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不論是歷史的朝代還是現今的生活裏,俠客的故事一直膾炙人口的流傳着。俠客是古人們在苦難生活中寄託希望產生的一種文學形象,有着高超的武功和豪爽的性格,一生懲惡揚善,行走江湖,快意恩仇。伴隨着俠客的故事,自然少不了兵器這一説。
中國自古就是兵器的行家,故有“十八般兵器”這樣一種説法,十八般兵器把中國自古以來的兵器分為九長九短,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在習武之人中頗具代表性,而這其中最著名的兵器,莫過於刀和劍了。
刀和劍都是發源於遠古時期的生產工具,在為了與野獸搏鬥謀取生存環境的情況下,最原始的刀和劍作為一種工具被製造了出來。最開始是把木頭削成扁平,厚實且一側鋭利者為刀,用以劈砍和防禦,輕巧且兩側鋒鋭者為劍,用以刺和鑽。
隨着時代更替,文化與工匠技藝的發展,人們在無數的戰鬥中發現了刀的殺傷力更強,但是有失靈活與美觀,而劍則容錯率更大,同時細長的外形更加符合當下的審美,於是一時間,佩劍的風氣興起了,而這個風氣還延續到了非常久遠的後代。
劍一直是被文人墨客們追逐的文雅之器,著名詩人李白、辛棄疾都對劍是如痴如醉,甚至不乏一切官宦之臣為了一把寶劍一擲千金,這都是因為佩劍讓人頗有幾分獨特的氣質。而刀就沒有這麼好運了。刀,十八般兵器九短之首,單刃厚脊,長面冷鋒,主劈砍,亦能突刺。
在過去人們的生活裏,刀更多的被作為劈砍用的工具,因為質地厚重,使用起來需要大把的力氣,遠不如劍的靈活。但正因如此,刀在面對強敵或是強壯之人使用的時候,大放異彩。在戰火頻發的春秋戰國時期,軍隊身體素質十分強健,而作為衡量戰士們戰鬥力的武器裝備在這時就顯得十分重要。
面對難分伯仲的鑄造鎧甲的技術,軍隊直接比拼的就只有直截了當的殺傷力,而這殺傷力則非刀莫屬。為了更適合軍隊的使用,刀在春秋戰國時期大放異彩,並且外形有了十足的進化,更加偏向於戰鬥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用冶鐵技術大幅強化了青銅軍械,鐵刀的出現讓刀的製作工藝大大改善,並且更為堅韌適用。
刀的用法,大開大合,孔武有力,帶着捨我其誰孤注一擲的氣勢,這在武俠小説裏被稱之為“刀勢”。使刀者,亦或剛猛無比,悍不畏死,亦或身形迅捷,詭辯莫測。憑藉出色的殺傷力,在無數的戰爭中,刀作為作戰武器可謂是戰功赫赫,各個國家爭先鑄造,可謂是冷兵器時代的王者,被譽為“百兵之帥”。
隨着隋唐灌鋼法的出現,刀的種類越發的繁多,並且用刀之法也是層出不窮,各路能人志士競相研究,軍隊更是視之為寶,一直流傳到近代戰爭,依然有着刀的身影。在熱兵器時代裏,拼刺刀和大刀隊等近戰存在,讓人們也無法忽視冷兵器的威力。在最初的刀的外形上,是十分樸素的,唯一的特色就是厚重迅猛,通過本身的重量與快速下劈產生傷害。
而隨着人們對刀的使用越來越多,產生了非常多的對於刀的見解,於是乎,大環刀這種軍隊刀被改造產生了。它刀身均長三尺五寸,柄長七寸,刀刃更加的頎長並且縮減了刀脊的厚度,改為九個孔洞,每隔三寸五分一孔,其中根據自身需要放置精鋼打造的環,置七環稱之為七環刀,放九環稱之為九環刀。
這是為了方便步兵使用的一種步戰軍刀,既可單手揮舞,也可雙手劈砍,本身質地比普通的刀更為緊密,但是質量更輕,極其適合步兵作戰。同時刀脊九個精鋼環,環環相扣,借力打力,在劈砍過程中通過重力讓刀本身的砍殺威力大增。這種大環刀,在近代戰爭裏依然有出現,所謂的大刀隊就是使用的這種大環刀。
根據自身力氣與操作方式來選擇環刀環的數量,體弱者可空環,身強體壯者九環刀揮舞婉若游龍,在戰場上勢不可擋。這也是為什麼專家説,若遇見刀上有九環的,趕緊遠離的原因了。敢使用九環刀的人一般都有着驚人的力量和嫺熟的刀法,習武者經常用重物纏身來鍛鍊自己的力量,二者相加,九環刀使用者可以説是以一敵二力壓羣雄的了。
刀和劍都是中國冷兵器文化裏十分出彩的兩大方向,他們在我國曆史上甚至國外的歷史上都有着非常濃墨重彩的出場戲份。我國產生了非常多的名刀、名劍,這不僅僅是一種工匠技術的體現,更多的也是我們文化的濃縮。
刀劍弗如一場夢,幾度春秋幾杯空。刀和劍都是俠客們的印記,而俠客也一直是我們嚮往着的行為方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一場又一場的夢,轉瞬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