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使張騫出使西域十三年後,回到了漢朝,漢武帝召集兩千石以上的朝官,全部到承明殿場迎接張騫。
由此可以看出漢武帝對張騫歸來的激動和喜悦。
大殿外,為了慶祝張騫歸來,鐘鼓齊鳴;大殿內羣臣鴉雀無聲,漢武帝端坐高堂,眼神裏全是熱切。
張騫衣衫襤褸,步履蹣跚卻又急切的走進殿堂。
當張騫一步步走到殿中,哭着喊出那句“漢使張騫向陛下覆命”時,漢武帝眼裏淚光瑩瑩,滿堂大臣無不唏噓。
漢武帝疾步下堂,張騫一聲“陛下”,抱住漢武帝的腿哭的不能自已。張騫十幾年來所受的苦,所經歷的絕望和無奈,在見到武帝的一刻,全部爆發了。
他就像是一個離家太久的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他的委屈,他的辛酸,都化作那一聲聲的哭泣。
漢武帝扶起痛哭的張騫,眼裏滿是熱淚,他搖着張騫的肩膀:“張騫,你這十幾年跑到哪裏去了,怎麼一點音信都不給朕,朕整整想了你十三年….”
漢武帝這一句小兒女似的埋怨,飽含了對張騫的牽掛,這一刻的君臣之情,讓無數的觀眾感動落淚。
這一刻,寶叔的演技絕了,以至於大家説陳寶國之後,再無漢武帝。24歲的任重也貢獻了炸裂似的演技。
1.少年張騫絕域探險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欲出兵匈奴,想聯合大月氏國,結成同盟,共同攻打匈奴。他貼出皇榜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張騫是皇宮中的郎官,曾經做過漢武帝的伴讀,他喜愛探險,於是勇敢的揭了皇榜。
很多人不明白張騫的舉動,他是武帝的近臣,有光明的前途,在長安有安逸的生活,怎麼就非要去那未知的領域冒險呢?
張騫用一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來回復親朋的質問。這是典型的長安公子哥的作風啊!少年輕狂不知天高地厚,狂熱的內心滿是對探險的渴望。
但是於武帝而言,張騫此舉無疑是為國分憂的壯舉。
武帝給張騫挑選了100多名精壯衞士,還找了一位歸順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甘夫,充當嚮導和翻譯。
漢武帝親送張騫西出長安,在張騫揚鞭打馬那一刻,漢武帝擔心張騫能否活着回來。
風度翩翩的少年,帶着豐厚的盤纏和大漢精美的瓷器絲綢,帶着對異域的嚮往,西出陽關,開始了他的探險之旅。
張騫出關後,被關外的景物風情深深的吸引,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戈壁草原,這些在書中讀到的景物,他實實在的看到了。就像我們初次旅遊一樣,一切是那麼的新鮮,刺激。
張騫趁出公差的機會,狠狠的滿足了自己的旅遊欲。
就這樣邊走邊玩,等他們一行來到了河西走廊,一切的驚喜都變成了驚嚇。
河西走廊在月氏西遷後,已經被匈奴人控制。匈奴人發現張騫後,立即把他帶到了匈奴的王庭。
匈奴單于是不允許漢朝的使臣借道匈奴去大月氏國的,軟禁了張騫。
期間匈奴人為了讓他投降,還給他配了匈奴女人為妻,但是張騫這個公子哥,卻是個硬骨頭,寧死不肯當漢奸。
匈奴打發他去放羊。他一邊放羊,一邊學胡語,還熟記地理,他時刻在為逃跑做準備。
匈奴人看着張騫説匈奴話,穿匈奴衣,還娶了匈奴女人,生了孩子,對他放鬆了看管。
此時不跑更待何時,張騫帶上妻子孩子、甘夫偷偷的溜了。
十年才重得自由,換是誰,都想回家吧。可張騫沒有急着回長安。
他選擇繼續完成任務,向未知的前路繼續出發。
走出匈奴的地界,他繼續西行,來到了大宛國。
大宛國慕名漢朝已久,對漢朝的絲綢瓷器非常喜歡,有通商的想法,對張騫一行非常友好。
臨別還送給了張騫大宛國寶--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日行千里,無疑是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張騫騎着寶馬,很快就到了月氏國邊境。
月氏,他整整遲到了十年。
張騫手持漢武帝賜的金牌節杖,對着東方跪拜:“漢使張騫,找到月氏國了,特向陛下覆命。”
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已經是歷經滄桑、憔悴支離的中年男人。不變的是他的忠誠和一腔熱血、一份孤勇。
2.歸來少年已老
在月氏,張騫聯合月氏國抗擊匈奴的事情,進展的並不順利。
不過月氏對他很友好,臨別時給了張騫鑄劍的精鋼粉,應該是一種鍊鋼用的一種礦石吧!張騫帶着西域的地理知識,風土人情,蔬果種子,美食食譜等返回漢朝。
他這次選擇避開匈奴,走人煙稀少的大漠。
他借道羌人地方,只是羌人區已經被匈奴征服。
張騫再一次悲催的落到匈奴的手裏。
不過這次運氣還算好,不久匈奴內亂,張騫趁亂逃了。
穿越萬里黃沙,張騫一行一路乞討,終於在奄奄一息時,爬到了漢朝的邊關。
當他看到久別的故土,他暈倒在故鄉的土地。
在邊關將領的護送下,張騫一刻不停的回到長安。
於是有了電視劇《漢武大帝》中,那讓人熱淚盈眶的三分鐘。
張騫出使西域,太史公司馬遷稱他為“鑿空”之旅。
張騫雖然沒有完成漢武帝聯合月氏抗擊匈奴的任務,但他把西域的蔬果寶馬等帶回了大漢,把西域的地理知識帶給了漢人,把大漢的文明遠播西域。
以後無數的商旅馬隊沿着張騫的足跡,將漢朝的絲綢瓷器遠銷西域。
一條絲綢之路綿延千年。
至今仍以“一帶一路”的方式在繼續。絲路未完,強漢未央!
張騫出使西域對後世影響深遠。
如果沒有張騫,不知道現在我們能不能吃到葡萄、石榴、核桃、大蒜等美食。
如果沒有張騫,還會不會讀到“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詩句。
如果沒有張騫,不知道還不會有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霸語。
張騫和鄭和、哥倫布一樣,都是勇於探索未知領域的英雄。
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大膽的走出去,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闖一回,才能擴展生命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