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或戰或和,全都取決於各自的國家利益。在華夏文明的歷史上,很少出現不惜以自己亡國為代價滅掉他國的情況,隋唐四位帝王爭先恐後攻打高句麗是很特殊的存在。高句麗誕生於公元前37年,此時的中原為西漢元帝建昭二年,開國君主高朱蒙是扶余人。高句麗建國後,中原長期處於混戰狀態,他們正是趁此機會崛起。對於版圖擴張,高句麗非常的執着。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秋八月襲取遼東西安平”、“冬十月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秋九月南侵帶方郡”,取得了原本屬於中原王朝對朝鮮半島北方的統治權。四世紀末、五世紀初時,高句麗擴張的勢頭越來越猛:南征百濟、北討契丹夫餘、佔領了屬中原的玄菟、樂浪兩郡,將遼水以東的大片土地全部納入了自己的版圖。面對高句麗的擴張,中原王朝並非看不見,只是無暇顧及而已。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隋文帝統一後,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發兵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但是陸路隋軍遇上大雨和瘟疫、水路隋軍在海上遇到大風,死傷十之八九,不得不放棄進軍。高句麗嬰陽王高元見勢,立馬給了隋文帝一個台階,他上表時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也就坡下驢,“待之如初”。因為這次攻打高句麗並未取得進展,所以我們詳細講一下,隋文帝之後的三位帝王徵高句麗的過程。

一、隋煬帝徵高句麗

隋煬帝楊廣先後三次攻打高句麗,分別是在大業八年(612年)、大業九年(613年)和大業十年(614年)。因為年少就領大軍征戰,所以隋煬帝自視甚高,執意御駕親征。第一次出征,隋煬帝舉全國之力,徵調作戰部隊1133800人,用作後勤補給運輸的民夫則是其2倍!但由於隋煬帝的指揮失誤,這次出征,以隋朝的慘敗告終。第二次出征時,被楊廣逼死的楊素之子楊玄感造反,徵高句麗也無功而返。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第三次出征時,隋朝國內已經出現了眾多的農民起義。鑑於前兩次出征的慘敗和無功而返,這次還未出徵,隋軍士卒就大量出現了逃亡。到了出征的日子,調集的部隊也沒有到位。得知高句麗的日子也不好過,來護兒請求趁機向平壤進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面對隋軍的兵力,高句麗王高元遣使請降。當然,這不過是他慣用的緩兵之計。當年第一次開戰時,高句麗多次利用詐降贏得時間準備防禦工事。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深知高句麗意圖的來護兒雖然看透了,但是楊廣卻執迷不悟,下令班師回國。這第三次出征,終於以隋煬帝的“全面勝利”宣告結束。當然,隋軍和高句麗心裏都清楚,贏的只是楊廣一人。高元“臣服”後,並未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俘虜的大批隋朝百姓也不放還。後來有中原人到高句麗時,見“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因為隋煬帝的大規模用兵,且無功而返,隋朝內部的各路起義,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餘地了。大業十四年(618年),隋亡。

二、唐太宗徵高句麗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屬國新羅遣使入朝,指控高句麗欲斷絕其入唐朝貢的通道。李世民聞訊遣使令高句麗停戰,被拒後下令發兵高句麗。次年,李世民派張亮率兵四萬,李勣率兵六萬,向遼東進軍。因為出征規模小,所以對百姓的負擔也遠小於隋煬帝時期。李世民調兵不是強制性的,而是讓百姓自願報名。李世民説:“朕今徵高麗,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豈比隋之行怨民哉!”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貞觀十九年(645),李勣軍抵幽州。李世民前去慰問,卻發現了有許多百姓不登記就私自隨軍參戰的。他們“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李世民很高興,但沒有允許他們這樣做。早在逐鹿中原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就是一位傑出的統帥。此次出征高句麗,李世民不僅御駕親征,而且還調集了大唐的眾多名將,此戰也是薛仁貴的成名之戰。戰爭的的結果毫無疑問:唐軍大獲全勝!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唐軍繳獲的戰馬、牛等不計其數,還將一部分高句麗人遷到了唐朝境內居住。直到深秋時節,因為氣候變冷使得人馬難以久留,再加上糧草所剩無幾,才班師還朝。雖然大獲全勝,但李世民認為:他沒能滅了高句麗,所以算不上勝利。事實上唐軍的戰果遠大於戰損,不管怎麼算都是唐軍獲勝。此後唐軍採取偏師騷擾的策略,讓高句麗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大大消耗了高句麗的國力,為後來唐高宗滅掉高句麗打下了基礎。

