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粟裕, 為什麼被稱為“戰神”?

開國上將粟裕, 為什麼被稱為“戰神”?

粟裕

從普通士兵到共和國大將,從南昌起義到全國解放,著名軍事家、戰略家粟裕身經百戰。在夫人楚青的印象裏,“除了排長,軍中從班長到總參謀長幾乎所有軍職粟裕都親任過,他是一個完全依靠戰績戰功,從基層點滴成長起來的開國將領。”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稱讚粟裕“百戰百勝”,粟裕總是半開玩笑地回答:“我哪裏是百戰,好幾百戰了。”

他戎馬一生,先後6次負傷。頭部兩次負傷,在武平戰鬥中,子彈從他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過;在水南作戰中,被炮彈炸傷頭部。手臂兩次負傷,在硝石與敵作戰中,他左臂負重傷留下殘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贛邊的轉戰中,他右臂中彈,新中國成立後才取出子彈。除此之外,1929年攻佔寧都時,他臀部負傷;1936年在雲合開展游擊戰中,他腳踝負傷。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後,家人從他火化的頭顱骨灰中,竟發現了三塊藏在腦袋裏長達54年之久的彈片。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軍中粟裕被認為打仗最像毛主席的將領,從指揮小型游擊戰到運籌大型戰役,毛主席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粟裕的信任和讚賞。三大戰役僅有淮海戰役是以少勝多,60萬對陣80萬最終殲敵55.5萬餘人,粟裕指揮的華野部隊佔淮海戰役參戰部隊的70%,殲滅的國民黨軍佔殲敵總數的80%。毛澤東事後説:“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蘇中七戰七捷、魯南大捷、血戰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戰役……戎馬一生粟裕以勝仗聞名軍中,贏得了“常勝將軍”的稱號,1949年9月,在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期間,劉伯承由衷地向中外記者稱讚粟裕:“粟裕將軍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1961年,毛澤東在武漢會見英國名將蒙哥馬利元帥。談及解放軍的軍事統帥時, “我的這些戰友中,數這個粟裕最會打仗。”

毛主席的欣賞、將領們的欽佩、部下的擁護以及最為重要的百戰百勝的驕人戰功,當1955年授銜時,“戰神”粟裕最終沒有躋身元帥,而被毛主席封為第一大將,於是關於他“兩辭司令一辭元帥”的説法,成了粟裕身後戰功之外,人品的最佳註解。

開國上將粟裕, 為什麼被稱為“戰神”?

成名之仗——蘇中戰役七戰七捷

粟裕大將一生經歷許多勝仗,特別在解放戰爭時期的經典戰役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蘇中戰役以3萬之兵擒服敵人4倍精鋭,而且七戰七捷;濟南戰役後迅速提議中央發起決定新中國解放步伐的淮海戰役,並被毛主席贊為“第一功臣”;上海戰役巧妙地以軍事壓力摧毀敵人的心理防線,最終避免了上海經濟遭受創傷……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與南京、上海僅一江之隔的蘇中地區成為國民黨軍進攻的重點。為了粉碎敵人的進攻,毛澤東指示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主力出擊津浦鐵路,並準備殲滅由浦口北進的敵人。粟裕經過認真分析,認為與其外線出擊,不如先在內線打一仗再走。

1946年,從7月13日至8月31日,華中野戰軍以3萬餘人的劣勢兵力迎擊國民黨軍12萬人的進攻,連續作戰7次,殲滅敵軍5萬餘人,被解放區軍民譽為“七戰七捷”。這次戰役,是解放戰爭的初戰,起到了戰略偵察的作用,為中央軍委制定內線作戰的戰略方針,提供了借鑑。華中野戰軍在戰役中繳獲了大批美式武器,極大地提高了裝備水平。戰士們撫摸着嶄新的卡賓槍,高興地説:“蔣介石這個運輸大隊長真不錯,知道我們的漢陽造不好用,就送來了卡賓槍,連收條都不要。”

戰後,作為這次戰役策劃者和指揮員的粟裕,得到蘇中軍民的高度讚揚和由衷敬佩。“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的民謠被改編成歌曲和故事,在當地一直流傳至今。

經典戰例——淮海戰役以少勝多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同國民黨軍進行的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是我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和軍區部隊(共60萬人)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領導指揮下,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具體運籌指揮下,以徐州為中心,在北起臨城(今薛城),東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廣大區域內,同數量上、裝備上佔優勢的國民黨軍隊進行的一場大決戰。

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略決戰,唯獨淮海戰役是以少勝多。解放軍以60萬對國民黨軍80萬殲敵55.5萬餘人,而粟裕指揮的華野部隊有16個縱隊、1個軍、3個軍區部隊,佔淮海戰役參戰部隊的70%,殲滅的國民黨軍佔殲敵總數的80%。

斯大林得知淮海戰役勝利的消息後在筆記本上寫道:“60萬戰勝80萬,奇蹟,真是奇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蘇聯首任大使尤金來華前,斯大林特意交代他:“淮海戰役打得成功,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蹟,也是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你到中國幫我辦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尤金到中國後,向毛主席轉達了斯大林的要求,毛主席説:“這個戰役是粟裕同志在濟南戰役快結束時提出來的。”南京軍區副參謀長王德將淮海戰役的經過情況向尤金作了詳細介紹。

在淮海戰役前、戰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軍委提出“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建立統一指揮體制的建議,將淮海戰役發展為戰略決戰的建議”,“小淮海”發展為“大淮海”,使戰役進攻發展為南線的戰略決戰。在戰役指揮上力求先解決黃維兵團,從而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鑑於粟裕對淮海戰役的貢獻,毛主席在1949年的一次談話中説:“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開國上將粟裕, 為什麼被稱為“戰神”?

特殊戰役——心理戰巧取大上海

1949年4月20日至21日,第三野戰軍渡過長江後,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兵臨上海城下。

晚年的粟裕曾經回憶説:“我在淮海戰役一結束就開始考慮上海戰役了,渡江不緊張,國民黨的江防算不了什麼,當時主要考慮的是怎樣截住上海的湯恩伯集團。”粟裕認為,解放上海不能採取長春方式,因為上海有600萬人口,一旦長期圍困,老百姓的生活將陷入絕境。完全按照天津方式解決也不行,萬一把上海打爛了,對全國經濟建設的影響太大。最可行的辦法是攻擊吳淞,既可以截斷國民黨軍的海上退路,又能吸引市區守軍前來增援,有利於我軍在野戰中大量殲滅敵人,從而避免在市區進行大規模的戰鬥。

1949年5月1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向吳淞及其附近地區發起進攻。經3晝夜激戰,我軍傷亡很大。正當粟裕調整部署,準備對上海發起全面進攻時,忽然接到上海守軍將全面撤退的情報,於是決定提前發起總攻,並再三提醒攻城部隊:“進入市區作戰時,儘可能不使用重炮轟擊。”

23日夜,第三野戰軍各部隊從四面八方向上海發起進攻。此時國民黨軍的心理防線被摧毀,20萬守軍除5萬人乘船逃跑,少數負隅頑抗者被武力解決外,大部分繳械投降。27日,上海戰役勝利結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0 字。

轉載請註明: 開國上將粟裕, 為什麼被稱為“戰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