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0高考作文權威點評:這麼寫,才能得高分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經典

高考作文引導着語文教育,也聚合了全社會對教育的關切。7月7日11時30分,高考語文科目結束,幾乎在同一時間,各地高考作文題陸續出現在網絡上,引發了熱烈討論。

今年高考作文題與往年相比有哪些變化,體現出哪些價值特點?本報邀請相關學者和一線教師,第一時間作出點評。

點評人:

汪鋒(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管然榮(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特級教師)

鄧彤(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語文特級教師)

褚樹榮(寧波教育局教研室語文特級教師)

全國Ⅰ卷:

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哪個感觸最深

汪鋒:從表面上看,全國I卷僅僅是根據一則歷史材料寫讀後感,考慮到考前各種針對疫情材料的押題,這種迴避卻是一次成功的反猜題。如果,還有考生將事先準備好的疫情材料模塊化的移植到作文中,相信閲卷老師會啞然失笑。這其實是對高中語文教學的一次提醒,猜題是沒有出路的。

這道題目有利於選拔出真正有實力的考生。從命題技術上看,沿用了這幾年一貫的模式,創設了真實的寫作場景。如果學生從來沒有參加過讀書會,那該校的語文教育就完全迷失了。在班級讀書會上聯繫自己的閲讀來談感受,是從閲讀到表達的重要實踐,而且是重要的交流機會,跟他人思考的碰撞是提高思辨能力的最佳途徑。

這裏最重要的表達要求就是討論主題明確,對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人誰的行為最有想法,但這個想法僅結合上述材料是不夠的,這也在考閲讀量。《論語》等經典中對此還有更多的討論,此外考生還需要申述這些行為背後的品格力量,設身處地的理解也需要了解更多的史實。

最後需要提醒,發言稿的聽眾是自己的同學,考生寫作時經常會忽略語氣措辭的得體,這在今後的語文教育中應該更加重視。

全國II卷:

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演講稿)

管然榮:全國II卷大致沿襲了去年的命題思路,體現了真實“情境任務寫作”的良好理念。近年來,倡議書、書信、演講稿等都成為全國卷作文要求的文體。這些文體都是高中生應該熟練掌握的日常文體。該題目最大的特點是,通過一組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設置了一個清晰的寫作情境,要求考生要在這情境的限制中完成寫作。

提示語“2020年的春天”,點明瞭萬眾一心齊“抗疫”的時代背景,而所引“寄言”名句,又都從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人與人、人與社會、鄉與鄉甚至國與國之間相融相合、相輔相成的緊密關係,要求在共克時艱的當下表現出“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的大主題,文章的立意指向十分鮮明。

本題還具有明確的“語境”限制,在“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上發表演講,要寫成演講稿的體式,交際交流色彩濃烈,所要求的現場感強烈;是一種對象性十分明確的情境交際寫作,選材、手法、語言等都要服務於這樣的交際需要。

我認為,寫作此文一是體現演講主題。二是明確受眾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代表,受眾文化層次相對較高。三是演講稿層次清晰、號召激勵的文體特徵要顯豁。四是既要有鮮活明快的生活語言,也可適當體現一點中文演講典範古雅的語體特徵。

全國III卷:如何為自己畫好像

鄧彤:這道題同時考察了學生的兩大能力:邏輯思辨能力與書面交際能力。這道作文題特別注重思辨,將“如何認識自我”這一頗具哲學思辨色彩的話題作為寫作內容。

為降低難度,命題人又從兩個方面提供了支架:認識自我的路徑——尋找鏡子、繪製“自畫像”;認識自我的內涵——“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想過怎樣生活”。考生從這兩方面思考,就可以有效進行寫作構思了。當回答出“我是誰”類問題之後,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就更加深刻了。看似玄妙高深的思辨話題,一旦有效利用試題材料中的支架,思考起來也能頗具章法。思維層級甚高,寫作難度不大,這樣的試題是令人滿意的。

全國III卷作文還有一個值得稱道之處:如此宏大的話題,卻能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這道題聚焦於特定的寫作情境,體現了寫作“經世致用”之功效。

試題材料首先設置了一個特定的情境:畢業前為高一新生寫信,就“如何給自己畫像”這一主題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需要考慮特定的寫作目的——分享本人“為自己畫像”的體驗,要考慮具體的寫作對象——高一新同學,要恰當運用指定的文體——書信。

這篇文章不能自説自話,要符合書信格式,要運用學兄學姐口吻,要着重闡明進入高中“為自己畫像”的意義和方法。這一情境的意義在於,寫作不再是作者的獨自面壁苦思,不再滿足於自圓其説,而需要“為時而作”“為事而作”。思辨與語境交相輝映。

