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吐蕃能將唐朝按在地上摩擦 在宋朝翻不起浪
一
公元641年,一羣從唐朝都城長安出發的人馬,經過萬里艱辛跋涉,終於來到西陲吐蕃。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親自到伯海迎接。這羣人馬來頭不小,為首的正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
對,這就是歷史教科書上赫赫有名的“唐蕃和親”。
“和親”,一個美麗的詞語。背後卻是無數的血淚和刀光劍影。你以為唐太宗李世民願意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事實上,為了這門婚事,唐朝和吐蕃已經幹了一架。實在沒辦法,李世民才答應了這門婚事,換取邊境的安寧。
二
問題就來了:強大的唐朝,會怕區區一個吐蕃嗎?
答案只有一個字:怕!
很多人津津樂道於唐朝與突厥、契丹的百年戰事,實際上,吐蕃才是唐朝最大的敵人。與吐蕃作戰,艱難程度遠遠高於與突厥、契丹作戰。
我們知道,突厥最牛氣的時候,能夠逼迫唐太宗李世民在渭水邊求和。然而,突厥的生產力水平是落後的,經濟基礎是薄弱的,一場大風雪就可能讓他們的經濟崩潰。契丹的情形大致差不多。他們根本就無法支撐與中原王朝的長期作戰。
但是吐蕃不同。吐蕃歷史悠久、國土廣袤,特別是在松贊干布的帶領下,吐蕃積極吸納中原文明,發展農牧業和手工業生產,經濟逐漸繁榮。隨着冶金業水平的提高,吐蕃可以為大規模作戰提供足夠的鎧甲刀劍等。在強大的支持力下,吐蕃和唐朝之間的戰爭往往能夠持續很久。
更加可怕的是吐蕃驚人的戰爭動員能力。在需要的時候,吐蕃可以迅速集結40萬大軍。這一點,連唐朝都未必做得到。因為,唐朝天寶時期,全國總軍隊也只有50—60萬。可以肯定地説,唐朝大將率領幾萬人甚至幾千人,就能將突厥、契丹打得滿地找牙的現象,在吐蕃絕不會出現。相反,唐朝與吐蕃打仗,總是顯得很吃力、很艱難。
所以,唐朝設置了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配備了18萬軍隊3萬戰馬,相當於全國總兵力的1/3,就是為了防範和震懾吐蕃。
但是,“安史之亂”後,由於唐朝被迫將對付吐蕃的軍隊抽調回去平叛,吐蕃軍隊趁虛而入,佔領了隴右、河西大片地區。753年,吐蕃軍隊長驅直入,甚至還一度攻佔了唐朝都城長安!782年,唐朝大將朱泚發起叛亂,唐德宗李適逃出長安後,派使者出訪吐蕃,請求援助。吐蕃軍隊隨即幫助李適奪回長安。
三
不過,在唐朝興風作浪,將唐朝按在地上摩擦的吐蕃,到了宋朝卻十分“低調”,基本上翻不起浪。有宋一代,契丹、西夏、女真、蒙古輪番上陣,與宋朝進行掐架,唯獨沒有吐蕃的身影,這是什麼原因呢?
大致有兩點原因。
一是晚唐時期,吐蕃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吐蕃最強盛時期,當屬“安史之亂”前後。當唐朝從“安史之亂”的陰影中逐漸走出來後,開始放手收拾吐蕃。唐朝將領郭子儀、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隊,收回了河西走廊。及至後來,821年,是吐蕃主動求和,派使者到長安來請求締結友好盟約。
到了宋朝時期,統一的吐蕃政權已經不復存在,青藏高原四分五裂,根本就無法與宋朝抗衡,只好選擇臣服宋朝。青藏高原最強大的一支力量由唃廝囉率領,而唃廝囉則是宋朝保順軍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洮、涼兩州刺史。這説明,吐蕃與宋朝的關係,是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關係。
二是宋朝的武力征伐讓吐蕃徹底失去崛起的希望。
吐蕃曾經如此輝煌,難道不想重新崛起嗎?想,很想。在北宋初期,吐蕃首領李立遵要求朝廷立他為贊普,以此來恢復吐蕃帝國。北宋朝廷很硬氣,果斷拒絕。李立遵勃然大怒,於1016年率領3萬軍隊入侵。北宋名將曹瑋率部應戰。
雙方在伏羌寨三都谷展開決戰,雖然吐蕃人多勢眾、來勢兇猛,但訓練有素的北宋軍隊仍然技高一籌,以陣亡67人的弱小代價,“斬首千餘級”,打敗了吐蕃軍隊,追趕了20裏一直到沙洲才凱旋歸來。
經此一役,吐蕃部落紛紛歸順宋朝,“吐蕃帝國”的殘夢終成泡影,而宋朝的西北局勢從此穩定下來。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宋史》《資治通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