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貨幣”是人類文明剛出現時就出現的購買商品、保存財富的中介物,據神話傳説考究,人類最早的“貨幣”是貝殼,但由於貝殼人人都能獲得,成本太低實用價值不高唯一性不高,所以交換物品再次回到以物換物的形式,稱其為“實物貨幣”(貝殼也是實物貨幣的一種),經過時間發展和現實需要,以物換物的“實物貨幣”逐漸退出市場,開始出現金屬貨幣和紙幣,最後衍生出虛擬不具備實際價值的信用貨幣等等。
根據夏商周及之前文明的出土文化和考古研究,最早作為貨幣的“貝”是海貝,用繩索穿系被磨去殼頂的貝殼,可以當作裝飾品,也被當時的人們當作吉利護符。還有兩關鍵要素:海貝表面潔白好看且堅固較輕便於攜帶。種種條件相加起來,恰好滿足當時人的需要。
金屬貨幣最終能取代實物貨幣是歷史大勢所趨。而金屬貨幣一般是以“金、銀、銅、鐵、錫”五金為原材料。尤其是金銀銅,很早且很長一段時間內在經濟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製成各種各樣的形式,用以交換和流通,春秋戰國有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燈,楚國還出現被史學界稱為“最早金幣的郢爰”。“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楚國鑄的郢爰含金量達90%以上,在上層統治階層用以賞賜、聘禮等等,彰顯財大氣粗,還方便攜帶交易。古代經濟生活,銅是見得最多的,錫一般添加在各種“鑄幣”過程,其餘的金、銀、鐵輔佐作用,不能佔據主要地位。
惡錢的由來
惡錢,簡單地説:質料低劣的錢幣。質量不過關,錢幣中參雜有大量的鉛錫,金銀銅的比例非常少,所以叫作“惡錢”。“惡錢”和“標準錢”是相對立的,在某些特殊時期,常常會出現金屬貨幣萎縮、實物貨幣回潮的現象,例如三國時期,北方曹魏一度由官府下令“罷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市”。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什麼幣制混亂、惡錢太多、標準錢被百姓藏起來不肯用等情況。現代經濟學稱這為“劣幣驅逐良幣”。
亂世下的惡錢
三國兩晉南北朝,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都陷入一種混亂和分裂的情況,大一統沒戰亂的時間沒持續超過五十年。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讓貨幣體系徹底崩潰,因為穩定良好的貨幣體系必須要在同樣的社會秩序下誕生。有比“造假幣”和“造錢”財富來的更快更穩定的手段嗎?恐怕是沒有的。混亂的社會情況讓“惡錢”氾濫成災,中央官府沒有大作為去阻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惡錢”是歷史有名的。
司馬西晉的大一統雖然結束三國長期的分裂局面,但它從建立到滅亡都沒有鑄造過錢幣,包括偏居江南的東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用的大部分都是五銖錢形式的錢幣,王莽篡漢曾改制過程中也對“貨幣”下手,推出許多讓人眼花繚亂的錢幣,所謂的“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正是那時候的產物。這一情況沒持續多久,就跟隨新朝政權走向消失。
作為數個朝代社會流通的基本貨幣——五銖錢,錢上有“五銖”二篆字得名,“銖”是古代重量單位,因此“五銖錢”重如其名“五銖”。五銖錢最早在漢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發行,由中央政府專門設立的部門機構鑄造,不允許地方私鑄。
“惡錢”一般有兩大特點:一是型式輕薄,二是材質不純。主要指除非中央官方所鑄的民間私鑄錢。“惡錢”不止盛行在割據亂世,西漢時同樣也有,朝廷失控,私鑄盛行。“惡錢”還有幾個符合現代文化的“假幣”“假錢”“假鈔”的稱呼。雖説有的惡錢質量和重量比官方所鑄更好,但這是極少數,況且還是會大大影響社會經濟的穩定。
因“有利可圖”,各方割據政權的政府插手鑄錢幣一事,鑄造出來的“五銖錢”有着“法定貨幣”的名頭,可實際質量與“惡錢”無異。簡直無恥。作為最該穩定社會的官府,竟然為了眼前的利益破壞長遠的安穩。
“惡錢”的惡
嚴刑峻法下秦朝同樣有着“惡錢”,鑄惡錢的規模較小,所以惡錢數量較少,社會經濟和貨幣系統並未遭到什麼衝擊,相對來説是很穩定的。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以丞、令印印。不盈千者,亦封印之。錢善、不善,雜實之。出錢,獻封丞、令,乃發用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
三國兩晉南北朝延續的400餘年時間裏,虛幣大錢(原本一枚五銖錢,官府規定它值過去的一百枚五銖錢,即直百五銖)盛行,尤其是蜀漢和孫吳,曹魏鑄沒鑄幣則充滿爭議。史上這段時期可被稱為“惡錢最活躍時代”。這不僅過分地“指鹿為馬”、説着白銀是黃金,質量和重量更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還出“一錢頂一百錢”的明碼標價。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呂蒙白衣渡江擒殺關羽,並進而收復荊州後,孫權行鉅額賞賜: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這一億錢,實際購買力嚴重不足。《晉書·食貨志》載:孫權嘉禾五年,鑄大錢一當五百。赤烏元年,又鑄當千錢。故呂蒙定荊州,孫權賜錢一億。錢既太貴,但有空名,人間患之。
惡錢的盛行會將一個國家推向戰爭和混亂的深淵,可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會擾亂經濟秩序和掠奪人民的財富,會使兜裏沒幾個錢的百姓更加貧困,造成社會的極大的動盪。
結語
因此,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穎的角度看,三國兩晉南北朝為何從頭混亂到尾?惡錢肆虐,社會哪能穩定下來,基本生活都保證不了,人心怎能不浮躁?世道怎能不亂?
參考文獻:《晉書》卷二十六《食貨志》、通典》卷八《食貨八·錢幣上》、《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呂蒙傳》、《中國古錢幣》、《 古錢學綱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