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位列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素以菜色紅亮,又兼具麻辣鮮香的特點而聞名。
關於川菜為何能烹飪出那樣紅亮誘人的色澤,其奧秘便在於川菜中有一味叫做“川菜之魂”的必不可少的佐料——郫縣豆瓣。
【郫縣豆瓣醬】
一、“川菜之魂”郫縣豆瓣的起源
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因為連年戰亂,到康熙年間,成都的人口僅餘9萬人,“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四川通志》)
四川巡撫張德地到任後,眼見成都這蕭瑟荒涼的景象,他向康熙上疏請求將其他省份的百姓遷移一些到四川來:“四川自張獻忠亂後,地曠人稀,請招民承墾。文武吏招民百户、墾田十頃以上,予遷轉。”(《清史稿卷二百五十六列傳四十三》)
張德地給出的條件很豐厚,“民少地荒,請不拘省分,凡無恆產傭工遊食之人,經地方官查報,即酌情給予盤費,慰勉安置”,朝廷補貼路費加上康熙承諾的對遷移四川的平民免税五年、永不加賦的承諾,湖南、湖北、廣東等地的百姓知道這個消息後,便成羣結隊前往四川定居。
以經營農副手工釀造製品為生的陳逸仙,便是在這個時期,從福建汀州府孝感鄉翠享村遷徙到四川郫縣定居的。
陳氏族人在製作鹽漬辣椒的過程中,發現蠶豆加麪粉發酵後,配上鹽漬辣椒,可以製造出一款色澤鮮亮、口感香辣無比的醬料,這便是原始的郫縣豆瓣醬。
【製造豆瓣醬】
“川菜之魂”郫縣豆瓣的誕生過程相當曲折,但其主要原料蠶豆和辣椒的由來,卻更加曲折。
二、絲綢之路上的蠶豆,源自漢武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戰利品
蠶豆原產地在亞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因“豆英狀如老蠶”(李時珍《本草綱目》)而得名,它的別名叫做胡豆、佛豆、川豆、倭豆、羅漢豆。
關於蠶豆何時傳入中原地區,要追溯到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的時候。
《太平御覽》記載:“張騫使外國,得胡豆種歸。”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命張騫為使臣,率領100多人的使團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到敦煌一帶,聯合一個叫做大月氏的國家一起抗擊匈奴。
大月氏生活在敦煌、祁連一帶,他們是西域諸國中實力相當靠前的勢力,曾一度逼迫匈奴人送人質給他們以求自保。
但自從冒頓單于崛起後,大月氏在和匈奴人的戰鬥中,便始終處於下風。
公元前174年,冒頓的兒子老上單于率大軍徹底擊敗了宿敵大月氏,老上單于還將月氏王的顱骨做了酒杯。
此後,匈奴人基本上掌控了西域地區,並以此作為自己的補給站“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北州以定”,殘餘的大月氏族人被迫西遷到準噶爾盆地一帶。(《史記·匈奴列傳》)
【張騫出使西域,故宮博物館壁畫】
漢武帝意識到如果坐視匈奴人滅掉月氏,那麼接下來,自己將面臨的對手會更加恐怖,所以,此次張騫出使西域一事,便顯得格外重要。
張騫的西域之行並不順利,一方面西域三十六國有二十六國已經歸順匈奴,另一方面張騫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全靠翻譯官堂邑父才能在西域一帶艱難前行。
舉步維艱的張騫出行不利,他們不知道當時大月氏已經被迫西遷,等到使團趕到河西走廊一帶時,便遇上了駐守在此的匈奴騎兵——張騫一行人剛到“目的地”便被俘虜了。
俘虜張騫的西域諸王得知他們是漢朝使者後,便將其送到了匈奴王庭,等待單于處置。
匈奴單于得知張騫的目標在於大月氏後,便將大月氏的現狀告知了張騫,企圖以此招降張騫:“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漢書·張騫傳》)
匈奴單于將張騫軟禁起來,對他威逼利誘,這一待便過了十年之久,在此期間,匈奴人還給張騫安排了一名匈奴女子為妻,兩人還有了孩子。
【張騫出使西域圖】
十年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時間,對於任何人而言,這都是一段奢侈的歲月,“不辱君命”心懷使命的張騫始終記得自己肩上承擔着的是為國家尋找盟友,掃除匈奴威脅的重責,張騫被關押在匈奴王庭的日子裏,尤其覺得度日如年。
公元前129年,張騫藉着自己十年來的表現,讓匈奴人放鬆警惕之際,偷偷逃跑了。
這一次,張騫身邊沒有了一百多人的使節團,他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等到張騫從別的未投靠匈奴的國家中,得知大月氏的境況後,他才瞭解到自己被關押的十年間,又發生了許多大事。
