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學而優則仕,這是千百年以來的傳統。不過,名士和名臣有着很大的不同。名士可以意氣風發,慷慨激昂,隨意發表意見。而想做名臣除了有本事,還要看場合。時機不當,方法不對,都會導致滅頂之災。本文要介紹的這位人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個人,名叫崔琰。
説起崔琰這個人,在漢末可謂大名鼎鼎。他本是清河郡東武城人氏,早年曾投身漢末大儒鄭玄門下,後來“周旋青、徐、兗、豫之郊,東下壽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歸,以琴書自娛”,儼然一副名士風範,其名氣響徹中原。
崔琰的名聲很快便引起了袁紹的注意,將其招入麾下,並委以騎都尉之職,很快成為袁紹集團中士人的代表人物。不過,隨着官渡之戰的結束,崔琰料定袁氏集團必將敗於曹操,為避免受到殃及,主動辭官回鄉。
不久,曹操攻佔冀州,廣攬人才,大名士崔琰自然也是曹操拉攏的對象。請出崔琰後,曹操不但對其非常尊重,還將其委以冀州別駕從事之職。數年後,曹操又專門委派崔琰去輔佐年輕的曹丕。
曹操擔任丞相後,崔琰被任命為東曹掾一職。關於這個職務,《續漢書?百官一》中説:“東西曹掾比四百石,餘掾比三百石”,看上去職務並不高,但卻非常重要,專門負責曹魏集團的人事選用權,可謂“位卑權重”。後來曹操晉封魏王,崔琰又被委以尚書之職。這些都可以看出曹操對崔琰的欣賞及重視程度。
崔琰能獲得曹操的賞識,靠的並非溜鬚拍馬,而是確有真才實學,不僅在擔任東曹掾期間為曹操提拔了大量有用之才,且以“清忠高亮,雅識經遠,推方直道,正色於朝”著稱於世,在曹魏集團享有崇高威望。
不過,獻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崔琰卻被曹操賜死,其罪名叫做“腹誹心謗”,意思是在心懷不滿,意圖誹謗。這個罪名純屬莫須有,故此在當時就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樁冤案。
崔琰之死究竟冤不冤呢?其實一點也不冤,而且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時曹操為立曹丕還是曹植為接班人而非常頭疼,因此採取了一個特別的方法法:徵求手下一些大臣的意見。
據記載,曹操諮詢的對象有五人:太中大夫賈詡、尚書崔琰、東曹掾邢顒、西曹掾丁儀、黃門侍郎丁廙。在這幾個人中,只有崔琰採用了“露板答曰”的方式,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他是支持曹丕的。就是這個原因導致了崔琰後來的悲劇。
崔琰此舉的危害在哪兒呢?他把一件原本極端機密而且曹操不願意公開的大事昭示於天下,造成了曹操兩個兒子的爭嗣由私下較力變成了公開較量,險些影響了曹操原本通過私下、和平的方式解決立嗣問題的初衷。曹操勃然大怒,最終以莫須有之罪要了崔琰的命。
可憐大名士崔琰,雖然為人剛直,做事勤懇,卻不懂得官場生存之道,最終導致殺身之禍。這怨誰呢?只能怨他自己。反觀賈詡,問而不答,等曹操急眼了他才蹦出幾個字來,曹操不但不怪,反而大笑而去,那才叫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