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文,讀和寫是關鍵!小學生培養興趣,初高中重在思考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時間就快到了,最近幾年,我國教育迎來巨大變革,自2014年開始,上海、浙江兩地率先啓動高考綜合改革,2017年、2018年、2019年多個省份也相繼啓動,內容主要集中在文理不分科、實行賦分制等方面。今年,北京也取消了高考文理分科。這就意味着,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教育改革將更注重學生理解、思維等綜合能力的考察,很多學科的題面閲讀量從七八千字逐步增長到約九千字,要求學生閲讀速度要快,閲讀理解要準,用套路追求好分數越來越難。孩子如何才能學好語文?《生命時報》邀請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張洋,北京市東城區回民實驗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劉燕君做詳細指導。

2017年,教育部開始實行中小學語文新的課程標準,初中要求能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閲讀現代文每分鐘不少於500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疑問,9年總閲讀量不少於400萬字。新課標不再要求死記硬背、語法修辭等知識,不主張寫命題作文,看重學生根據課內外信息,形成和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事實上,近幾年,語文學習的新教改一直在快速推進。”張洋説,語文學習更加強調“人文性 工具性”的理念,與以前相比,增加了閲讀能力和背誦名篇的要求。比如,在古文閲讀中,增強了對整本書的理解要求,特別是《論語》《孫子兵法》《史記》等推薦書目。中學需要背誦文章從45篇增加到70多篇,考試範圍不僅是中學所學,而是12年語文學習的積累。對教育改革和對語文學習的認識上,大家都需要有一個質的轉變。

“之所以加強語文能力的考察,與學科本身特色及日後應用有關。人需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也需要理解別人的意圖。從事任何工作,都離不開‘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劉燕君説,孩子與小夥伴交流,以後參加工作、戀愛結婚,都要和人溝通交際。從語文表達中,可見人的氣質、修養。而且,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字代表這個國家的文化、文明,也彰顯着文化自信。張洋表示,語文能力是口語表達、閲讀理解、寫作能力等綜合能力的結合,語文好的學生,中學階段不一定顯現很強的優勢,也不一定成績突出,但如果喜歡閲讀,對錶達有興趣、有信心,走進大學和社會後,更容易融入新的羣體,一生髮展都會獲益。

目前,很多孩子學語文的方向不對,家長也使錯了勁。兩位老師將現狀總結為“三化”:1.功利化。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很着急,總想學點“竅門”快速提高成績,以致孩子學習機械化,不靈活。2.成人化。以作文為例,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寫作不夠深刻,表達欠缺文采,“拔苗助長”地糾正,這種忽視孩子思維規律的方式,可能扼殺了其對語文的喜愛和自信。3.片面化。現在學習語文的方法五花八門,強調海量閲讀、繪本閲讀,家長也盲從跟隨,以致孩子走馬觀花地傻讀,沒有入心。

“現在累加給孩子的閲讀書籍越來越多,該是做減法的時候了。”劉燕君表示,語文是融匯在日常點滴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情皆是語文。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人們觀察生活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和感悟理解就不同。結合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家長引導孩子看疫情中不同的人生百態,幫孩子正確理解世界,這都是語文,遠比機械讀多少本書強得多。

學語文就像騎自行車,孩子要自己練,摔跟頭爬起來,才能自己長本領。家長要按照孩子年齡認知特點,語言成熟快慢的差異,陪伴孩子慢慢長大。在此基礎上,不同年級的孩子學語文各有側重,兩位老師給出了指導建議:

小學要以“有興趣説、敢説、會説,有興趣寫、敢寫、會寫”作為目標。孩子特別喜歡故事性強的文章,家長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孩子在情境中學習,親子互動、繪本閲讀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讓孩子看主持人大賽、詩詞大賽等語言類節目,也是特別好的學習機會。如果通過一篇文章或一個節目,能喚醒孩子對閲讀的興趣,或對某位作家的關注,就是有效閲讀。

初中和高中重在思考,從課本中感悟生活。中高考重點的閲讀書目,要安排好時間陸續讀,可以多讀、精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目。初高中閲讀要重抓重點章節、重點文章、重點人物的個性。作為閲讀的輔助手段,也可以通過看電影、電視劇、話劇,或藉助聽書軟件,幫助學生增加閲讀興趣,提高理解思維能力。對寫作能力的培養,建議學生每週養成寫週記的習慣,或每天寫百字左右的日記。寫作的內容一定是源於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思考,有感而發。關於口語表達,建議家長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比如飯桌上聊天交流時,跟孩子討論一些新聞熱點或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3 字。

轉載請註明: 學語文,讀和寫是關鍵!小學生培養興趣,初高中重在思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