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可谓意义重大,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并不总是以客观公正为第一要务。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历史上有一些优秀的人物,他们生前也建立过不少勋业。然而历史记载的时候却对他们的功业一笔带过,并不着重描写。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其中三国时期蜀汉后期的一位大臣吕乂便是典型的一例。吕乂是今天河南南阳人,历史记载,他的父亲吕常因为送益州牧刘焉入蜀郡,后来管道堵塞所以无法返回中原就留在了蜀地。但吕乂尚未成年,吕常便意外身亡了。
没有父亲的指点,吕乂并没有就此成为一个野小子。他刻苦学习,而且还有个兴趣爱好弹琴。因此吕乂长大后还是成了一个有用的人。刘备平定益州后,设置了一个盐府校尉来管理盐铁的财政收入。当时的盐府校尉是南阳人王连,盐府校尉下面有典曹都尉数人,因此王连就让吕乂和南阳人杜祺、南乡人刘干等共同担任。
由于在典曹都尉任上业绩不错,因此后来吕乂被升任为了新都、绵竹县的县令。吕乂心系百姓,本着当官为民做主的理念,把新都和绵竹治理的很好。当地的百姓对吕乂无不称颂,由于在县令任上政声很好,在当时蜀汉的诸县中算是佼佼者,因此后来又被升任为了巴西郡守。蜀汉丞相诸葛亮,由于连年对曹魏用兵,所以需要从地方上征调兵员和钱粮。当时不少地方都不能及时的如数上交,但吕乂却能办的很好。他对招募的兵员能够晓以大义加以慰问,因此吕乂招募的兵员没有逃跑的。可见,吕乂是比较有才能的。由于地方工作做得好,后来吕乂又被调任汉中太守,而且还兼任了督农的工作。
所谓督农就是负责汉中的农业生产工作,当时吕乂工作做的很出色,因此蜀汉军队粮草供应的工作又交给了他。吕乂无论做什么官,无论官大官小,他总能做好分内之事。吕乂不仅敬业,而且也颇有才能,要不然也不可能把工作做的那么有条不紊。诸葛亮死后,吕乂被调任为广汉、蜀郡太守。蜀郡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地区,是蜀汉首都的所在地。因此人口众多,事务杂乱不太好管理。而且诸葛亮死后,士兵开小差的很多,冒领军饷的比比皆是。但吕乂到任后,对士兵开导劝谕,几年下来那些冒领军饷自愿站出来的就有一万人之多。
由于管理京畿地区管理的好,后来吕乂又被升任为了尚书,后来又接替董允担任尚书令。尚书主管政务,而尚书令在当时来说就已经是蜀汉重臣了。但即便位高权重,吕乂依然秉公办事,而且处理公事从不拖延。古代做官做大了都喜欢养一些宾客,而吕乂的门内从来看不到宾客的停留。
吕乂无论是在中央做官还是在地方做官,他总能保持两袖清风兢兢业业,而且处理政事简明扼要拒绝繁琐,因此当时在蜀汉吕乂以清明能干著称。但吕乂用法太过严格,而且又喜欢起用文官俗吏。所以难免得罪那些世家大族们,因此吕乂虽然位高权重但在当时在蜀汉政治集团内部的名声并不好。
而当时蜀汉的历史书写者正是那些世家大族们,因此纵然吕乂一生对蜀汉贡献颇多,但由于这些世家大族的干扰,所以历史在记载吕乂的功绩时只是一笔带过寥寥数笔,尽量少写或者不写吕乂的好。由于历史记载的匮乏,所以吕乂这位蜀汉后期的重臣,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吕乂,并不比同时期的蒋琬等那些人差多少。虽然历史对吕乂不公,但也并没有对其进行过分的污蔑,可能是那些人找不到污蔑吕乂的事实吧。不过,透过岁月的尘埃从历史少量的记载中,今天我们依然不难发现,1700多年前那个两性清风清明能干的吕乂!
蜀汉后期重臣吕乂,文武双全清明能干,为何历史记载只有寥寥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