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上的自私:“自私”的概念通常包含於“自我中心”裏。廣義上的自私:基於個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為及反應。
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自私是指個體面臨自己利益與對方衝突時,會不計對方損失,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此外,自私者在進行自私行為的同時,通常能察覺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及別人的利益,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擇手段。
自私與無私對應,它是私心的升級版,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自私,只有在一個人將私心發揮到極點時人才會捨棄公心而自私,它會危害社會公眾利益,千萬要辯證判斷自己不能自私,而要做一個高尚的人。
它們是一對矛盾心理,無私社會則良性發展;自私社會則惡性發展。
自私是與生俱來的。當孩子出生時,天生就知道只要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因此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發展了這種自己管自己的心態。
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很大的社會羣體中,需要我們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種“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這樣整個社會才會和諧發展。
怎麼才能防止孩子變的自私?家長要從娃娃抓起,培養娃的家庭意識
創造分享的家庭氣氛。
家長從孩子最在乎的食物開始,如果孩子獨佔的話,家長就要把食物拿過來公平地分開,不能再放任不管。
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大哭大鬧或苦苦哀求,但家長絕不能讓步,一定要堅持到底。偶爾的“舊病復發”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長堅持就一定能糾正過來。
教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用行動來告訴他們與人分享的重要性,感受給予和付出的快樂。
比如家裏吃蘋果,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和寶寶三個人,一人一個蘋果。並且當着孩子的面進行分配。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無論吃什麼都與家人分享的習慣。
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儘量不給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
父母應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洗衣、拖地、做飯,在實際鍛鍊中體會父母的辛勞,自然會對父母多一份關懷與體貼。
相信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培養出來的孩子是温暖大方的,所以家長一定要注重正確的教育和引導,為孩子將來的成功成才之路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