其中,大月氏在烏孫和匈奴圍攻中,幾次被迫西遷的事情,尤其令他憂心,不過,他也明確了自己最終的目的地——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聚集地。
張騫到達大月氏後,已經自顧不暇的大月氏並沒有力量去實現復仇的行動,加之他們和西漢政權相隔甚遠,因而便拒絕了張騫的提議。
張騫在月氏國待了一年,眼見大月氏無意結盟,便於公元前128年,踏上了回國的道路。
【蠶豆】
張騫的這次出使,雖然未曾完成結盟的目標,卻也幫助西漢王朝打開了和西域諸國的聯繫,張騫此行還帶回了汗血馬、黃瓜、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蠶豆等產品。
憑藉着張騫瞭解的關於西域的風土人情、地產、物產,以及諸國的關係,西漢皇帝通過拉攏和打壓的手段,逐步瓦解了匈奴在西域一帶的掌控權,並以此建立了一條經由西域到中亞,再到地中海附近的“絲綢”商貿之路。
郫縣豆瓣醬必不可少的原料蠶豆,便是在這個過程中,傳入中國的。
三、新航路上的辣椒,象徵着世界從封閉到全球化的進程
辣椒,原產於美洲墨西哥到哥倫比亞這片區域,當地人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人工種植和食用辣椒了。
不過,雖然美洲人工培育辣椒的歷史比較早,但是美洲大陸之外的地區,第一次接觸辣椒,卻是在1494年,哥倫布艦隊的隨船醫生Diego lvarez Chanca將辣椒帶到歐洲之後,辣椒才逐步流傳到亞非地區。
作為一種舶來品,辣椒見證了人類文明由分散到走向整體的全球化進程。
1492年以前,大多數歐洲人還相信地球是一個平面,世界上只有亞洲、非洲和歐洲三大洲的存在。
【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1606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發現澳大利亞;1820年美國人帕爾默發現南極大陸。】
由於地平説的存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歐洲人都將和中國進行絲綢貿易的道路,當作人類文明相互交流的橋樑。
當時從歐洲到達中國,主要有三條道路,不過隨着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這三條絲路都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掌控,在這種情況下,東方的商品運送到歐洲後,價格漲了8到10倍,西方商人在繳納鉅額過路税之後,往往只能以虧損的結果收尾。
【1375年加泰羅尼亞地圖集】
歐洲的貴族們為了維持自身奢侈的生活,他們不得不花費更多的代價來獲取東方的商品,正如西班牙重商主義者馬斯塔利弦指出的:自身生產的不足以及必須購買外國的商品。
而且,歐洲興起的資本主義正處於萌芽階段,他們對原料、市場、貨幣的需求,進一步加強了歐洲人探索世界的訴求。
恩格斯直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在15世紀時代大背景下,新航路開闢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四點:
1、經濟上,15世紀以來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促使歐洲人需要尋找市場、原料和資本;2、政治上,為了尋找盟友,打破奧斯曼土耳其對歐洲各國的封鎖和入侵;3、文化上,基督教管理下的歐洲各國,為了傳播宗教信仰,推動了這次航海大發現運動;4、科技上,指南針傳入歐洲,加上多桅多帆快船造船技術的發展,為新航路開闢提供了物質保障。
與這場時代大變革相比,辣椒更像是這種變革的見證者,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我們展示了商品從美洲被發現,再經由殖民者之手傳遞到歐洲,最後擴散到全球的歷程。
【辣椒關係圖】
中國歷史上初次記載辣椒,是在1591年發行的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四時花紀》一文中,並且該書是將辣椒作為一種觀賞植物進行描述的:番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
換言之,辣椒出現在我們中國人的食譜中,只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結語
隨着交通工具的發展,地理環境對於人類文明相互交流的阻礙越來越小,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成了時代發展的必經階段。
這一罈郫縣豆瓣醬背後,便涉及到絲綢之路和新航路開闢兩起歷史大事件,由此我們可知川菜好吃的奧秘背後,其實是它能從外來文化中不斷吸取精髓,從而迸發出無窮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