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所高校共同組建知識產權學科聯盟,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本文轉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16所高校共同組建知識產權學科聯盟,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對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日,由同濟大學主辦的全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會上全國16所高校共同組建知識產權學科聯盟,在推動高校改革試點、確立標準規範等方面開展合作,着力探索知識產權學科改革和人才培養新路徑。

“此次研討會是同濟大學與兄弟高校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謀劃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務實措施。”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表示,高校作為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當充分發揮教學科研優勢,主動對接國家知識產權高端人才培養需要,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撐。

強國建設 人才為先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作為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近年來,高校在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育模式等領域先行先試,為助力我國知識產權事業蓬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是推動我國知識產權教育事業長遠發展的有力抓手。基於多年來的實踐基礎,我國已逐漸形成知識產權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夯實人才培育基礎。截至去年底,全國已設立50多家知識產權學院,初步建立了複合型知識產權人才教育模式。

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作為我國高等院校中最早設立的兩所知識產權學院之一,在構建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體系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自1994年創建以來,學院已培養知識產權本科生近三千人、知識產權法學等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數百人、知識產權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十餘名。”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名譽院長陶鑫良表示,近年來,上海大學積極探索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大批社會急需的高層次複合型知識產權人才。

2020年,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強調引育結合打造知識產權管理與技術轉移的專業人才隊伍,推動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伴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市場對國際化、應用型、複合型知識產權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水漲船高,提升知識產權專業化人才供給能力成為高校創新教育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任務。

如何培養“術業有專攻”的知識產權緊缺人才?構建多主體協同育人模式是關鍵,多所高校通過整合校內教學科研優勢和校外政校企平台、創新項目等資源,進一步推動產學研融合,實現立體化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目標。以同濟大學為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的前身是成立於2003年的同濟大學知識產權學院。2016年,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下稱WIPO)和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共同支持下,上海市人民政府依託同濟大學成立了國際學院。“學院以打造國際頂尖知識產權學院為建設目標,努力培養一批擁有技術背景、精通管理和法律、具有國際對話能力、能勝任國際知識產權事務的高端複合型人才。”方守恩介紹,截至目前,學院已承擔WIPO-同濟大學聯合培養知識產權法碩士項目和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聯合委託同濟大學承辦的中國政府知識產權獎學金項目兩大國際項目,為上海建設亞太地區知識產權中心城市貢獻人才生力軍。

搶抓機遇 學科為核

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離不開學科建設。近日,國務院學位辦下發《關於成立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專家論證組和工作組的通知》,正式啓動新一輪學科目錄修訂工作。在這一發展機遇下,加快推進知識產權專業學科建設成為優化人才培養路徑、提升知識產權教育水平的“定海神針”。

“知識產權具有典型融通性交叉學科屬性,涉及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正逐漸發展為一個獨特的專門學科知識體系。”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高校專委會主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校長吳漢東表示。在此背景下,開展學科專業建設,尤其是設立知識產權一級學科,成為與會專家的關注焦點。

組建高校知識產權學科聯盟正是與會高校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實現知識產權學科發展的有益嘗試。作為首批聯盟成員單位,與會高校共同簽署《知識產權學科建設合作備忘錄》(下稱《合作備忘錄》)。《合作備忘錄》指出,知識產權具備交叉學科屬性,具有廣泛的市場需求和社會基礎。聯盟應當通過規劃頂層設計、制定培養計劃等舉措搶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機遇,推動部分擁有自主學科設置權限的高校實施改革試點,積極爭取將“知識產權一級學科”納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目錄。

(薛佩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1 字。

轉載請註明: 16所高校共同組建知識產權學科聯盟,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