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鋭和學生交流 受訪者供圖
製圖/郭晗
河南商報記者劉慧麗
教育里正在發生的那些或幸福、或心酸的事,就像生命裏璀璨的珍珠。如果不刻意撿拾,就會散落一地,埋入黃沙抑或泥土裏,再也尋不見。
而如果你用心地把它們撿起來,珍藏着,穿成一串,你擁有的將是一條美麗的項鍊,掛在胸前,温暖的將是一顆心。
這是一段很優美的文字,也是本期“出彩教育人”主人公李鋭老師的教育感悟。
李鋭老師是誰?她身上有哪些閃光點比較打動人?她又是如何將教育這條美麗項鍊穿起來,温暖學生的心的?
一起走近她吧。
“棄武從文”,她用精彩征服學生
李鋭是誰?
看似是鄭州經開區濱河第一小學一名不起眼的語文老師的她,其實“身懷絕技”,絕對稱得上“寶藏”老師。
她1983年12月出生於信陽,2008年畢業於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本科學習體育專業,卻因為喜歡閲讀和寫作而“棄武從文”,拿起語文教學的教鞭。
“體育老師”的語文課堂上有啥不一樣?那可太多了!用足球征服調皮學生、用籃球與學生“稱兄道弟”,這些“體育老師”特有的優勢,在李鋭看來都不值一提,課堂上的精彩才是她的追求。
她常説自己“非科班”出身,得使出十二分的努力才能趕上同行的腳步。
於是,她常常坐下來備課,一坐就是三五個小時,課堂上的每一句話都要字斟句酌地“設計”出來,還要在教案上寫出來。
她的一堂課,不僅是她一筆筆寫出來的,還是一句句背出來的。
為了能讓課堂顯得流暢,李鋭會把“設計”好的“台詞”都背下來,常常是一節課還沒上,這節課的內容她都已經背了三四遍了。
沒有40分鐘之外的磨礪,怎會有課堂40分鐘的精彩呢?李鋭老師就是這樣死磕每一節課,才會贏得孩子們的喝彩。
“最喜歡的課就是李鋭老師的課!”“上李老師的語文課最開心,好放鬆!”孩子們嘰嘰喳喳,對李鋭老師的課堂讚不絕口。
“借分”舉動,她用創新温暖學生
除了課堂精彩,李鋭老師還有哪些“寶藏”特質?那可太多啦!正如李鋭的一位學生所説:“李老師身上有很多我們喜歡的東西,比如她願意借分給我們,就很暖!”
那是2018年秋季的一個週三,第二節語文課上,李鋭老師抱着晚上加班剛改出來的試卷,走進了教室。卷子發到學生手裏,幾家歡喜幾家愁。“還好,這次考試學生們都考得不錯,只有小凡不及格。”李鋭説。
看着曾經的“難兄難弟”興高采烈地跑到講台上合影,小凡的臉上寫滿了失落,趴在桌子上不説話。
看着孩子“孤單”的背影,李鋭心裏挺難受的,她趕緊走上講台,示意大家安靜一下。
“這次大家試卷做得都不錯,很多學生的成績都比上一單元進步了很多,值得表揚。”李鋭帶頭送出了掌聲,孩子們也滿臉笑容地為彼此鼓掌。
“可是很遺憾,這次測試只有小凡沒有及格。其實小凡這段時間的努力大家應該也看到了,雖然這次沒達標,但也是僅僅差了3分,所以不管是學習成績還是學習態度,我覺得小凡也應該得到我們的掌聲,因為每一位在學習路上不放棄的學生,都值得我們鼓掌。”李鋭的話音剛落,教室裏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一次是為小凡而鼓掌。
掌聲落下,平時熱心仗義的藝輝站了起來,他説:“老師,要不這次你借給小凡3分吧!下次小凡一定考及格再還你。”
李鋭一聽忍不住笑了,教室裏也響起了笑聲,但是這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如果這時候我拒絕了孩子的提議,也不是不可以,是不忍心。”愛孩子的李鋭老師,總是很容易心軟。
於是,她故意大聲地問學生們:“可以嗎?”“可以!”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喊道。
“小凡呢?你願意借嗎?”李鋭接着問。“借!”小凡也笑着表態。
就這樣,在那節語文課上,李鋭第一次借分給學生。
“借分”之後,成績喜人
第一次借分之後,李鋭老師和學生就有了新的約定。
她説:“只要借分的同學下次測試能多考相應的分數,就算‘還賬’了。不過,班裏的其他同學都是‘擔保人’。”
“擔保人”要負起責任,需要在學習上幫助借分學生,不然到時候“賬”還不了,李鋭老師可是要找“擔保人”算賬的。
就這樣,借分之後,大家一起努力,借分學生沒有一個“還”不上的,這讓李鋭很是驚喜。
慢慢地,找她借分的學生多了起來,不僅僅是不及格的學生要借分,那些考89分、99分的學生,也要借分。
説來也奇怪,借分學生越來越多,而班裏學生的成績卻越來越好。
“記得施行‘借分’制度的那一年,我教六年級,學生最終的畢業成績挺不錯的。”李鋭羞澀地笑了笑。
據瞭解,那一年李鋭班級的總成績,年級第一。
如今,再回頭看“借分”這一温暖舉動,李鋭老師發現裏面確實挺多變化的。
她説,在這一“借”一“還”中,學生看待分數的態度變了,覺得試卷上的那個分數越來越有温度了。
“同時,學生們的學習態度也變了,他們變得很自覺,也很努力,唯恐自己‘還’不上‘借’的分數。”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李鋭老師説,她喜歡用一顆探究的心面對每一天的教育工作,也喜歡用文字記錄下教育路上的點點滴滴。
“守護好一間教室,敬畏每一個生命。”李鋭老師堅持用文字記錄和學生一起成長的故事,她希望每一個美好的回憶,都能在文字裏温暖如初。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