拖拉、愛對着幹、頂嘴唱反調、故意惹禍……
這些讓大人頭疼的行為,都是他們逆反心理的常見表現。
還有個很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父母的話不再那麼權威,相比之下,他們更喜歡博取老師和同學的稱讚以及肯定。
就像一個媽媽曾抱怨的那樣:
“平時我讓孩子做什麼,他不是磨磨唧唧,拖拖拉拉,就是要跟你講條件,一點也不配合。
但老師的話就像聖旨,比什麼都管用,他都不用我們提醒,自覺地就照老師説的做了。”
孩子寧願聽老師的話,也不聽日夜照料他的父母的話,作為一個家長,真的會感到傷心和難過。
有段時間,我也感到很迷惑,為什麼孩子會格外聽老師的話?
後來向一位心理學朋友諮詢後才明白,原因有三。
一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理上的傾向性所致;
二是老師傳授知識,孩子有強烈的崇拜心;
三是家長長期以來對子女的錯誤教育方法,如粗暴對待、寵溺對待……
前兩者,我們無法干預,但我們可以做出改變,只要孩子認可你的教育方式,那麼你的教育效果絕對會事半功倍。
我們不妨試試這樣做:
不要把孩子當成什麼都不懂的小人兒,學會把他當成一個小大人對待。
有事可以詢問孩子的意見和建議,哪怕孩子的答案很稚嫩,最後你根本不會採用,但你可以給出拒絕的理由,讓孩子明白為什麼。
一來,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與大人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被需要;二來,滿足他們的成長心理需求,更有利於親子溝通。
孩子渴望能自我做主,給孩子有限的自由,恰恰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比如説,你想讓孩子趕緊寫作業,不一定需要催和吼,你完全可以跟孩子説:做完作業後到睡覺前這段時間,他可以自由安排。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孩子內驅力會更足。
打罵教育,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當眾批評或責罵,會讓孩子很沒面子很受挫,負面情緒增加,產生自我懷疑。甚至形成消極、自卑、討好的人格。
無論遇到什麼事情,請先冷靜,深吸一口氣,數10秒鐘再説話,憤怒會讓人衝動,控制人的心智,導致問題更加複雜,難以解決。
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理智的家長,而不是情緒化的家長。
第三次叛逆期
12-15歲
按照世界衞生組織的界定,青春期年齡範圍是10-19歲,高中階段屬於青春期後期。
為什麼單把12-15歲拎出來?因為這個年齡段恰巧是初中階段,是叛逆期的巔峯時刻。
這個時候的他們:
自我意識增強,既獨立又依賴;
變得大膽、勇敢,追求個性,關注自我;
注重打扮自己,表現自己,吸引異性注意力;
敏感,有逆反心理,很多話不愛同家長説;
喜歡成羣結伴,易受同齡人影響;
情緒波動大,呈現兩極性(如強烈與温和、穩定與衝動、自尊與自卑等)。
最大的特點,就是衝動不理性,猶如一匹野馬,你越想拴住他們,他們越是狂奔。
前段時間,就有一條熱搜新聞。
一個13歲的男孩,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被父親責罵“不好好學習,就別回這個家了”,加上父親總是拿自己跟別的孩子比。
衝動的孩子越想越氣,留下一張紙條,就離家出走了。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嚇得全家趕快報了警。
雖然孩子最後找回來了,但父親還是心有餘悸,表示都不知道該怎麼管了,生怕又離家出走。
敏感叛逆的青春期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你打他罵他,他只知道哭,現在他腿硬了,一言不合就能離家出走,甚至去死。
面對處在叛逆巔峯時刻的孩子,我們該怎麼做?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尊重教育,而不是約束教育,約束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叛逆,而尊重會讓孩子更加懂得自我約束。
總之,叛逆期的孩子,不管哪個階段,強行管教都起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
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管教孩子,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智慧,弄清楚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心理需求,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