三、唐高宗滅高句麗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大唐屬國新羅,新羅王遣使向唐求援。但在此後的五年內,唐軍只是小規模的出擊。直到顯慶五年(660年),百濟仗着有高句麗撐腰,大舉入侵新羅。新羅王的求援請求傳到唐廷後,唐朝派出蘇定方和劉伯英等,率水陸大軍十萬之眾出征百濟。面對來勢洶洶的唐軍,百濟舉全國之兵抵抗,卻無濟於事。同年,百濟亡。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唐滅百濟只是殺雞儆猴,高句麗才是真正的目標。顯慶五年(660年),唐朝派契苾何力、蘇定方等大將分兵進攻高句麗。次年,唐軍44000餘眾並回紇諸部藩兵劍指平壤。七月,蘇定方大破高句麗軍,兵圍平壤城。九月,契苾何力率領另一支唐軍渡過鴨綠江,斬首高句麗軍三萬級。高句麗沒了新羅,在海外還有另一個盟友——倭國。唐將劉仁軌所部在白江口4次大破倭軍,“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沒有了盟友的高句麗再也沒有實力抵抗唐軍,平壤城被圍困一個多月後,高句麗王高藏投降,高句麗亡。唐滅高句麗後,分其境為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以薛仁貴領兵兩萬鎮守。高藏被俘後,連同貴族富户一同被遷到了中原各地。其餘臣民有的入了渤海國,有的入了突厥和新羅。立國705年的高句麗,自此退出歷史舞台。

四、總結分析

為什麼隋唐4位皇帝,特別是隋煬帝,不惜以賭上國運也要攻打高句麗呢?甚至被後世譽為千古明君的唐太宗,也是等國力恢復以後,立馬發兵高句麗。高句麗做錯了什麼?這麼惹中原王朝嫌?其實在瞭解高句麗的一些基本情況後會發現:中原王朝和高句麗之間,只能活一個。自公元前37年建國,到公元668年亡國,高句麗這一政權的壽命達到了705年!這是隋唐兩代國祚加起來的兩倍還要多。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當然,隋唐不需要理由就攻打高句麗,並非是因為它存在得太久了,而且其對中原王朝產生了嚴重的威脅。高句麗的農業、漁獵經濟並重,手工業發達,是具有極大競爭力的區域大國。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高句麗控制着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中北部。東北地區的自然資源豐富,鐵礦、銅礦等金屬礦產眾多。向西越過了大興安嶺就是蒙古草原,那裏的遊牧民族擁有着眾多的馬匹。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通過農耕和漁獵,高句麗能夠實現人口的快速增長。開採銅鐵等礦產,可以打造大量的武器和盔甲等眾多戰爭裝備。如果再獲得馬匹,一直規模龐大的騎兵部隊就能夠建立起來。以上眾多條件,都指向了一個結果:高句麗擁有實現兵強馬壯的條件。雖然在面對中原王朝的多次進攻中,高句麗也並非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硬碰硬取勝。根據學者推測,在唐朝時,高句麗的常備軍數量已經達到了60萬之多!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自西漢時期建國之後,一直到東漢,高句麗的影響力也都不算太大。東漢朝廷還沒意識到高句麗的危險性,自己就先亂了。從漢末,歷經三國兩晉、再到南北朝,中原一直處於混亂。西晉短暫的統一,也並沒有來得及處理高句麗。直到隋文帝再次統一天下,為隋煬帝積攢下足夠的家當後,隋朝終於對高句麗下手了。由於隋煬帝的一些失誤,他沒能成功滅亡高句麗,反而加速了自己的亡國。

隋末農民起義後,中原再次陷入動亂,直到唐高祖李淵再次統一。由於長期的大規模混戰,中原的人口鋭減,國力也急劇下降。直到唐太宗開啓“貞觀之治”後,迅速恢復了國力,再次展開了對高句麗的軍事行動。最終,唐高宗完成了父親和諸位長輩的夙願。對中原王朝來説,高句麗就是身邊的一頭老虎。自己強大時,它會乖乖的。可一旦自己病入膏肓,難免它不會咬你一口。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正所謂“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7世紀中葉的明朝,沒能成功解決掉後金。最終後金這隻老虎,趁明朝病入膏肓時,把它吃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很明顯,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以及唐高宗,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所以他們不惜代價、一代接一代也要滅了高句麗。的確,高句麗並沒有做錯什麼,但卻選錯了建國的位置。正因如此,中原王朝和高句麗之間,只能活一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96 字。

轉載請註明: 農耕國家的生死對決:隋唐4代帝王不惜亡國攻打高句麗 - 楠木軒