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齊説,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可謂意義重大,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並不總是以客觀公正為第一要務。因此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歷史上有一些優秀的人物,他們生前也建立過不少勳業。然而歷史記載的時候卻對他們的功業一筆帶過,並不着重描寫。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其中三國時期蜀漢後期的一位大臣呂乂便是典型的一例。呂乂是今天河南南陽人,歷史記載,他的父親呂常因為送益州牧劉焉入蜀郡,後來管道堵塞所以無法返回中原就留在了蜀地。但呂乂尚未成年,呂常便意外身亡了。
沒有父親的指點,呂乂並沒有就此成為一個野小子。他刻苦學習,而且還有個興趣愛好彈琴。因此呂乂長大後還是成了一個有用的人。劉備平定益州後,設置了一個鹽府校尉來管理鹽鐵的財政收入。當時的鹽府校尉是南陽人王連,鹽府校尉下面有典曹都尉數人,因此王連就讓呂乂和南陽人杜祺、南鄉人劉乾等共同擔任。
由於在典曹都尉任上業績不錯,因此後來呂乂被升任為了新都、綿竹縣的縣令。呂乂心繫百姓,本着當官為民做主的理念,把新都和綿竹治理的很好。當地的百姓對呂乂無不稱頌,由於在縣令任上政聲很好,在當時蜀漢的諸縣中算是佼佼者,因此後來又被升任為了巴西郡守。蜀漢丞相諸葛亮,由於連年對曹魏用兵,所以需要從地方上徵調兵員和錢糧。當時不少地方都不能及時的如數上交,但呂乂卻能辦的很好。他對招募的兵員能夠曉以大義加以慰問,因此呂乂招募的兵員沒有逃跑的。可見,呂乂是比較有才能的。由於地方工作做得好,後來呂乂又被調任漢中太守,而且還兼任了督農的工作。
所謂督農就是負責漢中的農業生產工作,當時呂乂工作做的很出色,因此蜀漢軍隊糧草供應的工作又交給了他。呂乂無論做什麼官,無論官大官小,他總能做好分內之事。呂乂不僅敬業,而且也頗有才能,要不然也不可能把工作做的那麼有條不紊。諸葛亮死後,呂乂被調任為廣漢、蜀郡太守。蜀郡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地區,是蜀漢首都的所在地。因此人口眾多,事務雜亂不太好管理。而且諸葛亮死後,士兵開小差的很多,冒領軍餉的比比皆是。但呂乂到任後,對士兵開導勸諭,幾年下來那些冒領軍餉自願站出來的就有一萬人之多。
由於管理京畿地區管理的好,後來呂乂又被升任為了尚書,後來又接替董允擔任尚書令。尚書主管政務,而尚書令在當時來説就已經是蜀漢重臣了。但即便位高權重,呂乂依然秉公辦事,而且處理公事從不拖延。古代做官做大了都喜歡養一些賓客,而呂乂的門內從來看不到賓客的停留。
呂乂無論是在中央做官還是在地方做官,他總能保持兩袖清風兢兢業業,而且處理政事簡明扼要拒絕繁瑣,因此當時在蜀漢呂乂以清明能幹著稱。但呂乂用法太過嚴格,而且又喜歡起用文官俗吏。所以難免得罪那些世家大族們,因此呂乂雖然位高權重但在當時在蜀漢政治集團內部的名聲並不好。
而當時蜀漢的歷史書寫者正是那些世家大族們,因此縱然呂乂一生對蜀漢貢獻頗多,但由於這些世家大族的干擾,所以歷史在記載呂乂的功績時只是一筆帶過寥寥數筆,儘量少寫或者不寫呂乂的好。由於歷史記載的匱乏,所以呂乂這位蜀漢後期的重臣,在中國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呂乂,並不比同時期的蔣琬等那些人差多少。雖然歷史對呂乂不公,但也並沒有對其進行過分的污衊,可能是那些人找不到污衊呂乂的事實吧。不過,透過歲月的塵埃從歷史少量的記載中,今天我們依然不難發現,1700多年前那個兩性清風清明能幹的呂乂!
蜀漢後期重臣呂乂,文武雙全清明能幹,為何歷史記載只有寥寥數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