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認知中,都是漢室將公主嫁於匈奴,換取一時的安寧。那時也是沒辦法,漢朝軍隊一度拼不過匈奴騎兵,只能用和親的方式來緩和之間的矛盾。
不過,若是再細細梳理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當年被俘或投降的漢室將領(官員),大多娶了匈奴女子為妻。
李陵的事情應該算是一個悲劇,他無意投降,只是不願意看着士兵無辜喪生,就打算先詐降再尋機逃回。但哪知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李陵的“詐降”被坐實了。最終,李陵的家人受到了誅連,使其只能就地娶妻生子。直到唐朝時期,李陵的後人還特意跑回來認親。
李陵娶了單于的女兒,也許在大家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他是漢室的一員大將,對方為了收買他,將自己的女兒嫁於他,應該是一個非常正常之舉。不過,若是放於漢室,皇帝會將自己的女兒嫁於一個降將嗎?除非對方的身份至少是首領級別。
其實,從這裏已經可以看出事情的苗頭了。
再看一個人的例子,蘇武。
愛戲劇的人一定對他的“漢節”印象深刻,都沒毛了還依舊用它牧羊。當時,匈奴太想讓蘇武投降了,於是,各種辦法軟硬兼施,還説公羊產子他就可以回家了。
為何匈奴不用其它的“藉口”,非得拿公羊説事?
若是從傳統邏輯去思考,此事和“太陽從西邊出來”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匈奴的文化不是漢文化,所以有些事情還得偏着想。先看這段記載,漢宣帝見蘇武折騰了大半輩子,連個兒子都沒有,於是,就問他:“武在匈奴久,豈有子乎?”
蘇武在匈奴待了十九年,聽漢宣帝的語氣他似乎知道蘇武在匈奴娶了妻子,那蘇武怎麼回答的?“我在匈奴有一個胡妻,還生了一個兒子,叫蘇通國,我回來後,匈奴還遞話過來,可以將人贖回去。”後來,漢宣帝就花錢將蘇武的兒子贖了回來,讓其做了郎官。
然而,這件事情在史籍中只是一筆帶過,這應該是和當時漢朝的文化及政治氛圍有關。不過,現在再看此事,讓人回味的地方就多了:一位寧死不降的漢官,怎麼會有胡妻,還誕下了兒子?若是按照一些史學者的説法,這屬於“美人計”,但好像又不能完全説通。
因為,後來的匈奴是直接開價,讓蘇武將自己兒子給“買”回去。那麼,只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這種情況了,那就是:匈奴沒有種族觀念,他們更看重的是人口數量。而我們此處説的“匈奴”,本就是一個“雜合體”,“匈奴”只是一個總稱罷了。
匈奴為何更看重人口數量,因為,在古代人口就是實力的代表,以前打仗拼的就是人口。秦國和趙國在長平一戰時趙國完敗,趙軍一共損失了大約45萬人,包括坑殺,從此趙國走向了衰敗。其實,匈奴想要的只是快速擴充人口,才使得漢朝的將領(官員)有了胡妻。
因為,匈奴並不在意他們後代的血統。若是這樣看,很多事情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釋了。
此外,張騫也有胡妻,據説,他能成功逃出匈奴,還是得胡妻的幫助。李廣利也娶了單于的女兒,李緒和衞律等人在匈奴都有娶妻。看來,匈奴並沒有將他們當“階下囚”看待,反而讓他們從事更重要的工作,應該就是為了繁衍後代。這一點對於匈奴來説非常急迫,他們為了對抗漢室至少在人口數量上不能差距太大。
匈奴還會算經濟賬,蘇武可花錢贖回兒子給自己養老,後來,曹操也同樣花錢將蔡文姬贖回了,不過,沒有贖回她的小孩,這大概是和中原的文化有衝突。用人換錢,這買賣划算,畢竟,錢財可以換取更多的實用物品,這就是匈奴的一個經濟邏輯。所以,再回頭想想當年匈奴與漢室和親一事,也許匈奴的出發點更多的還是在人,才使得和親一事推進得如此順利。
以至於,雖然匈奴也會時不時騷擾一下漢朝邊境,但他們只是想獲取更多的利益,對於和親一事卻是始終都沒有排斥過,相反似乎還很喜歡這種安排。
在思考歷史上的某種現象時,將目光偏一個角度也許答案會更接近真相,畢竟文化上的差異會帶來思維方式上的不同,若是想當然的按照慣有的思路思考,那沒準只會原地轉圈了。
當然,不管漢朝將領在匈奴有沒有妻子,他們都不想待在匈奴,畢竟,遠離家鄉的他們,心永遠都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