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是小説羣雄逐鹿階段非常重要的大戰。而“十八路諸侯伐董卓”在真實歷史上確實存在,這便是在中平六年(189年)爆發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然而與小説《三國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伐董卓”不同的是,歷史上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滿打滿算也只有“十三路諸侯”。小説《三國演義》討董聯軍的諸侯數量要比歷史上多出五路,這是為什麼呢?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歷史上參加討董聯軍的軍閥為: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再加上曹操和孫堅,參加聯軍的軍閥共十三路。小説《三國演義》在保留以上十三路諸侯的基礎上增加了五路軍閥: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在真實的歷史上,孔融當時的官職應該是北海相而非北海太守。在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孔融正在北海與黃巾軍餘部作戰。孔融與黃巾軍的戰爭直到劉備進入徐州前夕才結束,自然無法參加聯軍。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不過孔融是孔子的後代,還是歷史上著名的曹操反對派,加強了“尊劉反曹”的正統性。再加上孔融後來還是劉備入主徐州的重要推動者,《三國演義》自然要抬高他的形象,並讓他也參加討董聯軍。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根據史書記載,陶謙此時是中立乃至傾向董卓的,自然不會參加聯軍。但陶謙後來是曹操的大敵,更是劉備躋身羣雄的關鍵人物。“尊劉反曹”的《三國演義》當然要抬高陶謙的形象,讓他參加討董。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在歷史上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馬騰正在關中地區公開造反,與董卓和關東聯軍在名義上都是敵人,自然不可能參加聯軍。而且馬騰在地理上屬於關西軍閥,也不可能跑到關東去參加討董聯軍。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但馬騰畢竟是季漢“五虎上將”馬超的父親,後來又死於曹操之手。因此小説《三國演義》一直將馬騰塑造成為扶保大漢、剷除奸佞的忠良,像參加討伐奸賊董卓聯軍的正義之舉肯定是要讓馬騰參與。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在歷史上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公孫瓚正在與烏桓、鮮卑等等北方遊牧民族和黃巾軍餘部作戰,沒條件參加聯軍。但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小説裏,公孫瓚都是老同學劉備早年創業的主要支持者。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更重要的是,為了增加人微言輕的劉備參加討董聯軍的合理性,小説《三國演義》描寫了劉備跟隨公孫瓚參加聯軍的情節。於是公孫瓚在小説裏不僅參加了討董聯軍,還成為少數有積極表現的諸侯。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與以上四位軍閥不同的是,張楊在歷史上確實參加了討董聯軍。不過張揚當時是個只有數千軍隊的小軍閥,實在算不上一鎮諸侯。因此張楊是以袁紹部將的身份參加聯軍的,劉備當時也是類似的情況。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不過張揚在漢獻帝落難時表現的不錯,有點漢室忠臣的樣子。再加上張楊後來長期與曹操為敵並最後被曹操所滅,小説《三國演義》便提高了張揚的地位,將之列為討董聯軍的一路諸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38 字。

轉載請註明: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