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留守女生選北大考古專業被質疑,該反思的是誰?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經典

今年高考,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文科676分的好成績,校長帶着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報喜。但她選擇的高考志願——北大考古專業,卻引發了輿論熱議,許多人對此表示不解。目前,此事在微博上的關注量已經破億。一個年輕女生的個人選擇,為何會上升至備受爭議的公共事件?

 

這顯然與此事中的諸多關鍵元素有關。“留守女生”“北大”“考古”等幾個概念堆在一起,難免刺激到輿論的敏感點。不少網友對這個女生的選擇十分疑惑:好不容易考上北大,自己又不是“富二代”,為什麼選擇一個極其冷門又不賺錢的考古專業?

 

這些網友的看法,其實代表的是當前社會上常見的一種“成功學”觀念。一些人會完全用物質利益層面的標準來定位自己,也會憑此臆測他人的想法,評判他人的選擇。暫不説“成功”的定義本來就豐富多彩,僅是這種偏執狹隘的價值觀念,就實在令人難以苟同。

 

客觀而言,考古專業的確遠不如金融、會計、計算機等專業“熱門”,從就業難度和薪酬待遇上看,後者的“現實回報”似乎更大一些,也更符合一些人眼中“接地氣”的專業方向。但是,考古專業關乎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從業者雖少,卻是絕對不可忽視的重要學科。而且,從個人選擇上看,一個專業冷門與否,最終並不取決於社會層面上“是否好找工作”“是否能賺大錢”等標準,而取決於自身的興趣愛好與人生理想。

 

每個人面對人生關鍵十字路口時的選擇,其實都是心中價值觀念的呈現。這位女生雖然年紀不大,卻很有自己的思想。她曾表示,自己選擇考古專業,是受到文博大家樊錦詩先生的影響,她也希望自己將來能在歷史與文保領域潛心研究。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女生,能有這樣的人文情懷與崇高理想,這難道不是極其可貴的嗎?難道不是應該引起外界讚歎嗎?

 

進入北大考古專業後,她能夠享受頂級名校的教育水平與教育資源,也有助於她實現自己的學術夢想。從現實層面看,從北大考古專業畢業後,她可以繼續在本校讀研讀博,或者去海外名校深造,將來可以進入大學或科研機構工作。相比很多人的工作與生活,這依然是一條非常有前景並真正有希望“自我實現”的道路。可以説,這位女生的選擇,既有理想情懷的一面,也兼顧了現實的一面,有何不可?

 

事實上,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往往離不開一些具有理想情懷的年輕人的努力。這些年輕人或許無法成為輿論聚光燈下的“名人”,也或許無法取得與自己智力相匹配的物質報酬,但他們為社會做出的貢獻,卻是無法用名利標準來衡量的。就像有的年輕人從名校畢業,卻沒有留在大城市,而是紮根在農村,為當地百姓的脱貧事業貢獻一份力量;還有年輕人畢業後奔赴大西北,為國家航天科研事業默默奉獻。

 

這些年輕人的“志願”,並非出於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學”考慮,而是真心把自己的生命與整個社會民眾的福祉融為一體。雖然我們還不能斷言,這個年輕女生將來一定可以成為其偶像樊錦詩先生那樣的大學者,但單憑這份情懷與熱情,我們就應該為之而欣喜。事實上,她的精神已經感染了身邊人,她的弟弟也以她為榜樣,還有一些網友也對她的選擇肅然起敬。輿論場上那些對這位女生的專業選擇表示質疑的人,真的該反思下:是不是自己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