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趙國都快被滅了,幽繆王為什麼還要殺李牧?《史記》已經給出答案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經典

戰國時期的趙國,從建國初期開始,其北方就一直存在着遊牧民族的外患。
趙襄子滅代,以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的北征,用意都是力求消除北方威脅,使趙國專心致力於國內發展,進一步逐鹿中原。
然而,遊牧民族行動飄忽不定,想要消滅他們十分困難,即使如趙武靈王雄才大略,也只能削弱他們的武力威脅,不能輕易將其徹底消滅。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的征伐,大破林胡、樓煩,消滅了中山,秦國也攻佔了義渠。而這四國的遺民,可能不少轉投匈奴,讓匈奴勢力壯大許多,最後統一了北方的戎、狄勢力。
趙武靈王劇照
大家都認為李牧膽怯、畏戰
趙孝成王時期,趙國國勢轉趨衰弱,匈奴乘機加強掠奪,趙國便派遣李牧駐守於代、雁門,擔任防禦匈奴的任務。
根據《史記》記載,李牧鎮守邊疆期間,“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還下令“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
這一命令,導致趙國遭遇匈奴來襲時,趙軍總是入保城中,堅守不戰。
匈奴與趙國邊兵都認為李牧膽怯畏戰,趙孝成王也為此多次催促他,但他不聽王命,迫使趙王將其撤換。
李牧劇照
孰料新任趙將屢次出戰匈奴,屢次吞敗,導致趙國損兵折將損失慘重。
趙王這才發覺,李牧先前的策略雖然看似膽怯,但讓趙國毫無損失,便重新任命李牧守邊。在取得趙孝成王應允他可採舊法治軍後,李牧重新接下了大任。
李牧破匈奴
在李牧的調教下,趙軍的士氣日漸高昂,“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李牧見趙軍出擊的時機成熟,便挑選出作戰人員,加緊訓練。
同時,他為了欺騙敵人,故意叫趙軍四處放牧;待匈奴人來搶奪時,又故意丟下千餘人敗走。
匈奴首領果然中計,親率大軍入侵,李牧充分利用敵人驕傲與輕敵的弱點,“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
之後的十餘年,匈奴不敢接近趙邊境,趙國北方邊境獲得安定。
李牧畫像
李牧破匈奴之舉,告訴我們兩件事情。
其一是李牧善於用兵,他是趙孝成王時期、趙國轉趨衰弱之際,最重要的中流砥柱之一。
其二是隨着趙國日趨衰弱,北方自從趙武靈王以來較為穩定的局面,也產生變化,因為匈奴有見獵心喜之意,使趙國的壓力頗大。
幸好,趙國仍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加上廉頗、樂乘、李牧等名將的輔佐,趙國雖然略顯吃力,但勉強有能力應付外來的威脅。
廉頗劇照
廉頗出奔
趙孝成王去世,由其子趙偃繼位,史稱趙悼襄王。
當時,趙國與鄰國之間的戰爭仍頻繁,讓趙悼襄王無力來爭取安定空間、整頓國內政治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悼襄王時期的趙國對外戰爭中,有遭受秦國入侵而爆發的,也有不少是自己先對外發動戰爭的。
例如悼襄王即位後不久,派遣廉頗攻下了魏國的繁陽。當時趙國領土被秦國日漸蠶食,趙國決定對其他國家進攻來爭取版圖。
然而,廉頗在立下這一戰功後,趙悼襄王對他產生了疑慮,遂派遣樂乘來接掌廉頗的兵權。廉頗不滿,率軍進攻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出奔魏國。
攻下魏國的一城,卻讓兩名優秀的將領離開,真是得不償失!
李牧之死
趙悼襄王在位九年後去世,其子趙遷繼位,史稱趙幽繆王。
趙幽繆王二年,秦國大舉攻趙。桓齮攻趙平陽、武城,趙將扈輒率軍於平陽迎戰秦軍,結果大敗,喪師十萬。扈輒被殺,又讓趙國受到重創。
第二年,桓齮從上黨越過太行山,攻取趙地赤麗、宜安,對邯鄲形成包圍之勢。
萬分危急之下,趙國任命李牧為將,大破秦軍於肥,桓齮畏罪奔燕,李牧因功封為武安君。
又過了一年,秦軍分兩路再度攻趙,一路攻到鄴地,一路由太原向番吾進攻,李牧在番吾擊退秦軍。
雖然李牧一再擊退秦軍,但是趙國也損失慘重,在當時的形勢下,趙國僅能勉強阻擋秦的滅亡行動,而不能對秦施加毀滅性的攻擊或壓力。
趙幽繆王五年,趙國的代地發生大地震,從樂徐到平陽,房屋倒塌大半;次年,趙國又發生饑荒。這些嚴重的自然災害,不僅削弱了趙的力量,還打擊了趙人的信心,更加速了趙的滅亡。
沒多久,秦軍又兵分三路大舉攻趙,北路由李信率領,兵出太原、雲中;中路由王翦率領上黨之兵,通過井陘,進攻趙國中部;南路由端和領兵,自黃河北岸進攻邯鄲。
趙國派遣李牧、司馬尚率軍迎戰,秦國覺得進攻受阻,仿效“長平之戰”的辦法,再度實行反間計。
趙括劇照
趙王在乎的並不是李牧。《史記》已經給出答案,趙王想要的不過是兵權而已——“李牧誅,司馬尚免,趙怱及齊將顏聚代之。”
李牧知道當時局勢危急,拒絕交出兵權。此舉反而導致自己被殺,結局比廉頗還要悽慘。
後來的演變可以證明,趙國當時的殺李牧之舉,與“長平之戰”以趙括代廉頗一樣,都是趙國曆史中嚴重的自毀長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