故此,我認為,這一高考作文題具有指標性意義。

全國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

汪鋒:全國新高考Ⅰ卷的材料很熟悉,主題也在意料之中。

此題的考生大概心理上會比較安定。“距離與聯繫”的辨證關係在“疫情”這一大背景下得到凸顯,也就是,非疫情條件下的“距離與聯繫”的日常表現,比如,擁抱等於親近,不再擁有理所當然的解讀,這反而説明了形式(距離)與情感聯繫並不具有必然性。當改換形式之後,若我們依然能感受到背後的聯繫,就更突出了聯繫的價值。

相對來説,要在作文中呈現自己的這些思考,比較保險的形式是夾敍夾議,考生舉一些準備好的相關實例,再扣一下題目中的主題,這應該是大多數考生會採取的策略。相應來説,這類作文的區分度非常難拉開,閲卷老師可能只能根據文章的結構和語言表達上的優劣來判分。

如果考生構思一個故事,先是距離上的改變造成誤解,然後通過細節上的觸發,悟出背後更緊密的聯繫,當為一類文之選。

全國新高考II卷:

主持詞:帶你走近——(地名)

褚樹榮:高考作文,一般可歸為兩大類,一類可謂之“隱喻型”,借用寓言、故事、格言等作為比喻、象徵、類比,命題意圖是隱晦、寄託、曲折的。一類可謂之“直陳式”,材料是真實或模擬的社會事件、典型話題、具體情景,命意是直接、明確的,無需考生轉彎抹角去“破譯”。考生只要就事論事即可。新高考II卷是個“直陳式”的題目,審清題意並不難。它的命意在於“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此,人文浸染、地理遊歷、人事閲歷、歷史沿革、地名掌故等等,只要地名和你的人生閲歷、情感體驗、精神啓蒙、價值體認有關係,都可以擇其一二,作為立意,就不會偏題跑題。

“主持詞”是特定情景中的口語交際寫作。要求“切合身份”,意味着這篇作文,相當於主持人在電視節目中講述的“腳本”,所以要求有介紹性文字的明白,講述性文字的生動,口語化文本的通俗。但是,“讓你聯想”“喚起你的記憶與情感”“對你有着特殊的意義”這些提示,又在暗示着可以講故事,作論述。批卷時,老師是不會把是否是規範的“主持詞”作為評分的主要標準的,因為“主持詞”可敍事、可抒情、可説理,所以,“明確文體”這句話可能給考生帶來一定的困惑。

值得一提的是該題的價值導向。這個題目讓我們想起實用寫作、口語交際、媒體融合、社會參與、文化關注、生活課程、經世致用等極為重要的新課標關鍵詞。即使埋頭於書齋,讀書也有價值導向。如歷史書中的海參崴,政治書裏的小崗村,語文書裏的烽火揚州路,背後有慘痛教訓,有蝴蝶翅膀,有興替滄桑。

北京卷:

“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或“一條信息”

管然榮:題目一要求寫議論文,寫作“情境”提供的是近期國家“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的材料。其中“整個系統由55顆衞星構成,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它們共同織成一張‘天網’,可服務全球”是審題立意的關鍵信息。在讓莘莘學子為祖國巨大科技成就振奮自豪的同時,理性思考個體與集體、個人與國家、民族與世界之間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

這是近年來北京卷議論文命題中最具有思辨性的好題目。所設“羣己”關係的話題,原本是個老話題,但要想寫好這個思辨性很強的題目,並不容易。

首先,要將話題內容放置於當下情境,保證題材的時代新穎性;其次,要想寫出新意,還不能泛泛地談論羣己關係,尤其要凸顯“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要高度強調“個體”在“羣體”中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必須要把這一點談得充分,論出新意;而要談好這一點,同時又必須兼顧“羣體”的重要作用,需要想明白個體與集體的羣己辯證關係,才能真正表現好題目凝聚着鮮明時代精神的大主旨。

題目二要求寫記敍文,這一記敍文命題很別緻,與以往風格有異,可謂“小信息,大情懷”。從寫作內容上,命題及材料很有張力,可寫作的空間非常大,可寫的話題也很多——愛國報國的情懷、家人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温情、人與自然的親和之情、待人接物的寬大情懷等等。

總之,自然、人世藴含的各種情愫、哲理、問題,皆可寫入文中。面對該題,不同考生應該都有話可説,有事可寫,有情可表。這“一條信息”既有大的信息,又有小的信息。大到國際社會、國家民族層面的,小到凡人小事,都可以入題。考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尤其要學會大與小的轉化,學會以小見大,用小寫大,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見情景中,切入重大的主題,把題材放入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時代高度,使文章躍動時代脈搏,傳遞時代信息,表現時代精神。

只要考生能夠揮灑自如、遊刃有餘地巧妙藉助大小轉化、虛實轉換等手法,藉助於細節描寫,構思一個有波瀾、有曲折、有看點、有情懷的故事,就一定能在考場上寫出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考場佳作。

天津卷:中國面孔

汪鋒:如果只看題幹,不看材料,對於“中國面孔”的新思考是一個開放的題目,也是任何一個青年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換一個説法,就是如何在當今世界體現出自己的社會價值。

然而,這一個題目是有限制的,也就是,必須2020的春天之後產生的新思考,也就是説,新冠疫情造成的世界與社會變動,對考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怎樣的改變。

如果能在作文中體現這一前後對比,變與不變,結合起來,應該是閲卷人期待的好作文。材料中給出了更多的例子,其實是一種導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會限制考生的思路,回到簡單的好人好事和英雄事蹟上來。如何評出這些考生感悟中哪些適合作為“中國面孔”的美顏照,大概是閲卷老師要面對的最大難題。

上海卷:對事物發展進程是否無能為力

鄧彤:上海卷延續了往年注重思維的特點,試題致力於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折射出關注人生、思考人生的思辨之光。要寫好這類注重思辨的作文題,需做好如下幾件事:概念分析、觀點分析、思考內容的組織。

首先需要對這一試題的觀點加以抽象提煉,轉化為一個具有高度概括特徵的觀點:面對出乎意料的重大轉折,人的主觀能動性究竟有多大?經過這樣轉換,就可做進一步思考:面對突如其來的轉折,人們不是束手無策,而是可以積極有為的。應該説,確定這樣的思考方向,就足以確保自己的作文不至於跑題偏題了。再看概念分析。在此從基礎上,還需要使思考更深入、更全面,更有説服力。此時,就需要對一些概念做具體分析。

例如,“轉折”一詞,就包含了構思寫作的方向與內容。請看:“轉折”就是事件在發展過程中的轉變、變化。並且“重大轉折”往往具有突發性,偶然性,常常在不經意間,事物方向、性質在突然之間發生了變化,事起於倉促之間,往往令人猝不及防,此時最容易產生“束手無策”之感。除非巨大的毀滅性轉折,面對突然轉折,人們反而會面對許多新的機會,新的可能,可能創造出新的天地。最後,對分析做條理化整理。也就是對上述分析按照一定邏輯加以組織,使文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江蘇卷:信息環境與人生塑造

褚樹榮:同新高考全國II一樣,今年江蘇卷題目類型也是“直陳式”,但情形有所差別。全國卷屬於“直陳式”裏的“情景任務型”,江蘇卷屬於“話題思辨性”作文。江蘇卷先要確立一個話題:“交際語境與人生塑造”,然後梳理話題內部的概念關係,發表思辨性的觀點,考生只要着眼於交際語境與人的成長的關係來展開就行。如“環境改變人生”,“信息決定成長”,“智能互聯,萬物生長,人處其間,深受影響”,“社會是大學,信息是課堂”,甚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現成的諺語都可以直接拿來做立意。

從文體而言,江蘇卷沒有像全國卷給學生以違和感。考生可以敍述瀏覽、點贊、分享、感動、期望等種種經歷,也可以表達塑造、成長、改變等種種思考。但是今年的考題有相當感性的排比句:“當下一次從心所欲的瀏覽,一串惺惺相惜的點贊,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動。”所以,有文學才華的考生,敷衍成一篇文學敍事,也能得高分。

浙江卷:現實生活中,落差或錯位

褚樹榮:就類型而言,浙江卷也屬於“話題思辨性”作文,這幾乎成為典型的“雙環扣” 命題模式了。所謂“雙環扣”的“環”,其實是一個概念,雙環,就是提供一組(兩個或三個)概念,彼此之間有並列、對立、交叉、屬種等邏輯關係,學生要釐清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作出站位、定奪、選擇、判斷。人生座標和社會角色、美好期望和客觀現實、家庭預期與社會需要、預設的理想和變化的生活之間,有變化、有落差、有錯位,怎麼對待、處理、調整?

總之,凡是在“預期和現實”這兩個環裏“做道場”,都應該算是扣題。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談期望與現實”“方鑿圓枘:談人生定位和社會需求之錯位與落差”“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人的調整與適應”“是堅持自我,還是妥協社會?”“從自然人到社會人:人是如何被塑造的?”“正確的人生:自我與他人的協調和和諧”等等。至於文體,浙江卷一如從前,你可以描述預期、角色、變化種種體驗,也可以闡發改變、落差、錯位、適應等種種思考。就考生的寫作慣性和訓練重點而言,寫論述文,是屬於穩妥的大多數。

江浙兩省的題目,也有正確的價值導向。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如何正確認識自我,如何妥善協調自己和他人以及周圍世界的關係。特別是在青少年心理問題頻出、校園安全壓力增大的今天,如何引導學生客觀地定位自我,如何理性地對待周圍紛至沓來的信息,如何縮小個人期許和社會現實之間的落差,如何在社會化過程中讓自己健康成長,都是迫切需要重塑的價值座標。但是,如何把這樣的價值訴求,跟交際情境、任務驅動、綜合素養等理念和策略統整起來,全國卷,顯然做的更好。

來源:光明日報教育部記者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